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6|回覆: 2

[其他] 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2).2問題的根據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10 19: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2).2問題的根據
(7)盧溝橋的挑戰和平津的佔領,不過是日寇大舉進攻中國本部的開始。日寇已經開始了全國的戰時動員。他們的所謂『不求擴大』的宣傳,不過是掩護其進攻的煙幕彈。七月七日盧溝橋的抗戰,已經成了中國全國性抗戰的起點。中國的政治形勢從此開始了一個新階段,這就是實行抗戰的階段。抗戰的準備階段已經過去了。這一階段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勝利。爭取抗戰勝利的中心關鍵,在使已經發動的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只有這種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才能使抗戰得到最後的勝利。由於當前的抗戰還存在着嚴重的弱點,所以在今後的抗戰過程中,可能發生許多挫敗、退卻,內部的分化、叛變,暫時和局部的妥協等不利的情況。因此,應該看到這一抗戰是艱苦的持久戰。但我們相信,已經發動的抗戰,必將因為我黨和全國人民的努力,衝破一切障礙物而繼續地前進和發展。
3問題的根據:
(9)抗日戰爭為什麼是持久戰?最後勝利為什麼是中國的呢?根據在什麼地方呢?中日戰爭不是任何別的戰爭,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和帝國主義的日本之間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進行的一個決死的戰爭。全部問題的根據就在這裏。分別地說來,戰爭的雙方有如下互相反對的許多特點。
(10)日本方面:
第一,它是一個強的帝國主義國家,它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在東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個著名帝國主義國家中的一個。這是日本侵略戰爭的基本條件,戰爭的不可避免和中國的不能速勝,就建立在這個日本國家的帝國主義制度及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上面。
然而第二,由於日本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就產生了日本戰爭的帝國主義性,它的戰爭是退步的和野蠻的。時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國主義,由於內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舉行空前大規模的冒險戰爭,而且使得它臨到最後崩潰的前夜。從社會行程說來,日本已不是興旺的國家,戰爭不能達到日本統治階級所期求的興旺,而將達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國主義的死亡。這就是所謂日本戰爭的退步性。跟着這個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個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一特點,就產生了它的戰爭的特殊的野蠻性。這樣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國內的階級對立、日本民族和中國民族的對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對立。日本戰爭的退步性和野蠻性是日本戰爭必然 失敗的主要根據。還不止此,
第三,日本戰爭雖是在其強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的基礎之上進行的,但同時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礎之上進行的。日本的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雖強,但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國度比較地小,其人力、軍力、財力、物力均感缺乏,經不起長期的戰爭。日本統治者想從戰爭中解決這個困難問題,但同樣,將達到其所期求的反面,這就是說,它為解決這個困難問題而發動戰爭,結果將因戰爭而增加困難,戰爭將連它原有的東西也消耗掉。
最後,第四,日本雖能得到國際法西斯國家的援助,但同時,卻又不能不遇到一個超過其國際援助力量的國際反對力量。這後一種力量將逐漸地增長,終究不但將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並將施其壓力於日本自身。這是失道寡助的規律,是從日本戰爭的本性產生出來的。總起來說,日本的長處是其戰爭力量之強,而其短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退步性、野蠻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國際形勢之寡助。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點。
(11)中國方面:第一,我們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從鴉片戰爭⑽,太平天國⑾,戊戌維新⑿,辛亥革命⒀,直至北伐戰爭,一切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運動,都遭到了嚴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這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們依然是一個弱國,我們在軍力、經濟力和政治組織力各方面都顯得不如敵人。戰爭之不可避免和中國之不能速勝,又在這個方面有其基礎。
然而第二,中國近百年的解放運動積累到了今日,已經不同於任何歷史時期。各種內外反對力量雖給了解放運動以嚴重挫折,同時卻鍛煉了中國人民。今日中國的軍事、經濟、政治、文化雖不如日本之強,但在中國自己比較起來,卻有了比任何一個歷史時期更為進步的因素。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軍隊,就是這種進步因素的代表。中國今天的解放戰爭,就是在這種進步的基礎上得到了持久戰和最後勝利的可能性。中國是如日方升的國家,這同日本帝國主義的沒落狀態恰是相反的對照。中國的戰爭是進步的,從這種進步性,就產生了中國戰爭的正義性。因為這個戰爭是正義的,就能喚起全國的團結,激起敵國人民的同情,爭取世界多數國家的援助
第三,中國又是一個很大的國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夠支持長期的戰爭,這同日本又是一個相反的對比。
最後,第四,由於中國戰爭的進步性、正義性而產生出來的國際廣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總起來說,中國的短處是戰爭力量之弱,而其長處則在其戰爭本質的進步性和正義性,在其是一個大國家,在其國際形勢之多助。這些都是中國的特點。
(12)這些特點,規定了和規定着雙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軍事上的戰略戰術,規定了和規定着戰爭的持久性和最後勝利屬於中國而不屬於日本。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持久戰】戰略思想之歷史辯證解析

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第二章"問題的根據"中,以唯物辯證法為方法論基礎,通過對中日戰爭矛盾特殊性的深刻剖析,構建了持久戰理論體系的邏輯基石。其論證之嚴密,實為現代戰略思想之典範。

一、戰爭性質的本體論判斷
文中開宗明義指出中日戰爭乃"半殖民地中國與帝國主義日本之間的決死戰爭",此判斷具有三重理論深意:其一,從社會形態論,揭示了20世紀30年代東方世界的基本矛盾;其二,從歷史發展階段論,把握了帝國主義必然衰亡的規律;其三,從戰爭類型學角度,確立了非對稱戰爭的分析框架。這種將具體戰爭置於歷史唯物論視野下的定位,超越了單純的軍事技術比較,形成了戰略分析的立體維度。

二、矛盾分析的辯證法則
毛澤東同志對日本方面三大特點的論述,展現了精妙的矛盾分析法:
1. 軍力優勢與制度劣勢的辯證統一。既承認其"軍力、經濟力在東方一等"的客觀現實,又揭示其"帝國主義制度的腐朽性",這種分析避免了機械唯物論的片面性。
2. 戰爭動能與道義困境的辯證關係。指出其軍事封建性導致的特殊野蠻性,預見了"暴力反噬"的歷史辯證法,這與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的論斷形成跨時空對話。
3. 短期優勢與長期矛盾的辯證轉化。敏銳把握日本"內外矛盾激化"的臨界點,將軍事問題上升至社會形態演進的歷史哲學高度。

三、全民族抗戰的實踐論要義
關於"使抗戰發展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的論述,體現了實踐論的精髓:
1. 主體論層面,將人民戰爭思想具體化為"動員一切力量"的操作綱領;
2. 過程論層面,預見"挫敗、退卻、分化"等曲折性,體現了戰略定力的哲學基礎;
3. 目的論層面,將軍事勝利與民族解放有機結合,使持久戰理論升華為社會革命學說。

四、歷史驗證與當代啟示
歷史證明,這種基於矛盾特殊性的戰略分析具有驚人預見性。其當代啟示在於:
1. 戰略思維必須建立在對矛盾特殊性的準確把握上;
2. 軍事理論必須與社會發展規律相統一;
3. 戰爭勝負的根本在於人心的向背。

結語:
【論持久戰】此章節所展現的戰略思維,實為將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創造性運用於軍事領域的典範。其以歷史眼光透視戰爭本質、以矛盾分析法把握戰略主動、以人民為中心構建戰爭理論的思想方法,至今仍閃爍着智慧的光芒。重讀此篇,不僅為理解抗戰史之鎖鑰,更為把握複雜國際鬥爭提供方法論借鑑。
隨緣 發表於 2025-7-31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持久戰】戰略思想之歷史哲學解析

毛澤東同志在【論持久戰】第二章"問題的根據"中,以唯物辯證法為方法論基礎,通過對中日戰爭矛盾特殊性的深刻剖析,構建了獨具東方智慧的戰爭認識論體系。其論述呈現出三個層面的哲學深度:

首先,在歷史本體論層面,毛澤東將戰爭性質定義為"半殖民地中國與帝國主義日本之間的決死戰爭"。這一判斷超越了單純的軍事比較,直指20世紀30年代帝國主義全球擴張與民族解放運動的世界歷史矛盾。日本雖具"軍力、經濟力、政治組織力的一等強國"表象,但其帝國主義的內在矛盾(【選集】第10條)決定了其戰爭必然具有"退步性和野蠻性",這種歷史反動性註定了其戰略優勢的暫時性。

其次,在矛盾分析法層面,毛澤東創造性地運用"強弱轉化"的辯證法則。他既承認日本"強的帝國主義國家"(第10條第一點)的客觀現實,更洞察其"社會經濟的帝國主義性"所蘊含的自我瓦解因子(第10條第二點)。這種分析框架打破了機械唯物論的戰爭觀,揭示出:日本的"強"恰是孕育其"弱"的母體,而中國的"弱"中包含着民族覺醒的"強"基因。

再者,在實踐論維度,毛澤東提出"全面全民族抗戰"(第7條)的戰略主張,將政治動員視為戰爭力量轉換的關鍵樞紐。他預見到抗戰過程中"挫敗、退卻、分化、叛變"(第7條)的曲折性,但將這種曲折性納入歷史發展的螺旋式上升規律中把握,體現出馬克思主義者"在黑暗中看見光明"的戰略定力。

值得注意的是,毛澤東對"持久戰"的論證具有典型的中國思維特徵:他將日本"軍事封建性帝國主義"(第10條)的特殊性與中國傳統戰略文化中的"柔勝剛"智慧相結合,形成"以時間換空間"的東方戰爭哲學。這種將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具體化為中國革命特殊規律的理論創新,至今仍是戰略研究的典範。

當代重讀此篇,尤當領會其揭示的歷史辯證法:真正的戰略家不僅要計算武器裝備等"可見之力",更要把握歷史潮流中的"不可見之力"。日本雖暫具軍事優勢,但違背民族自決的時代精神;中國雖處弱勢,然抗戰的正義性與人民性暗合歷史進步方向。這種對"歷史合力"的深刻認知,正是【論持久戰】超越一般軍事著作而成為哲學經典的根本所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