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37|回覆: 1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2氣聲6詩解中虛氣應外欲齊至均集一有方隅紛遊錯亂於中聲不足聞器不圓者聲厲不和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 20:3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2聲6詩解中虛氣應外欲齊至均集一有方隅紛遊錯亂於中聲不足聞器不圓者聲厲不和
題文詩:
或曰聖人,制樂器,其形多圓,而無方也,
其義何居?曰此聚氣,涵氣之說.中虛之氣,
之應外也,欲其齊至,而均集也;一有方隅,
此趨彼息,此急彼緩,紛遊錯亂,於中而其,
聲不足聞.錘鉦張鼓,金革非有,二質.
擊之枹之,中央鏜然,而為宮商;四沿硜然,
而為角羽.蓋中,周圓虛應,偏則三方,
之氣不至.不惟不至,其下近郭,一方,
無氣可應,故分響若,是其昭昭,也且不惟,
鉦鼓而已,截竹為簫,使隅中而,方其孔何,
和樂之有?又不惟,簫管而已,門戶樞軸,
以木軋木,木藏火性,火合氣元,惟樞圓轉,
而不方隅,開闔之際,逼軋絲微,之氣而出,
聲若鳳鳴,合於韶舞.故凡器不,圓者其聲,
多厲不和,而人氣所,軋者尤甚.北狄西戎,
吹角與海,螺而成聲,聲則甚矣,然非樂也.
至道至情,至真至圓,至圓情致,氣正聲和.
【原文】氣聲六聖人制樂器,其形多圓而無方。其義何居?曰:此即聚氣涵氣之說也。中虛之氣之應外也,欲其齊至而均集;一有方隅,則此趨彼息,此急彼緩,紛遊錯亂於中,而其聲不足聞矣。錘鉦張鼓,金革非有二質也。擊之枹之,其中央鏜然而為宮商,其四沿硜然而為角羽。蓋中則周圓虛應,而偏則三方之氣不至。不惟不至也,其下近郭一方,已無氣可應,故分響若是其昭昭也。且不惟鉦鼓而已,截竹為簫管,使隅其中而方其孔,何和樂之有哉?又不惟簫管而已,門戶樞軸,以木軋木,木藏火性,火合氣元,惟其樞圓轉而不方隅也,開闔之際,逼軋絲微之氣而出焉,聲若鳳鳴,合於韶舞矣。故凡器不圓者,其聲多厲而不和,而人氣所軋者為尤甚。北狄西戎吹角與海螺而成聲,聲則甚矣,然非樂也。
(卓注)錘鉦張鼓鉦和鼓。古代行軍或歌舞時用以指揮進退、動靜的兩種樂器。【注釋】氣聲六   
     聖人樂器,其形多圓而無方,其義何居?  
   曰:此即聚涵han氣之說也。中虛之氣之應外也,欲其齊至而均集;一有方隅yu,則此趨彼息,此急彼緩,紛遊錯亂於中,而其聲不足聞矣。錘鉦zheng(釋:鉦是我國古代銅製樂器,形似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口向上以物擊之而鳴,行軍時用之)張鼓,金革非有二質也。
擊之枹bao之,其中鏜而為宮商,其四沿硜keng然(釋:淺薄固執的樣子)而為角羽。蓋中則周圓虛應,而偏則三方之氣不至。不惟不至也,其下近郭一方,已無氣可應,故分響若是其昭昭也。具不為鉦鼓而已,截竹為簫xiao管,使隅其中而方其孔,何和樂之有哉?又不惟簫管而已,門戶樞shu軸,以木軋木,木藏火性,火合氣元,惟其樞圓轉而不方隅也,開闔he(釋:通『合』1動詞,關閉2名詞,全,總)之際,逼軋絲微之氣而出焉,聲若鳳鳴,合於韶舞(釋:1古代舜時的樂舞名2明代樂坊的樂官)矣。      
   故凡器不圓者,其聲不厲而不和,而人氣軋者為尤甚。北狄西戒吹角與海螺而成聲,聲則甚矣,然非樂也。
臥龍 發表於 2025-4-10 08:0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氣聲六】圓器聲和論析

宋應星先生【論氣】卷二"氣聲六"章,以器物形制論聲氣感應之道,實發前人所未發。此篇專論圓形樂器所以為善之理,乃中國傳統"氣論"思想在音樂器具製作中的具體體現,今試為析論如次。

一、圓器涵氣之理
聖人制器尚圓,其理本於"聚氣涵氣"之說。圓者,周流無滯之象,中虛以應外,能令氣之來也齊至均集。若器有方隅,則氣之應也參差:或趨或息,或急或緩,氣機錯亂於中,聲自然不足聞。此論實本【周易】"圓而神"之旨,又合【樂記】"大樂必易"之道。圓器之妙,正在其形制暗合天道運行周流不息之理。

二、鉦鼓聲律實證
先生舉錘鉦張鼓為例,金革同質而發聲異:中央鏜然為宮商,四沿硜然成角羽。此現象正因"中則周圓虛應,偏則三方之氣不至"。更精微處在於指出近郭一方無氣可應,故聲分響異。此說與【考工記】"鳧氏為鍾"章相發明,皆言器物形制與聲律相應之理。圓器聲和,實因氣之應乎中則周遍,應乎偏則缺漏,此乃自然之理,非人力可強為。

三、非圓器之失
先生進一步以簫管、門戶樞軸為喻:若簫孔有隅,則失和樂;惟樞軸圓轉,乃能軋氣成聲若鳳鳴。此論揭示器物不圓則聲厲不和之理,尤以"人氣所軋者為尤甚"一句最值玩味。蓋人氣即天地元氣之流衍,圓器能順其性,方器則逆其理。至論北狄西戎吹角螺"聲則甚矣,然非樂也",正是以"和"為評判標準,與儒家"樂者,天地之和"(【樂記】)的思想一脈相承。

四、尚圓思想的深層意蘊
圓器所以為貴,因其形上契合"太和"之境。先生所謂"至道至情,至真至圓",實將器物形制提升至哲學高度。圓者,不僅是形制之圓滿,更是氣韻之周流、性情之通達。這種思想既源於【易經】"圓通"觀,又融合了道家"環中"之理,更體現了儒家"中和"之美。

要之,宋氏此論以器物見天道,由聲氣明人事,將傳統氣論思想落實到具體工藝之中,展現出明代科學思想與哲學智慧的獨特融合。其說雖本於傳統,然觀察之細緻、論證之縝密,實有超越前賢處,至今仍可為樂器製作與聲學研究提供有益啟示。
條皮導彈 發表於 2025-4-28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論氣·氣聲】篇釋要

宋應星【論氣·氣聲】此章,以器形圓方論聲氣感應之理,實承先秦『氣論』傳統而發微。其要義有三:

一、圓器涵氣,聲應中和
聖人制器『多圓無方』,非徒形制之便,實本於『聚氣涵氣』之道。圓者,無隅無滯,氣行周流,故外聲觸之,則內氣均集齊應,如池水投石,漣漪勻布。若器有方隅,則氣趨息緩,紛亂錯雜,聲必乖戾不諧。此與【考工記】『鳧氏為鍾』之理相通——鐘體圓融,正為導氣均振,使『怒聲』『舒聲』得乎其中。

二、虛中應外,氣聲相感
『中虛之氣應外』一語,尤契【周易】『虛以受人』之旨。樂器中空,猶天地間陰陽二氣交感,虛則能納,實則拒物。磬之清越、笛之幽遠,皆賴虛空涵氣,外聲入而內氣諧。若器形不圓(如稜角分明),則氣阻於隅,聲散於隙,如【樂記】所謂『亂世之音怨以怒』,失卻『大樂與天地同和』之境。

三、器道相成,天人工巧
宋氏此論,非止言樂律,更暗喻『天人一氣』的宇宙觀。器圓則氣圓,氣圓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氣應——此乃『制器尚象』的深層邏輯。後世【溪山琴況】言『圓活』為琴音要義,正可與此互證。然需辨明:器之圓方僅為表象,其根本在『氣』之周流。若徒執形制而失氣韻(如後世仿古銅器僅摹其圓),則如買櫝還珠,去道遠矣。

結語
宋應星以器物形論氣聲,實為『格物致知』之典範。其說融匯易學、樂理、工藝,揭示『形-氣-聲』一體之理,至今仍可啟發現代聲學研究。讀者當由此篇窺見明末學者『即器明道』的思維高度,勿以尋常工藝之談視之。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