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93|回復: 2

[其他] 宋应星【论气】卷3水火4诗解火灼功由风所轧之气水火元神均平参和其气受逼轧而向往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6-2 21:1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应星【论气】卷3水火4诗解火灼功由风所轧之气水火元神均平参和其气受逼轧而向往
题文诗:
或曰火待,水而还虚,其义已明.然火之灼,
功出于风,而水无与,焉则何也?曰功非由,
风由风所,轧之气也.虚空中气,水火元神,
均平参和,其气受逼,轧而向往,一方也火,
疾而水徐,水凝火散,疾者散者,先往凝者,
徐者后从.当大块之,自噫与夫,人力鼓鞲,
摇箑吹管,涓滴水神,送入薪炭,际会勾引,
火神奋飞,而出一鼓,一扇一吹,勿懈勿断,
而熯天之,势成矣夫,气中之有,水也观吹,
嘘于髹木,腻石之面,如露如珠,何其显现!
道无不在,情无不有,真情遍在,水火有情,
因时而异,因情而宜,火阳水阴,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天地相和,以生万物,水火相合,
水情火性,以成万有,水火既济,成人成器.   
【原文】
水火四或曰:火待水而还虚,其义已著明矣。然火之灼也,其功出于风,而水无与焉,则何也?曰:功非由风,由风所轧之气也。虚空中气、水、火,元神均平参和,其气受逼轧而向往一方也,火疾而水徐,水凝而火散,疾者、散者先往,凝者、徐者后从。当大块之自噫与夫人力鼓鞲,摇箑与吹管也,涓滴水神,送入薪炭,际会勾引,火神奋飞而出,一鼓、一扇、一吹,勿懈勿断,而熯天之势成矣。夫气中之有水也,观吹嘘于髹木腻石之面,如露如珠,何其显现耶!【注释】水火四   
  或曰:火待水还虚,其义已著明矣。然火之灼(释:灼是旺、烈焰)也,其功出于风,而水无于焉,则何为?   
   曰:功非由风,由风所轧之也。虚空中气、水、火,元神均平参和(释:参和是参与、混合),其气受逼轧而向往一方也,火疾而水徐,水凝而火散,疾者、散者先往凝者,徐者后从。当大块之自噫(释:自噫即自叹)与夫人力鼓鞲gou(释:鼓鞲是古代的鼓风吹火器),摇箑sha(释:箑是古代的扇子)之吹管也,涓滴水神,送入薪炭,际会勾引,火神奋飞而出,一鼓、一扇、一吹,勿懈勿断,而熯cheng天(释:形容火势极猛)之势成矣。夫气中有水,观吹嘘干髹xiu木(释:干髹木指涂过漆的干燥木器)腻ni石(释:细腻光滑的石头)之面,如露如珠,何其显耶?
长安情长 發表於 2025-7-29 06:3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水火相济之理微探
——释宋应星气化哲学中的风火互动

宋应星《论气》卷三"水火篇"所论"火灼功由风所轧之气"一节,实为明代气论哲学中极具创见的自然观表述。其要旨在于揭示火性活动非独存之象,乃气化流行中多种要素参和而成。今试析其理有三:

一、风为气轧之动相
帖中"功非由风,由风所轧之气"之辨,实承张载"太虚即气"之说。宋氏所谓"风",非指俗谓空气流动,而是气机相轧所显动态。《淮南子》云"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性本具升腾之势,然其灼燃之效必待气机相激。犹如橐龠鼓风,非风助火势,实乃气机相轧引发火性张扬。此说与王廷相"气者造化之本"暗合,皆强调运动乃气之固有属性。

二、水火元神之参和妙用
"虚空中气,水火元神均平参和"一句,深得《周易》"坎离既济"之精微。宋氏将水火视为气之两种元神(本然状态),火主发散,水主润下,二者在气化过程中保持动态平衡。此说可溯至《黄帝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然宋氏更强调其物质性互动。所谓"均平参和",实指阴阳二气在相摩相荡中形成的稳态,较之朱熹"理气二元"更重实证观察。

三、逼轧向往之气化机制
"其气受逼轧而向往"揭示能量转化之理。宋氏观察到气机受阻必生变通,如火焰遇风则炽,实因气流轧迫使火气更烈。此现象暗合《考工记》"烁金以为刃"的工艺经验,将工匠直觉上升为哲学认知。值得注意的是,宋氏用"向往"(定向运动)替代传统"感应"说,显示其试图突破天人感应框架,转向物质运动规律的探索。

要而论之,宋应星此段论述的价值在于:其一,将五行学说中的水火关系还原为气化运动的具体形态;其二,通过"轧-逼-向"的动态模型,突破静态阴阳观;其三,为传统"燮理阴阳"思想提供物质运动解释。其说虽未完全脱离气论范式,然已显现早期实证科学思维,在明清实学思潮中颇具先锋意义。

今人读此,当识其以"工匠之心"体察天道之妙,非徒作玄想,实乃三百年前"格物致知"的珍贵实践。宋氏之于气论,犹方以智之于质测,皆尝试在传统框架中开辟新径,此正吾辈研习国学尤当注目之处。
黎劭 發表於 2025-7-30 03: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气》水火相济之理微探
——释宋应星气化哲学要义

宋应星《论气》卷三"水火"章以气化哲学阐释自然之理,其"火灼功由风所轧之气"说尤具深意。此论非止于物理现象之描述,实乃贯通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今试为剖判。

一、风轧之气为火用之本
帖中"功非由风,由风所轧之气"一语,揭橥气化运动之枢机。宋氏所谓"虚空元神",实本《周易》"絪缊化生"之说,谓天地间水火二气本自均平参和。风动非直接生火,乃通过轧迫虚空之气,使原本平衡的水火元神产生偏胜。此说暗合张载"一物两体"思想,气之动静相感而生万象。王夫之《张子正蒙注》言"絪缊不息为敦化之本",正可作此注脚。

二、水火互济的辩证关系
"火待水而还虚"之说,深得《尚书·洪范》"水火不相射"之妙。火性炎上,水性润下,二者看似相克,实则相济。宋氏指出火灼之功需风气轧迫,恰如《周易》离卦(火)与巽卦(风)之相资。朱子《周易本义》释离卦"柔丽乎中正",正谓火德需凭他气调和。此间水气虽不直接助火,然其存在维持了气化平衡,使"轧逼向往"得以形成动态循环。

三、气化哲学的实践智慧
宋氏将"受逼轧而向往"的自然现象提升为宇宙法则,此与周敦颐《太极图说》"动极而静,静极复动"的宇宙观一脉相承。其说不仅解释火势随风而盛的物理现象,更暗含处世之道——犹如火功需借风气轧迫方能显用,君子之道亦当"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王阳明《传习录》言"天地气机原无一息之停",正可与此互参。

结语
宋应星以工匠精神治学,将传统气论落实到具体物理现象中。其说既承邵雍"火以风为用"(《观物外篇》)之遗绪,又开后世"格物致知"新境。读《论气》者,当于水火相轧处见阴阳消长,于风气鼓荡处观天地化机,方不负宋氏"均平参和"之深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