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6|回复: 1

[其他]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下)诗解2有易政无易国有易吏无易民君善吏善民者吏程察吏于民然后随之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6-3 18: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谊《新书》卷50大政(下)诗解2有易政无易国有易吏无易民君善吏善民者吏程察吏于民然后随之
题文诗:王者有易,政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也,
故因是国,也而为安,因是民也,而为治故,
汤以桀之,乱氓为治,武王以纣,之北卒强.
故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故,
明君之于,政也慎之,于吏选之,然后国兴.
君能为善,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
民必,能为善故,民之不善,失之者吏;
故民之善,吏之功也.故吏不善,失之者君;
故吏之善,君之功也.是故君明,吏贤吏贤,
而民治故,苟上好之,下必化之,此道之谓.
民之为言,暝也萌之,为言盲也.故惟上之,
所扶以之,民无不化,故曰民萌,民萌,
直言其意,而为之名.夫民者贤,不肖之材,
贤不肖皆,具焉故贤,人得焉不,肖者伏焉,
技能输焉,忠信饰焉.民者积愚.故夫民者,
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士民誉之,
明上察之,见归举之.士民苦之,明上察之,
见非去之.故王者也,取吏不妄,必使民唱,
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
然后随之.夫民至卑,使之取吏,必取其爱.
故十人爱,之有归则,十人之吏;百人爱之,
有归则为,百人之吏;千人爱之,有归则命,
千人之吏;万人爱之,有归则任,万人之吏.
万人之吏,选卿相焉.选贤任能,民意为本.
《原文》
王者有易政而无易国,有易吏而无易民。故因是国也而为安,因是民也而为治。故汤以桀之乱氓为治,武王以纣之北卒为强。故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故是以明君之于政也,慎之,于吏也,选之,然后国兴也。故君能为善,则吏必能为善矣。吏能为善,则民必能为善矣。故民之不善也,失之者吏也;故民之善者,吏之功也。故吏之不善也,失之者君也;故吏之善者,君之功也。是故君明而吏贤,吏贤而民治矣。故苟上好之,其下必化之,此道之谓也。夫民之为言也,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故惟上之所扶而以之,民无不化也,故曰民萌民萌哉,直言其意而为之名也。夫民者贤不肖之材也,贤不肖皆具焉,故贤人得焉,不肖者伏焉,技能输焉,忠信饰焉。故民者,积愚也。故夫民者,虽愚也,明上选吏焉,必使民与焉。故士民誉之,则明上察之,见归而举之。故士民苦之,则明上察之,见非而去之。故王者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故夫民者,吏之程也。察吏于民,然后随之。夫民至卑也,使之取吏焉,必取其爱焉。故十人爱之有归,则十人之吏也;百人爱之有归,则百人之吏也;千人爱之有归,则千人之吏也;万人爱之有归,则万人之吏也。故万人之吏,选卿相焉。注释:
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译文】人民的治乱在于官吏,国家的安危在于政治。
汤纣 发表于 2025-4-17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政》下篇治国枢要诠解——贾谊吏民互动思想发微

贾生《大政》下篇所论"有易政无易国,有易吏无易民"之旨,实为三代以还治国理政之精义。其说以"政—吏—民"为经,以"化—选—察"为纬,构建出君道、吏治与民本三位一体之政治哲学体系,今试为剖判。

一、政为国枢,吏为民本
"汤以桀之乱氓为治,武王以纣之北卒为强"二喻,揭示"民无不可化"之要义。贾生特标"民之治乱在于吏,国之安危在于政",实将《尚书》"民惟邦本"说推向制度层面。其谓"因是民而为治",非谓因循苟且,乃强调施政当根植民性:民如素丝,"上之所扶而以之,无不化也",此与《论语》"君子之德风"说相表里。

二、吏治循环的互动机制
贾生构建"君—吏—民"双向问责链条:民不善则责吏,吏不善则责君。此说突破单向度"牧民"思维,形成"君明→吏贤→民治"的递进关系。尤值得注意的是"民者,吏之程也"的命题,将民众评判作为考核官吏的核心标准。"十人爱之有归则十人之吏"至"万人爱之有归则万人之吏"的量化标准,实开汉代察举制之先声,较《孟子》"国人皆曰贤"说更具可操作性。

三、民意的政治转化智慧
"萌之为言盲也"的训诂,非贬民智,乃强调教化责任。贾生主张"明上选吏必使民与",其"士民誉之则举""士民苦之则去"的机制设计,暗合现代政治参与理念。所谓"取吏不妄,必使民唱然后和之",实为"选贤任能"注入程序正义内涵。这种"至卑而取吏必爱"的辩证思维,较之《韩非子》"民智不可用"的极端主张,更显儒家中道智慧。

要之,贾谊此篇将管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的朴素认知,发展为系统的吏治民本论。其以"民为吏程"的监察思想、"积愚可化"的教育理念、"必取其爱"的选拔标准,共同构成汉代政治文明的重要范式。今日观之,其中"察吏于民然后随之"的治理智慧,仍不失镜鉴价值。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