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6|回覆: 2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3水火4詩解火灼功由風所軋之氣水火元神均平參和其氣受逼軋而嚮往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2 21: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3水火4詩解火灼功由風所軋之氣水火元神均平參和其氣受逼軋而嚮往
題文詩:
或曰火待,水而還虛,其義已明.然火之灼,
功出於風,而水無與,焉則何也?曰功非由,
風由風所,軋之氣也.虛空中氣,水火元神,
均平參和,其氣受逼,軋而嚮往,一方也火,
疾而水徐,水凝火散,疾者散者,先往凝者,
徐者後從.當大塊之,自噫與夫,人力鼓鞲,
搖箑吹管,涓滴水神,送入薪炭,際會勾引,
火神奮飛,而出一鼓,一扇一吹,勿懈勿斷,
而熯天之,勢成矣夫,氣中之有,水也觀吹,
噓於髹木,膩石之面,如露如珠,何其顯現!
道無不在,情無不有,真情遍在,水火有情,
因時而異,因情而宜,火陽水陰,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天地相和,以生萬物,水火相合,
水情火性,以成萬有,水火既濟,成人成器.   
【原文】
水火四或曰:火待水而還虛,其義已著明矣。然火之灼也,其功出於風,而水無與焉,則何也?曰:功非由風,由風所軋之氣也。虛空中氣、水、火,元神均平參和,其氣受逼軋而嚮往一方也,火疾而水徐,水凝而火散,疾者、散者先往,凝者、徐者後從。當大塊之自噫與夫人力鼓鞲,搖箑與吹管也,涓滴水神,送入薪炭,際會勾引,火神奮飛而出,一鼓、一扇、一吹,勿懈勿斷,而熯天之勢成矣。夫氣中之有水也,觀吹噓於髹木膩石之面,如露如珠,何其顯現耶!【注釋】水火四   
  或曰:火待水還虛,其義已著明矣。然火之灼(釋:灼是旺、烈焰)也,其功出於風,而水無於焉,則何爲?   
   曰:功非由風,由風所軋之也。虛空中氣、水、火,元神均平參和(釋:參和是參與、混合),其氣受逼軋而嚮往一方也,火疾而水徐,水凝而火散,疾者、散者先往凝者,徐者後從。當大塊之自噫(釋:自噫即自嘆)與夫人力鼓鞲gou(釋:鼓鞲是古代的鼓風吹火器),搖箑sha(釋:箑是古代的扇子)之吹管也,涓滴水神,送入薪炭,際會勾引,火神奮飛而出,一鼓、一扇、一吹,勿懈勿斷,而熯cheng天(釋:形容火勢極猛)之勢成矣。夫氣中有水,觀吹噓干髹xiu木(釋:干髹木指塗過漆的乾燥木器)膩ni石(釋:細膩光滑的石頭)之面,如露如珠,何其顯耶?
長安情長 發表於 2025-7-29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水火相濟之理微探
——釋宋應星氣化哲學中的風火互動

宋應星【論氣】卷三"水火篇"所論"火灼功由風所軋之氣"一節,實爲明代氣論哲學中極具創見的自然觀表述。其要旨在於揭示火性活動非獨存之象,乃氣化流行中多種要素參和而成。今試析其理有三:

一、風爲氣軋之動相
帖中"功非由風,由風所軋之氣"之辨,實承張載"太虛即氣"之說。宋氏所謂"風",非指俗謂空氣流動,而是氣機相軋所顯動態。【淮南子】云"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性本具升騰之勢,然其灼燃之效必待氣機相激。猶如橐龠鼓風,非風助火勢,實乃氣機相軋引發火性張揚。此說與王廷相"氣者造化之本"暗合,皆強調運動乃氣之固有屬性。

二、水火元神之參和妙用
"虛空中氣,水火元神均平參和"一句,深得【周易】"坎離既濟"之精微。宋氏將水火視爲氣之兩種元神(本然狀態),火主發散,水主潤下,二者在氣化過程中保持動態平衡。此說可溯至【黃帝內經】"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然宋氏更強調其物質性互動。所謂"均平參和",實指陰陽二氣在相摩相盪中形成的穩態,較之朱熹"理氣二元"更重實證觀察。

三、逼軋嚮往之氣化機制
"其氣受逼軋而嚮往"揭示能量轉化之理。宋氏觀察到氣機受阻必生變通,如火焰遇風則熾,實因氣流軋迫使火氣更烈。此現象暗合【考工記】"爍金以爲刃"的工藝經驗,將工匠直覺上升爲哲學認知。值得注意的是,宋氏用"嚮往"(定向運動)替代傳統"感應"說,顯示其試圖突破天人感應框架,轉向物質運動規律的探索。

要而論之,宋應星此段論述的價值在於:其一,將五行學說中的水火關係還原爲氣化運動的具體形態;其二,通過"軋-逼-向"的動態模型,突破靜態陰陽觀;其三,爲傳統"燮理陰陽"思想提供物質運動解釋。其說雖未完全脫離氣論範式,然已顯現早期實證科學思維,在明清實學思潮中頗具先鋒意義。

今人讀此,當識其以"工匠之心"體察天道之妙,非徒作玄想,實乃三百年前"格物致知"的珍貴實踐。宋氏之於氣論,猶方以智之於質測,皆嘗試在傳統框架中開闢新徑,此正吾輩研習國學尤當注目之處。
黎劭 發表於 2025-7-30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水火相濟之理微探
——釋宋應星氣化哲學要義

宋應星【論氣】卷三"水火"章以氣化哲學闡釋自然之理,其"火灼功由風所軋之氣"說尤具深意。此論非止於物理現象之描述,實乃貫通形而上之道與形而下之器,今試爲剖判。

一、風軋之氣爲火用之本
帖中"功非由風,由風所軋之氣"一語,揭櫫氣化運動之樞機。宋氏所謂"虛空元神",實本【周易】"絪縕化生"之說,謂天地間水火二氣本自均平參和。風動非直接生火,乃通過軋迫虛空之氣,使原本平衡的水火元神產生偏勝。此說暗合張載"一物兩體"思想,氣之動靜相感而生萬象。王夫之【張子正蒙注】言"絪縕不息爲敦化之本",正可作此註腳。

二、水火互濟的辯證關係
"火待水而還虛"之說,深得【尚書·洪範】"水火不相射"之妙。火性炎上,水性潤下,二者看似相剋,實則相濟。宋氏指出火灼之功需風氣軋迫,恰如【周易】離卦(火)與巽卦(風)之相資。朱子【周易本義】釋離卦"柔麗乎中正",正謂火德需憑他氣調和。此間水氣雖不直接助火,然其存在維持了氣化平衡,使"軋逼嚮往"得以形成動態循環。

三、氣化哲學的實踐智慧
宋氏將"受逼軋而嚮往"的自然現象提升爲宇宙法則,此與周敦頤【太極圖說】"動極而靜,靜極復動"的宇宙觀一脈相承。其說不僅解釋火勢隨風而盛的物理現象,更暗含處世之道——猶如火功需借風氣軋迫方能顯用,君子之道亦當"與時偕行"(【周易·乾文言】)。王陽明【傳習錄】言"天地氣機原無一息之停",正可與此互參。

結語
宋應星以工匠精神治學,將傳統氣論落實到具體物理現象中。其說既承邵雍"火以風爲用"(【觀物外篇】)之遺緒,又開後世"格物致知"新境。讀【論氣】者,當於水火相軋處見陰陽消長,於風氣鼓盪處觀天地化機,方不負宋氏"均平參和"之深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