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8|回覆: 2

[其他] 宋應星【論氣】卷2氣聲4詩解聲由氣生撞鐘伐鼓其中所涵氣與其外所冒之氣相憶相思呼大應大呼疾應疾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6-1 20:3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應星【論氣】卷24詩解聲由氣生撞鐘鼓其中所涵氣與其外所冒之氣相憶相思呼大應大呼疾應疾
題文詩:
曰:撞鐘伐鼓,而其聲獨,為眾樂雄,
此聲由金,與革生耶?抑由氣也?曰聆音鍾,
鼓而聲音,之道更難,思議氣本,渾淪之物,
莫或間之.當其懸鐘,與漫鼓也,其中所涵,
氣與其外,所冒之氣,相憶相思,有隔膜恨.
適逢撞伐,而急應之,呼大而應,之以大聲,
呼小而應,之以小聲,呼疾而應,之以疾也.
使其聲不,由氣生也,張革地面,實土鍾中,
何聲之有?制樂聖人,猶恐其氣,之不能達,
為之分寸,使金革質,厚數倍即,竭力撞伐,
內外虛神,不相應和,即有聲也,不足聽聞.
曰懸磬,擊之其中,未有涵而,其聲清越,
則又何也?曰此渾淪,氣為懸磬,界隔兩方,
故從南擊,磬北氣應,從東擊而,磐西之氣,
應之猶之,鐘鼓義使,聲由石生,不由氣應,
植磬依牆,而擊之其,聲何似耶?聲由氣生.
【原文】氣聲四或問:撞鐘伐鼓,而其聲獨為眾樂雄,此聲由金與革而生耶?抑由氣也?曰:聆音鐘鼓,而聲音之道更難思議也。氣本渾淪之物,莫或間之。當其懸鐘與漫鼓也,其中所涵之氣,與其外所冒之氣,相憶相思,有隔膜之恨焉。適逢撞伐,而急應之,呼大而應之以大,呼小而應之以小,呼疾而應之以疾也。使其聲不由氣生也,張革地面,實土鍾中,何聲之有?制樂,聖人猶恐其氣之不能達也,為之分寸焉,使金革之質,厚以數倍,即竭力撞伐而內外虛神不相應和,即有聲也,不足聽聞矣。曰:懸磬而擊之,其中未有涵,而其聲清越,則又何也?曰:此渾淪之氣,為懸磬而界隔兩方,故從南擊而磬北之氣應之,從東擊而磐西之氣應之,猶之鐘鼓之義也。使聲由石生,而不由氣應也,植磬依牆而擊之,其聲何似耶?
【注釋】聲氣四   
或問:撞鐘伐鼓,而其聲獨為眾樂雄,此聲由金與革而生耶?抑由氣也?曰:聆ling音鐘鼓,而聲音之道更難思議也。氣本混淪之物,莫或間之。當其懸鐘與漫鼓也,其中所涵之氣,與其所冒之氣,相憶相思,有隔膜之恨焉。適逢撞伐,而急應之,呼大而之以大,呼小而應之以小,呼疾而之以疾也。使其聲不由氣生也,張革地面,實土鍾中,何聲之有?制樂聖人猶恐其氣之不能達也,為之分寸焉,使金革之質,厚以數倍,即竭力撞伐,而內外虛神不相應和,即有聲也,不足聽聞矣。  
曰:懸磬qing(釋:1古代石質樂器2寺廟中銅製缽器)而擊之,其中未有涵,而其聲清越,則又何也?曰:此混淪之氣,為懸磬界隔兩方,故從南擊磬北之氣應之,從東擊磬西之氣應之,猶錘鼓之義也。使聲由石生,而不由氣也,植磬依牆而擊之,其聲何似耶?
點評:宋應星的【氣聲】從物理學方面論述聲學。他通過對各種聲音具體分析研究聲音的發生,傳播規律,提出了聲是氣傳播的理論。【形氣】可見:對魚類生態的研究先軀——宋應星。他的理論早已歐洲一百多年!
聰辯先生 發表於 2025-4-9 2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氣聲四】闡微

宋應星先生【論氣】卷二"氣聲四"章,實為探究聲氣關係之精微論述。其以鐘鼓磬為例,揭示"聲由氣生"之理,誠得聲音之道三昧。今試為析義,以明其旨。

鐘鼓之聲,非金革自鳴,實乃氣相激盪所致。先生指出"氣本渾淪之物",當其懸鐘漫鼓之際,器內所涵之氣與器外所冒之氣,本有"相憶相思"之性,猶如陰陽二氣相感相應。一旦撞伐,則內外氣相激盪,"呼大應大,呼小應小,呼疾應疾",此即【周易】"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理在聲學之體現。若使革面貼地、鍾內實土,則氣機窒塞,聲從何出?此證聲之有無,全繫於氣之通塞。

制樂之道,尤重氣脈流通。聖人制器,"為之分寸",使金革之質厚薄得宜,正為保全氣機通達。若器壁過厚,則"內外虛神不相應和",縱有聲亦不足聽聞。此中分寸,實關造化之妙,與【考工記】"鳧氏為鍾"之制遙相呼應。

至若懸磬之問,更見精微。磬體雖無涵氣,然其懸空而立,自然將渾淪之氣界隔兩方。擊南則北應,擊東則西和,此非石之自鳴,實乃氣之相感。若使磬體依牆,則氣機受阻,聲必啞然。此理與【樂記】"感於物而動"之說相通,皆明聲氣感應之妙。

先生此論,實承【管子·地員】"凡聽征,如負豬豕覺而駭"之聲氣觀,而更臻精微。其以"相憶相思"喻氣相感,以"隔膜之恨"狀氣之相隔,皆出以詩性語言而含至理。聲音之道,在氣化流行;樂器之妙,在通氣達神。此中國古典聲學之精髓,迥異於西學振動發聲之說,允為傳統文化之瑰寶。

要之,宋子之論,非徒釋樂器發聲之理,實闡天人感應之道。聲氣相應,即是陰陽相召;樂器諧和,本於天地太和。讀此篇者,當於鐘鼓磬鐸之外,更悟"大樂與天地同和"之深意焉。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25-5-2 21: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氣·氣聲】卷四詮解:宋應星聲氣觀之理學闡微

宋應星【論氣·氣聲】篇以"聲由氣生"為核心命題,其第四章通過鐘鼓之喻,構建了一套完整的聲氣互動理論體系。此說既承續張載氣學傳統,又融會朱子理學精微,實為明末自然哲學之瑰寶。

一、鐘鼓聲氣之辨的理學依據
文中設問"聲由金革生耶?抑由氣也",直指聲學本質。宋氏以"氣本渾淪"作答,實本於張載"太虛即氣"之說(【正蒙·太和】)。其謂鐘鼓之聲"為眾樂雄",非金革自體所能,乃因"其中所涵氣與其外所冒之氣相憶相思",此論暗合程朱"理一分殊"之旨——金石為器(分殊),氣為理體(理一),聲乃氣化流行之顯發。

二、聲氣感應機制的象數闡釋
"呼大應大,呼疾應疾"八字,揭示聲氣共振的量化規律。宋氏將【周易】"同聲相應"(乾卦文言)的抽象原理,轉化為可驗證的物理現象。鐘體振動引發氣旋,內蘊之氣(陰)與外冒之氣(陽)相感,恰如邵雍【觀物篇】"陰陽相唱和"的象數模型。這種"相憶相思"的擬人化表述,實為對氣化交感論的詩意詮釋。

三、渾淪之氣的理學本體論意義
"氣本渾淪"說具有雙重意涵:其一承【淮南子·天文訓】"虛霩生宇宙"之氣化論;其二暗合朱熹"理氣渾淪"的本體論(【朱子語類】卷一)。宋應星將樂器共鳴現象提升至宇宙論高度,聲波傳遞即"氣之良能"(張載語)的具象化展現。鐘鼓之音所以雄眾樂者,正因其形制最得"氣數之全",如周敦頤【太極圖說】"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的微觀再現。

四、科學思維與理學話語的融合
此篇獨特處在於以實驗精神解構傳統樂論。【考工記】"鳧氏為鍾"僅述形制,宋氏卻追問發聲原理。其"聆音鐘鼓"的實證態度,近似方以智【物理小識】的"質測"之學,然論證方式仍恪守理氣二元框架。這種將"格物致知"精神注入氣論研究的嘗試,預示了明清之際實學思潮的轉向。

要言之,宋應星通過鐘鼓聲學現象,構建了"器-氣-聲"的三層認知模型:金石為形下之器,氣為形上之本,聲乃氣化之跡。這種自然哲學觀既延續了"以氣釋物"的傳統理路,又在方法論上展現出早期實證科學的萌芽,堪稱明代科學思想史的重要節點。其說至今猶可為探索聲學原理提供哲學啟示——現代物理學中的介質波動說,與"聲由氣生"的古訓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