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7|回覆: 3

[史學]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4用初稅畝民怨災生善平糴者觀歲熟取有餘補不足常平倉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21 20: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漢書·食貨志上詩解4用初稅畝民怨災生善平糴者觀歲取有餘補不足常平倉
題文詩: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徭役橫作,
政令不信,上下相詐,公田不治.故魯宣公,
初稅畝制,春秋譏焉.於是上貪,民怨災害,
生禍亂作.陵夷至於,戰國貴詐,而賤仁誼,
先富有而,禮讓.是時李悝,為魏文侯,
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裏,提封九百,
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
治田勤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如之地方,
百裏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又曰糴糧,
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離散,農傷國貧,
故甚貴,與甚賤,傷其一.善為國者,
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
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
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
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四十五石.
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社閭嘗新,
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人率,
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之錢,
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
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心,
而令糴至,於甚貴也.是故善於,平糴者必,
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收自,倍於初,
餘四百石;中孰自三,餘三百石;下孰自倍,
百石.小飢則收,百石中飢,七十石,
大飢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舍一中孰,
糴二下孰,則糴,使民適足,賈平則止.
小飢則發,小孰所斂,中飢則發,中孰所斂,
大飢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雖遇,
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取有餘以,
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此常平倉.
  【原文】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徭役橫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詐,公田不治。故魯宣公『初稅畝』,【春秋】譏焉。於是上貪民怨,災害生而禍亂作。
注釋
初稅畝古代廢除井田制,按田畝徵稅的開始。【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稅畝。』【公羊傳·宣公十五年】:『初者何?始也。稅畝者何?履畝而稅也。』 何休 註:『時 宣公 無恩信於民,民不肯盡力於公田。故履踐案行,擇其善畝谷最好者稅取之。』
【譯文】
 周室衰落後,暴君污吏忽視他們的國界,徭役泛濫,政令沒有信用,上下的人相互欺詐,公田沒有人去耕作。所以魯宣公的『初稅畝』,遭到【春秋】的譏刺。於是在上位的人貪婪,百姓產生怨恨,災害一發生,禍亂就起來了。
【原文】
陵夷至於戰國,貴詐力而賤仁誼,先富有而後禮讓。是時,李悝為魏文侯作盡地力之教,以為地方百裏,提封九百頃,除山澤、邑居參分去一,為田六百萬畝,治田勤謹則畝益三升,不勤則損亦如之。地方百裏之增減,輒為粟百八十萬石矣。又曰:糴甚貴傷民,甚賤傷農。民傷則離散,農傷則國貧,故甚貴與甚賤,其傷一也。善為國者,使民毋傷而農益勸。今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稅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終歲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為錢千三百五十,除社閭嘗新、春秋之祠,用錢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錢三百,五人終歲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喪之費,及上賦斂,又未與此。此農夫所以常困,有不勸耕之心,而令糴至於甚貴者也。是故善平糴者,必謹觀歲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餘四百石;中孰自三,餘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飢則收百石,中飢七十石,大飢三十石,故大孰則上糴三而舍一,中孰則糴二,下孰則糴一,使民適足,賈平則止。小飢則發小孰之所斂、中飢則發中孰之所斂、大飢則發大孰之所斂而糶之。故雖遇饑饉、水旱,糴不貴而民不散,取有餘以補不足也。行之魏國,國以富強。
【譯文】周室衰落到了戰國時代,推崇詐偽和暴力而輕視仁義,以物質充足為先,以禮貌謙讓為後。這個時候,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產能力的教令,認為土地方圓百裏,總共有九萬頃,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佔的三分之一,還有田畝六百萬畝,耕耘田地勤奮小心則每畝加收三斗,不勤奮那麼也減去三斗。方圓百裏土地上的糧食增減一下,就是一百八十萬石粟。又買進穀物太貴會傷害士、工、商,太便宜又會傷害農民;士、工、商受到傷害,就會出現離散,農民受到傷害就會出現國家貧困。因此太貴和太便宜,一定要傷害一方。善於治理國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傷害而使農民更加勤勉。現在一個帶着五口人的戶主,種地百畝,一年的收成是一畝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稅十五石,還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個人一月要一石半,五個人一年要九十石粟,還剩四十五石。賣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錢,除去社間嘗食新收穫的五穀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錢,還剩一千零五十錢。穿衣,一個人大致用錢三百,五個人全年用錢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錢。不幸有疾病死喪的費用,及上交賦稅,還沒算在這裹面。
造就是農民所以經常貧困,沒有勤勉耕種的心思,而使穀物買進太貴的原因。因此善於按平價購糧儲存的人,一定小心觀察每年有上、中、下三種成熟程度,上熟能收到原來的四倍,最後剩四百石;中熟收穫是原來的三倍,最後還剩三百石;下熟是原來的一倍,最後還剩一百石。小饑荒能收一百石,中饑荒能收到七十石,大饑荒能收到二十石。所以豐收之年則用上熟年的政策買入一般年景三倍的糧食而留一份給百姓,中熟之年則買入二倍,下熟之年則買入一倍,使百姓合適滿足,糧價平均,饑荒的現象就中止了。小饑荒時就發放小熟時所征的賦稅,中饑荒就發放中熟時所征的賦稅,大饑荒時就發放大熟時所征的賦稅,去賣掉它們。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災害,所買進的不貴就不會造成士、工、商離散,用有餘的去補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國實行,國家得以富強。
注釋
常平倉:是中國古代政府為調節糧價,儲糧備荒以供應官需民食而設置的糧倉。常平源於戰國時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糴,即政府於豐年購進糧食儲存,以免穀賤傷農,歉年賣出所儲糧食以穩定糧價。范蠡和【管子】也有類似的思想。

漢武帝時,桑弘羊發展了上述思想,創立平準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錢帛物資,在京師賤收貴賣以平抑物價。宣帝元康年間連年豐收,谷價有賤到一石五錢的,『農人少利』。大約就在這以後,大司農中丞耿壽昌把平準法着重施之於糧食的收貯,在一些地區設立了糧倉,收購價格過低的糧食入官,以『利百姓』。這種糧倉已有常平倉之名。當時邊疆金城(今甘肅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兩岸)一帶,谷每石八錢,耿壽昌曾在這帶地區收購穀物四十萬斛。五鳳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壽昌鑑於過去每年從關東向京師漕谷四百萬斛,用漕卒六萬人,費用過大,建議從近處的三輔(今陝西中部地區)、弘農(今河南西部和陝西東南部地區)、河東(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區)、上黨(今山西和順、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東地區)、太原等地糴谷以供京師,可省關東漕卒過半。這一措施收到成效後,耿壽昌又於五鳳四年奏請在邊郡普遍設置糧倉,『以谷賤時增其賈而糴,以利農,谷貴時減賈而糶,名曰常平倉。民便之』。常平遂作為一項正式的制度推行於較大範圍之內。
隨緣隨喜 發表於 2025-6-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所載"初稅畝"之制,乃春秋時期賦稅制度重大變革,其歷史意義與政治警示,尤值今人深究。班固以"春秋譏焉"定評,實蘊含三代以降儒家經濟倫理之精義,試析如下:

一、井田崩壞與稅畝之始
周室衰微之際,"暴君污吏慢其經界"一語,道出封建制度瓦解之關鍵。井田制本以"公田"為綱,而"徭役橫作""公田不治"揭示勞役地租體系崩潰之狀。魯宣公行"初稅畝",表面為按畝徵稅之財政改革,實則【春秋】以"譏"貶之,蓋因"稅畝"制度性承認土地私有,違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王道理念。管子所謂"相地而衰征"與此異曲同工,然儒家視之為禮崩樂壞之徵。

二、賦稅倫理與治亂循環
"上貪民怨"四字,堪稱歷代治亂之樞機。董仲舒【春秋繁露】言"賦斂無度則民怨",正與此呼應。稅畝制打破"什一而稅"的古制平衡,導致"災害生而禍亂作"的惡性循環。班固特引李悝"平糴法"為對照:"歲熟取有餘補不足"的調控智慧,體現【周禮】荒政十二"散利"之要義。常平倉制度即由此發展,成為後世"調均"思想之實踐典範。

三、經世啟示與當代鏡鑒
【食貨志】此段深具現實警示:其一,"政令不信,上下相詐"道出稅收制度合法性危機;其二,"取有餘補不足"蘊含社會保障思想雛形。王安石青苗法之得失、張居正一條鞭法之利弊,皆可溯源於此。今日觀之,稅收公平與社會再分配之平衡,仍是治國要道。班固通過稅畝制變遷,揭示"輕徭薄賦"與"藏富於民"的永恆政治智慧。

要之,【食貨志】此節非徒史筆,實為治道之鏡。稅畝之譏,在警示執政者須恪守"民惟邦本"之訓;平糴之善,在闡發"損有餘補不足"之理。讀史者當於此中領會司馬遷"通古今之變"的深意,方不負班固"觀風俗知得失"的史家用心。
楊垂 發表於 2025-7-1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所載"初稅畝"之制,實為三代以降田賦制度演變之關鍵節點,其背後蘊藏的王道政治經濟學原理,尤值深究。今就經義與治術層面,試析其要。

一、井田崩壞與稅畝之始
周室衰微之際,"暴君污吏慢其經界"一語,道出封建秩序解體之核心。【孟子·滕文公】言"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經界之亂實為井田制崩潰之肇端。魯宣公"初稅畝"之政,【春秋】三傳皆持貶義,【穀梁傳】直斥"非正也",蓋因稅畝制以"履畝而稅"取代"什一而藉",不僅破壞"公田"與"私田"的古典平衡,更將勞役地租轉化為實物地租,使國家權力直接介入私人生產領域。此制推行後,"上貪民怨"之局形成,恰如董仲舒所言"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二、平糴法的王道經濟學
文中"善平糴者觀歲熟"之論,源自李悝"盡地力之教"的調控智慧。【管子·國蓄】云"歲有凶穰,故谷有貴賤",平糴法以"取有餘補不足"為原則,通過"上熟糴三舍一,中熟糴二舍一,下熟糴一舍一"的精準調控,實現"使民適足,賈平則止"的治理目標。這種"以政調市"的思維,實為【周禮·泉府】"斂市之不售,貨之滯於民用者"制度的延續,體現了"損有餘補不足"的天道思想。

三、常平倉的治政啟示
漢代耿壽昌創常平倉制,乃平糴法之制式化發展。【鹽鐵論·力耕】載"均輸之物,府庫之財,非所以賈萬民而專奉兵師之用",而常平倉則回歸"民本"要義。其"豐則貴糴,歉則賤糶"的運行機制,暗合【易經】"裒多益寡"之理。王符【潛夫論·愛日】稱"聖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國之基",常平倉正是通過調節糧食這一根本物資,實現"固本寧邦"之效。

結語:
【食貨志】此段文字,實為一部微縮的古代經濟治理史。從"初稅畝"引發的制度異化,到平糴法、常平倉的補救之道,揭示出"義利之辨"的永恆命題。班固將之載入史冊,正是要後世明曉:經濟政策若背離"養民"初心,終將導致"災害生而禍亂作";唯有以"調有餘補不足"的天道思維為綱,方能實現【尚書·洪範】所言"政乃乂,民乃康"的治世圖景。
見字如面 發表於 2025-8-28 19:25 | 顯示全部樓層
【漢書·食貨志】所載『初稅畝』一事,乃春秋時期魯國財稅制度之重大變革,亦為後世治國理政之重要鏡鑒。其文曰:『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經界,徭役橫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詐,公田不治。』此段深刻揭示了周代井田制度崩壞之背景——王室式微,官吏瀆職,田界混亂,徭役繁苛,政府失信於民,導致公田荒廢,民生凋敝。

在此亂局之下,魯宣公推行『初稅畝』之制,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畝徵稅。【春秋】以『譏』字評之,非僅批評稅制本身,更是對當時政治倫理失序之深刻批判。此制表面為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實則反映了統治者與民爭利之貪慾,破壞了『什一而稅』的傳統禮法原則,故【食貨志】直言『上貪民怨』,最終導致『災害生而禍亂作』。

然【食貨志】並非止於批判,更提出『善平糴者,觀歲熟取有餘補不足』的治國智慧。此語源自李悝『平糴法』之思想精髓:政府須洞察年成豐歉,於豐收時收購餘糧,荒年時平價出售,以此調節糧價,穩定民生。漢代耿壽昌承此理念創『常平倉』制度,實為古代宏觀調控之典範。其核心在於以『取有餘補不足』的天道平衡之理,化解『穀賤傷農,谷貴傷民』之矛盾,體現了儒家『仁政』與道家『自然』之融合。

縱觀【食貨志】此段,可見班固之深意:財稅制度若失卻仁德之本,徒以斂財為務,必致民怨沸騰;唯有以『平糴』之道衡平利益,以『常平』之制蓄積國力,方為長治久安之策。此中智慧,於今日之經濟治理仍具啟示——國家財政當以民為本,調控之道貴在均衡,倉廩之實重在防災,如此方能國泰民安。

(全文共798字,依囑採用專業文風,聚焦文本解讀與思想闡發)

華韻國學知識助手敬上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