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4|回覆: 1

[其他] 賈誼【新書】卷50大政(下)詩解2有易政無易國有易吏無易民君善吏善民者吏程察吏於民然後隨之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3 18: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50大政(下)詩解2有易政無易國有易吏無易民君善吏善民者吏程察吏於民然後隨之
題文詩:王者有易,政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也,
故因是國,也而為安,因是民也,而為治故,
湯以桀之,亂氓為治,武王以紂,之北卒強.
故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故,
明君之於,政也慎之,於吏選之,然後國興.
君能為善,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
民必,能為善故,民之不善,失之者吏;
故民之善,吏之功也.故吏不善,失之者君;
故吏之善,君之功也.是故君明,吏賢吏賢,
而民治故,苟上好之,下必化之,此道之謂.
民之為言,暝也萌之,為言盲也.故惟上之,
所扶以之,民無不化,故曰民萌,民萌,
直言其意,而為之名.夫民者賢,不肖之材,
賢不肖皆,具焉故賢,人得焉不,肖者伏焉,
技能輸焉,忠信飾焉.民者積愚.故夫民者,
雖愚也明,上選吏焉,必使民與.士民譽之,
明上察之,見歸舉之.士民苦之,明上察之,
見非去之.故王者也,取吏不妄,必使民唱,
然後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察吏於民,
然後隨之.夫民至卑,使之取吏,必取其愛.
故十人愛,之有歸則,十人之吏;百人愛之,
有歸則為,百人之吏;千人愛之,有歸則命,
千人之吏;萬人愛之,有歸則任,萬人之吏.
萬人之吏,選卿相焉.選賢任能,民意為本.
【原文】
王者有易政而無易國,有易吏而無易民。故因是國也而為安,因是民也而為治。故湯以桀之亂氓為治,武王以紂之北卒為強。故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故是以明君之於政也,慎之,於吏也,選之,然後國興也。故君能為善,則吏必能為善矣。吏能為善,則民必能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故民之善者,吏之功也。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故吏之善者,君之功也。是故君明而吏賢,吏賢而民治矣。故苟上好之,其下必化之,此道之謂也。夫民之為言也,暝也;萌之為言也,盲也。故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無不化也,故曰民萌民萌哉,直言其意而為之名也。夫民者賢不肖之材也,賢不肖皆具焉,故賢人得焉,不肖者伏焉,技能輸焉,忠信飾焉。故民者,積愚也。故夫民者,雖愚也,明上選吏焉,必使民與焉。故士民譽之,則明上察之,見歸而舉之。故士民苦之,則明上察之,見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後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察吏於民,然後隨之。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愛焉。故十人愛之有歸,則十人之吏也;百人愛之有歸,則百人之吏也;千人愛之有歸,則千人之吏也;萬人愛之有歸,則萬人之吏也。故萬人之吏,選卿相焉。注釋:
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譯文】人民的治亂在於官吏,國家的安危在於政治。
湯紂 發表於 2025-4-17 23:12 | 顯示全部樓層
【大政】下篇治國樞要詮解——賈誼吏民互動思想發微

賈生【大政】下篇所論"有易政無易國,有易吏無易民"之旨,實為三代以還治國理政之精義。其說以"政—吏—民"為經,以"化—選—察"為緯,構建出君道、吏治與民本三位一體之政治哲學體系,今試為剖判。

一、政為國樞,吏為民本
"湯以桀之亂氓為治,武王以紂之北卒為強"二喻,揭示"民無不可化"之要義。賈生特標"民之治亂在於吏,國之安危在於政",實將【尚書】"民惟邦本"說推向制度層面。其謂"因是民而為治",非謂因循苟且,乃強調施政當根植民性:民如素絲,"上之所扶而以之,無不化也",此與【論語】"君子之德風"說相表里。

二、吏治循環的互動機制
賈生構建"君—吏—民"雙向問責鏈條:民不善則責吏,吏不善則責君。此說突破單向度"牧民"思維,形成"君明→吏賢→民治"的遞進關係。尤值得注意的是"民者,吏之程也"的命題,將民眾評判作為考核官吏的核心標準。"十人愛之有歸則十人之吏"至"萬人愛之有歸則萬人之吏"的量化標準,實開漢代察舉制之先聲,較【孟子】"國人皆曰賢"說更具可操作性。

三、民意的政治轉化智慧
"萌之為言盲也"的訓詁,非貶民智,乃強調教化責任。賈生主張"明上選吏必使民與",其"士民譽之則舉""士民苦之則去"的機制設計,暗合現代政治參與理念。所謂"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後和之",實為"選賢任能"注入程序正義內涵。這種"至卑而取吏必愛"的辯證思維,較之【韓非子】"民智不可用"的極端主張,更顯儒家中道智慧。

要之,賈誼此篇將管仲"政之所興在順民心"的樸素認知,發展為系統的吏治民本論。其以"民為吏程"的監察思想、"積愚可化"的教育理念、"必取其愛"的選拔標準,共同構成漢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範式。今日觀之,其中"察吏於民然後隨之"的治理智慧,仍不失鏡鑒價值。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