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25|回復: 3

[道家人物] 【 文 子 】9下德诗解2为善易自胜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7 18:2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文 子 】9下德诗解2为善易自胜强
题文诗:
至道至简,至情至真,童心天真,至真至善.
静而无为,适情辞余,无所诱惑,循性保真,
无变于己,童真至易.为不善难,篡弒矫诈,
躁而多欲,非人天性.圣人真情,非欲非避,
事或欲之,适足失之,事或避之,适足就之,
志有所欲,忘其所为.动静权变,适受与度,
好憎适情,喜怒和节.其有不弃,非有不制,
恒满不溢,常虚易赡.至情适度,适度知足,
知足自制,心平志易,精神内守,物不能惑.
胜人有力,自胜者强,能自强者,必用人力,
能用人力,必得人心,能得人心,必自得者.
为治之本,务在安人,安人之本,在于足用,
足用之本,在不夺时,不夺之本,在于省事,
省事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去骄,
去骄之本,至虚至无,虚无情真,真情所至,
非有非无,非生非命,知生知命,知生之情,
不务生有;知命之情,不忧命无.通天下情,
运天下心,真心至明,至明真情,常治久安.
原文
      老子曰:天下莫易于为善,莫难于为不善。所谓为善者,静而无为,适情辞余,无所诱惑,循性保真,无变于己,故曰为善易也。所谓为不善难者,篡弒矫诈,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故曰为不善难也。今之以为大患者,由无常厌度量生也,故利害之地,祸福之际,不可不察。圣人无欲也,无避也,事或欲之,适足以失之,事或避之,适足以就之,志有所欲,即忘其所为,是以圣人审动静之变,而适受与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节。夫动静得即患不侵也,受与适即罪不累也,理好憎即忧不近也,和喜怒即怨不犯也。体道之人不苟得,不让祸,其有不弃,非其有不制,恒满而不溢,常虚而易赡。故自当以道术度量,即食充虚,衣圉寒,足以温饱七尺之形,无道术度量,而以自要尊贵,即万乘之势不足以为快,天下之富不足以为乐,故圣人心平志易,精神内守,物不能惑。
译文
老子说:天下最容易的事莫过于行善,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不行善。所谓的行善最容易,只要虚静无为,适情而动,辞却多余的事物,拒绝诱惑,遵循性命之理保全天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就可以了,所以说行善容易。所谓的不行善最困难,在于其用武力杀死君主夺取权位,矫情奸诈,躁动不静而多欲望,这类行动都不是人的本性,所以说行不善太难了。现在的大祸患,都是由贪得无厌、贪心无限所产生的,所以利与害相交之地,祸与福相生之际,不可以不明察啊。圣人是没有欲望的,所以无需躲避什么,有些事情想要得到,恰好却失去了它,有些事情想要躲避,恰好却又得到了它,灾祸和幸福也是如此,心志有所欲望,就会忘记其所作所为了。因此圣人审察动与静的变化,适合取舍之度,理正好憎之情,调和喜怒之节。动静适宜即祸患不侵入,取舍适度即罪行不加身,理正好憎即忧患不近前, 调和喜怒即怨恨不相犯。体道之人,不随便获得,不避让灾祸,其有不弃,并非其有不制,常满而不溢,常虛而易赡,因此自当以道术度量,即吃饭充饥,穿衣御寒,足以温饱。七尺之躯,没有道术度量,而以自求尊贵,即使是君主之势力,也不足以使其愉快,即使是天下的财富,也不足以使其欢乐。所以圣人心平志平,精神内守,万物不能迷惑。
原文
       老子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故为治之本,务在安人,安人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不夺时,不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去骄,去骄之本,在于虚无,故知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目悦五色,口惟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所谓得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称尊号,言其运天下心,得天下力也,有南面之名,无一人之誉,此失天下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故天下得道,在守四夷,天下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境,诸侯失道,守在左右。故曰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夺也,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弒之行,无益于持天下矣。
译文
老子说:『战胜别人是有力量,战胜自己才是坚强。』能够坚强的人,必定是利用别人的力量,能利用别人的力量的人,必定是得到了人心,能获得人心的人,必定是自有所得之人,没有得到了自已而失去了别人的人,也没有失去了自已而能得到别人的人。所以为治的根本,致力于安定人民;安民之根本,在于满足财用;足用之根本,在于不夺农时;不夺时之根本,在于简省事物;省事之根本,在于节约财用;节用之根本,在于去除骄奢淫欲;去除骄奢淫欲之根本,在于虚静无为。所以知道本性的人,不追求性的有为;知道本命的人,不忧患命的无为。眼以五色为喜悦,口以滋味为肥美,耳以五声为淫乐,七窍相争,以伤害于一性,日复一日招引邪欲穷尽其性和,自身尚且不能治,又以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所谓得天下者,并不是说其履势位,称尊号,而是说其能运用天下的人心,得到了天下的力量。有君王之名,没有一人称誉他,这就丧失了天下啊。所以夏桀和商纣王之所以被灭亡,并非是因为商汤和周武王放逐他们所致,而是因为他们失去了民心,丧失了天下,商汤和周武王用天下的力量才取而代之的。所以天下得道,四夷亦为之坚守,天子失道,诸侯为之坚守;诸侯得道,四境亦为之坚守,诸侯失道,左右近臣为之坚守。所以没有凭藉其就不能夺取我的势位和尊号,凭借着我自己得民心而不可夺取啊。推行失去民心之道,却又非议篡夺权位杀死君主的行为,是无益于其持有天下的。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4-1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篇诠解:为善易而自胜强之道

《文子·下德》云:“天下莫易于为善,莫难于为不善。”此语直指人性本真。为善之易,在于循性保真;为不善之难,因悖逆天性。老子曰“静而无为,适情辞余”,正是返璞归真之要义。童心未染,天真自足,故为善如流水行云,不假雕琢;而篡弑矫诈之举,多欲躁动,实非人性所安,强为之则如逆舟行湍,心力交瘁。

圣人处世,“动静权变,适受与度”,非刻意求避,亦非纵欲逐物。盖“志有所欲,忘其所为”,心合天理,行止自然。文中强调“胜人有力,自胜者强”,能克己者方为真强。此“自胜”非压抑本性,而是涤除骄奢,虚己应物。《老子》言“知足者富”,《文子》衍其义曰“节用之本,在于去骄”,二者一脉相承。唯有至虚至无,方能通天下之情,运天下之心,达“常治久安”之境。

末段“知生之情,不务生有;知命之情,不忧命无”,尤见道家生死观之超然。真情所至,超越有无生灭之执,故能精神内守,外物不惑。全文以“至简至真”为纲,阐发“自胜-得人-安天下”之次第,诚为治身治国之枢要也。
疯度翩翩 發表於 2025-4-9 07:28 | 顯示全部樓層
《下德》诗解第二:为善易而自胜强

《文子·下德》有言:“天下莫易于为善,莫难于为不善。”此语深契大道至简之理。为善者,静而无为,适情辞余,循性保真,不惑于外物,不改其天真,故曰易;为不善者,篡弑矫诈,躁而多欲,悖逆人性,故曰难。今世之患,多因贪得无厌,不知止足,故利害相生,祸福相依,不可不察。

一、为善易:天真自然,循性保真
为善之易,在于其合乎本性。童心未泯,天真未凿,不假雕饰,自然流露。圣人无欲无避,不刻意求取,亦不刻意回避。事或欲之,反失其真;事或避之,反适得其就。故《老子》云:“为无为,则无不治。”静而无为,适情而动,去其多余,守其本真,此即至善。

二、为不善难:多欲矫诈,悖逆天性
为不善之所以难,在于其违逆自然。篡弑者以力夺位,矫诈者以伪欺世,躁动者以欲乱性,皆非人性之本然。人性本静,多欲则扰;天真本真,矫饰则伪。故《文子》言:“躁而多欲,非人之性也。”今人之所以患得患失,正因度量无常,贪求无厌,以致陷于利害之网,祸福之门。

三、动静得宜,适情节欲
圣人审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憎之情,和喜怒之节。动静得宜,则外患不侵;受与适度,则罪累不沾;好憎有节,则忧患不近;喜怒中和,则怨恨不犯。体道之人,不苟得,不让祸,不弃其有,不制非有,常虚而能赡,恒满而不溢。此即“自胜者强”之理。

四、自胜者强,得人心者得天下
《老子》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自胜者,必能用人力;能用人力者,必能得人心;能得人心者,必能自得。治国之本,在于安人;安人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不夺农时;不夺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去骄;去骄之本,在于虚静无为。虚则无情,无情则真,真则通天下之情,运天下之心。

五、知生知命,不务不忧
至情者,非有非无,非生非命。知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通天下之情,则能运天下之心;运天下之心,则能长治久安。故圣人心平志易,精神内守,外物不能惑,此即“至虚至无”之境。

结语
为善易,因其合乎天真;为不善难,因其悖逆本性。自胜者强,在于节欲适情;得人心者,在于虚静无为。若能体此大道,则天下可运于掌,万物可归于真。
xie4566 發表於 2025-4-19 22: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子·下德》"为善易自胜强"章义疏
《文子·下德》此章以"至道至简,至情至真"为纲,阐发道家修养论之精微。其要旨在于:守童心之天真,循本性之自然,方能臻于至善。今试析其理路如次。

一、童心天真与至善境界
"童心天真,至真至善"二句,直指人性本然状态。《道德经》"复归于婴儿"、《孟子》"赤子之心"皆可互证。道家所谓"真",非认知之真伪,乃指未被智巧染污的本然之性。文子以"静而无为,适情辞余"为工夫,正是去除外诱、回归天真的实践路径。此与《庄子·渔父》"真者,精诚之至也"一脉相承,强调内在纯粹性即善的根源。

二、为善易而为不善难之辨
"童真至易为不善难"看似反常识,实含深意。道家认为,善乃本性自然流露(如婴儿之笑啼),无需勉强;而不善(篡弑矫诈)则是后天欲望扰动所致。此说与《淮南子·原道训》"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同理,揭示"躁而多欲非人天性"的本质——外在诱惑使人背离本真,故曰"难"。王弼注《老子》"大道甚夷,而民好径"可为此作注脚。

三、自胜者强与辩证智慧
末段"事或欲之适足失之"四句,展现道家独特的反向思维。此非宿命论,而是对"强执妄求"的批判。《老子》"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辩证智慧,在此转化为修养论:刻意避恶反易陷溺(如《庄子·刻意》"刻意尚行,离世异俗"之弊),唯有"循性保真"方能自然趋善。所谓"自胜者强",非指压抑本性,恰是消解人为造作后本真力量的显现。

结语
本章以"童心—至善—自胜"为线索,构建起"复性—全真—成德"的修养体系。其价值在于:揭示道德实践的根本不在外在规范,而在回归生命本然状态。今日读之,犹可疗救现代人"逐物不返"之病。文子之学,诚黄老道论之英华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