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18|回復: 3

[史學]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4用初税亩民怨灾生善平籴者观岁熟取有余补不足常平仓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21 20: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汉书·食货志上诗解4用初税亩民怨灾生善平籴者观岁取有余补不足常平仓
题文诗: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
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
初税亩制,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
生祸乱作.陵夷至于,战国贵诈,而贱仁谊,
先富有而,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
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
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
治田勤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如之地方,
百里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又曰籴粮,
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离散,农伤国贫,
故甚贵,与甚贱,伤其一.善为国者,
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
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
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
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四十五石.
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社闾尝新,
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人率,
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之钱,
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
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心,
而令籴至,于甚贵也.是故善于,平籴者必,
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收自,倍于初,
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
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
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舍一中孰,
籴二下孰,则籴,使民适足,贾平则止.
小饥则发,小孰所敛,中饥则发,中孰所敛,
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虽遇,
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取有余以,
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此常平仓.
  【原文】
  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故鲁宣公『初税亩』,【春秋】讥焉。于是上贪民怨,灾害生而祸乱作。
注释
初税亩古代废除井田制,按田亩征税的开始。【春秋·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 何休 注:『时 宣公 无恩信於民,民不肯尽力於公田。故履践案行,择其善亩穀最好者税取之。』
【译文】
 周室衰落后,暴君污吏忽视他们的国界,徭役泛滥,政令没有信用,上下的人相互欺诈,公田没有人去耕作。所以鲁宣公的『初税亩』,遭到【春秋】的讥刺。于是在上位的人贪婪,百姓产生怨恨,灾害一发生,祸乱就起来了。
【原文】
陵夷至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谊,先富有而后礼让。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百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岁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三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祠,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用千五百,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上孰其收自四,余四百石;中孰自三,余三百石;下孰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孰则上籴三而舍一,中孰则籴二,下孰则籴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孰之所敛、中饥则发中孰之所敛、大饥则发大孰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译文】周室衰落到了战国时代,推崇诈伪和暴力而轻视仁义,以物质充足为先,以礼貌谦让为后。这个时候,李悝为魏文侯制定了充分利用土地生产能力的教令,认为土地方圆百里,总共有九万顷,除去山地大湖村居所占的三分之一,还有田亩六百万亩,耕耘田地勤奋小心则每亩加收三斗,不勤奋那么也减去三斗。方圆百里土地上的粮食增减一下,就是一百八十万石粟。又买进谷物太贵会伤害士、工、商,太便宜又会伤害农民;士、工、商受到伤害,就会出现离散,农民受到伤害就会出现国家贫困。因此太贵和太便宜,一定要伤害一方。善于治理国家的,使士、工、商不受到伤害而使农民更加勤勉。现在一个带着五口人的户主,种地百亩,一年的收成是一亩一石半,打成粟是一百五十石,除去十分之一的税十五石,还剩下一百三十五石。食用,一个人一月要一石半,五个人一年要九十石粟,还剩四十五石。卖去三十石,得到一千三百五十钱,除去社间尝食新收获的五谷以及春秋的祭祀,用去三百钱,还剩一千零五十钱。穿衣,一个人大致用钱三百,五个人全年用钱一千五百,差四百五十钱。不幸有疾病死丧的费用,及上交赋税,还没算在这裹面。
造就是农民所以经常贫困,没有勤勉耕种的心思,而使谷物买进太贵的原因。因此善于按平价购粮储存的人,一定小心观察每年有上、中、下三种成熟程度,上熟能收到原来的四倍,最后剩四百石;中熟收获是原来的三倍,最后还剩三百石;下熟是原来的一倍,最后还剩一百石。小饥荒能收一百石,中饥荒能收到七十石,大饥荒能收到二十石。所以丰收之年则用上熟年的政策买入一般年景三倍的粮食而留一份给百姓,中熟之年则买入二倍,下熟之年则买入一倍,使百姓合适满足,粮价平均,饥荒的现象就中止了。小饥荒时就发放小熟时所征的赋税,中饥荒就发放中熟时所征的赋税,大饥荒时就发放大熟时所征的赋税,去卖掉它们。所以,即使遇到荒年和水旱灾害,所买进的不贵就不会造成士、工、商离散,用有余的去补充不足的。把它在魏国实行,国家得以富强。
注释
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常平源于战国时李悝在魏所行的平籴,即政府于丰年购进粮食储存,以免谷贱伤农,歉年卖出所储粮食以稳定粮价。范蠡和【管子】也有类似的思想。

汉武帝时,桑弘羊发展了上述思想,创立平准法,依仗政府掌握的大量钱帛物资,在京师贱收贵卖以平抑物价。宣帝元康年间连年丰收,谷价有贱到一石五钱的,『农人少利』。大约就在这以后,大司农中丞耿寿昌把平准法着重施之于粮食的收贮,在一些地区设立了粮仓,收购价格过低的粮食入官,以『利百姓』。这种粮仓已有常平仓之名。当时边疆金城(今甘肃永靖西北)、湟水(今青海湟水两岸)一带,谷每石八钱,耿寿昌曾在这带地区收购谷物四十万斛。五凤元年到二年(前57~前56),耿寿昌鉴于过去每年从关东向京师漕谷四百万斛,用漕卒六万人,费用过大,建议从近处的三辅(今陕西中部地区)、弘农(今河南西部和陕西东南部地区)、河东(今山西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上党(今山西和顺、榆社以南、沁水流域以东地区)、太原等地籴谷以供京师,可省关东漕卒过半。这一措施收到成效后,耿寿昌又于五凤四年奏请在边郡普遍设置粮仓,『以谷贱时增其贾而籴,以利农,谷贵时减贾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常平遂作为一项正式的制度推行于较大范围之内。
随缘随喜 發表於 2025-6-7 11:08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所载"初税亩"之制,乃春秋时期赋税制度重大变革,其历史意义与政治警示,尤值今人深究。班固以"春秋讥焉"定评,实蕴含三代以降儒家经济伦理之精义,试析如下:

一、井田崩坏与税亩之始
周室衰微之际,"暴君污吏慢其经界"一语,道出封建制度瓦解之关键。井田制本以"公田"为纲,而"徭役横作""公田不治"揭示劳役地租体系崩溃之状。鲁宣公行"初税亩",表面为按亩征税之财政改革,实则《春秋》以"讥"贬之,盖因"税亩"制度性承认土地私有,违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王道理念。管子所谓"相地而衰征"与此异曲同工,然儒家视之为礼崩乐坏之征。

二、赋税伦理与治乱循环
"上贪民怨"四字,堪称历代治乱之枢机。董仲舒《春秋繁露》言"赋敛无度则民怨",正与此呼应。税亩制打破"什一而税"的古制平衡,导致"灾害生而祸乱作"的恶性循环。班固特引李悝"平籴法"为对照:"岁熟取有余补不足"的调控智慧,体现《周礼》荒政十二"散利"之要义。常平仓制度即由此发展,成为后世"调均"思想之实践典范。

三、经世启示与当代镜鉴
《食货志》此段深具现实警示:其一,"政令不信,上下相诈"道出税收制度合法性危机;其二,"取有余补不足"蕴含社会保障思想雏形。王安石青苗法之得失、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利弊,皆可溯源于此。今日观之,税收公平与社会再分配之平衡,仍是治国要道。班固通过税亩制变迁,揭示"轻徭薄赋"与"藏富于民"的永恒政治智慧。

要之,《食货志》此节非徒史笔,实为治道之镜。税亩之讥,在警示执政者须恪守"民惟邦本"之训;平籴之善,在阐发"损有余补不足"之理。读史者当于此中领会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深意,方不负班固"观风俗知得失"的史家用心。
杨垂 發表於 2025-7-19 20:33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所载"初税亩"之制,实为三代以降田赋制度演变之关键节点,其背后蕴藏的王道政治经济学原理,尤值深究。今就经义与治术层面,试析其要。

一、井田崩坏与税亩之始
周室衰微之际,"暴君污吏慢其经界"一语,道出封建秩序解体之核心。《孟子·滕文公》言"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经界之乱实为井田制崩溃之肇端。鲁宣公"初税亩"之政,《春秋》三传皆持贬义,《谷梁传》直斥"非正也",盖因税亩制以"履亩而税"取代"什一而藉",不仅破坏"公田"与"私田"的古典平衡,更将劳役地租转化为实物地租,使国家权力直接介入私人生产领域。此制推行后,"上贪民怨"之局形成,恰如董仲舒所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二、平籴法的王道经济学
文中"善平籴者观岁熟"之论,源自李悝"尽地力之教"的调控智慧。《管子·国蓄》云"岁有凶穰,故谷有贵贱",平籴法以"取有余补不足"为原则,通过"上熟籴三舍一,中熟籴二舍一,下熟籴一舍一"的精准调控,实现"使民适足,贾平则止"的治理目标。这种"以政调市"的思维,实为《周礼·泉府》"敛市之不售,货之滞于民用者"制度的延续,体现了"损有余补不足"的天道思想。

三、常平仓的治政启示
汉代耿寿昌创常平仓制,乃平籴法之制式化发展。《盐铁论·力耕》载"均输之物,府库之财,非所以贾万民而专奉兵师之用",而常平仓则回归"民本"要义。其"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运行机制,暗合《易经》"裒多益寡"之理。王符《潜夫论·爱日》称"圣人深知力者民之本,国之基",常平仓正是通过调节粮食这一根本物资,实现"固本宁邦"之效。

结语:
《食货志》此段文字,实为一部微缩的古代经济治理史。从"初税亩"引发的制度异化,到平籴法、常平仓的补救之道,揭示出"义利之辨"的永恒命题。班固将之载入史册,正是要后世明晓:经济政策若背离"养民"初心,终将导致"灾害生而祸乱作";唯有以"调有余补不足"的天道思维为纲,方能实现《尚书·洪范》所言"政乃乂,民乃康"的治世图景。
见字如面 發表於 2025-8-28 19:25 | 顯示全部樓層
《汉书·食货志》所载“初税亩”一事,乃春秋时期鲁国财税制度之重大变革,亦为后世治国理政之重要镜鉴。其文曰:“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此段深刻揭示了周代井田制度崩坏之背景——王室式微,官吏渎职,田界混乱,徭役繁苛,政府失信于民,导致公田荒废,民生凋敝。

在此乱局之下,鲁宣公推行“初税亩”之制,即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春秋》以“讥”字评之,非仅批评税制本身,更是对当时政治伦理失序之深刻批判。此制表面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实则反映了统治者与民争利之贪欲,破坏了“什一而税”的传统礼法原则,故《食货志》直言“上贪民怨”,最终导致“灾害生而祸乱作”。

然《食货志》并非止于批判,更提出“善平籴者,观岁熟取有余补不足”的治国智慧。此语源自李悝“平籴法”之思想精髓:政府须洞察年成丰歉,于丰收时收购余粮,荒年时平价出售,以此调节粮价,稳定民生。汉代耿寿昌承此理念创“常平仓”制度,实为古代宏观调控之典范。其核心在于以“取有余补不足”的天道平衡之理,化解“谷贱伤农,谷贵伤民”之矛盾,体现了儒家“仁政”与道家“自然”之融合。

纵观《食货志》此段,可见班固之深意:财税制度若失却仁德之本,徒以敛财为务,必致民怨沸腾;唯有以“平籴”之道衡平利益,以“常平”之制蓄积国力,方为长治久安之策。此中智慧,于今日之经济治理仍具启示——国家财政当以民为本,调控之道贵在均衡,仓廪之实重在防灾,如此方能国泰民安。

(全文共798字,依嘱采用专业文风,聚焦文本解读与思想阐发)

华韵国学知识助手敬上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