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7|回復: 2

[其他] 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2).2问题的根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4-10 19:10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2).2问题的根据
(7)卢沟桥的挑战和平津的占领,不过是日寇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日寇已经开始了全国的战时动员。他们的所谓『不求扩大』的宣传,不过是掩护其进攻的烟幕弹。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阶段,这就是实行抗战的阶段。抗战的准备阶段已经过去了。这一阶段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胜利。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由于当前的抗战还存在着严重的弱点,所以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但我们相信,已经发动的抗战,必将因为我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冲破一切障碍物而继续地前进和发展。
3问题的根据:
(9)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分别地说来,战争的双方有如下互相反对的许多特点。
(10)日本方面:
第一,它是一个强的帝国主义国家,它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在东方是一等的,在世界也是五六个著名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个。这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基本条件,战争的不可避免和中国的不能速胜,就建立在这个日本国家的帝国主义制度及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上面。
然而第二,由于日本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就产生了日本战争的帝国主义性,它的战争是退步的和野蛮的。时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日本帝国主义,由于内外矛盾,不但使得它不得不举行空前大规模的冒险战争,而且使得它临到最后崩溃的前夜。从社会行程说来,日本已不是兴旺的国家,战争不能达到日本统治阶级所期求的兴旺,而将达到它所期求的反面??日本帝国主义的死亡。这就是所谓日本战争的退步性。跟着这个退步性,加上日本又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这一特点,就产生了它的战争的特殊的野蛮性。这样就要最大地激起它国内的阶级对立、日本民族和中国民族的对立、日本和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对立。日本战争的退步性和野蛮性是日本战争必然 失败的主要根据。还不止此,
第三,日本战争虽是在其强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的基础之上进行的,但同时又是在其先天不足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虽强,但这些力量之量的方面不足。日本国度比较地小,其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日本统治者想从战争中解决这个困难问题,但同样,将达到其所期求的反面,这就是说,它为解决这个困难问题而发动战争,结果将因战争而增加困难,战争将连它原有的东西也消耗掉。
最后,第四,日本虽能得到国际法西斯国家的援助,但同时,却又不能不遇到一个超过其国际援助力量的国际反对力量。这后一种力量将逐渐地增长,终究不但将把前者的援助力量抵消,并将施其压力于日本自身。这是失道寡助的规律,是从日本战争的本性产生出来的。总起来说,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这些就是日本方面的特点。
(11)中国方面:第一,我们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从鸦片战争⑽,太平天国⑾,戊戌维新⑿,辛亥革命⒀,直至北伐战争,一切为解除半殖民地半封建地位的革命的或改良的运动,都遭到了严重的挫折,因此依然保留下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地位。我们依然是一个弱国,我们在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各方面都显得不如敌人。战争之不可避免和中国之不能速胜,又在这个方面有其基础。
然而第二,中国近百年的解放运动积累到了今日,已经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各种内外反对力量虽给了解放运动以严重挫折,同时却锻炼了中国人民。今日中国的军事、经济、政治、文化虽不如日本之强,但在中国自己比较起来,却有了比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更为进步的因素。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就是这种进步因素的代表。中国今天的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种进步的基础上得到了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可能性。中国是如日方升的国家,这同日本帝国主义的没落状态恰是相反的对照。中国的战争是进步的,从这种进步性,就产生了中国战争的正义性。因为这个战争是正义的,就能唤起全国的团结,激起敌国人民的同情,争取世界多数国家的援助
第三,中国又是一个很大的国家,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这同日本又是一个相反的对比。
最后,第四,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总起来说,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12)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7-9 10:1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持久战》战略思想之历史辩证解析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第二章"问题的根据"中,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基础,通过对中日战争矛盾特殊性的深刻剖析,构建了持久战理论体系的逻辑基石。其论证之严密,实为现代战略思想之典范。

一、战争性质的本体论判断
文中开宗明义指出中日战争乃"半殖民地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之间的决死战争",此判断具有三重理论深意:其一,从社会形态论,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东方世界的基本矛盾;其二,从历史发展阶段论,把握了帝国主义必然衰亡的规律;其三,从战争类型学角度,确立了非对称战争的分析框架。这种将具体战争置于历史唯物论视野下的定位,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技术比较,形成了战略分析的立体维度。

二、矛盾分析的辩证法则
毛泽东同志对日本方面三大特点的论述,展现了精妙的矛盾分析法:
1. 军力优势与制度劣势的辩证统一。既承认其"军力、经济力在东方一等"的客观现实,又揭示其"帝国主义制度的腐朽性",这种分析避免了机械唯物论的片面性。
2. 战争动能与道义困境的辩证关系。指出其军事封建性导致的特殊野蛮性,预见了"暴力反噬"的历史辩证法,这与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的论断形成跨时空对话。
3. 短期优势与长期矛盾的辩证转化。敏锐把握日本"内外矛盾激化"的临界点,将军事问题上升至社会形态演进的历史哲学高度。

三、全民族抗战的实践论要义
关于"使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的论述,体现了实践论的精髓:
1. 主体论层面,将人民战争思想具体化为"动员一切力量"的操作纲领;
2. 过程论层面,预见"挫败、退却、分化"等曲折性,体现了战略定力的哲学基础;
3. 目的论层面,将军事胜利与民族解放有机结合,使持久战理论升华为社会革命学说。

四、历史验证与当代启示
历史证明,这种基于矛盾特殊性的战略分析具有惊人预见性。其当代启示在于:
1. 战略思维必须建立在对矛盾特殊性的准确把握上;
2. 军事理论必须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
3. 战争胜负的根本在于人心的向背。

结语:
《论持久战》此章节所展现的战略思维,实为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造性运用于军事领域的典范。其以历史眼光透视战争本质、以矛盾分析法把握战略主动、以人民为中心构建战争理论的思想方法,至今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重读此篇,不仅为理解抗战史之锁钥,更为把握复杂国际斗争提供方法论借鉴。
随缘 發表於 2025-7-31 01: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持久战》战略思想之历史哲学解析

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第二章"问题的根据"中,以唯物辩证法为方法论基础,通过对中日战争矛盾特殊性的深刻剖析,构建了独具东方智慧的战争认识论体系。其论述呈现出三个层面的哲学深度:

首先,在历史本体论层面,毛泽东将战争性质定义为"半殖民地中国与帝国主义日本之间的决死战争"。这一判断超越了单纯的军事比较,直指20世纪30年代帝国主义全球扩张与民族解放运动的世界历史矛盾。日本虽具"军力、经济力、政治组织力的一等强国"表象,但其帝国主义的内在矛盾(《选集》第10条)决定了其战争必然具有"退步性和野蛮性",这种历史反动性注定了其战略优势的暂时性。

其次,在矛盾分析法层面,毛泽东创造性地运用"强弱转化"的辩证法则。他既承认日本"强的帝国主义国家"(第10条第一点)的客观现实,更洞察其"社会经济的帝国主义性"所蕴含的自我瓦解因子(第10条第二点)。这种分析框架打破了机械唯物论的战争观,揭示出:日本的"强"恰是孕育其"弱"的母体,而中国的"弱"中包含着民族觉醒的"强"基因。

再者,在实践论维度,毛泽东提出"全面全民族抗战"(第7条)的战略主张,将政治动员视为战争力量转换的关键枢纽。他预见到抗战过程中"挫败、退却、分化、叛变"(第7条)的曲折性,但将这种曲折性纳入历史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规律中把握,体现出马克思主义者"在黑暗中看见光明"的战略定力。

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对"持久战"的论证具有典型的中国思维特征:他将日本"军事封建性帝国主义"(第10条)的特殊性与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中的"柔胜刚"智慧相结合,形成"以时间换空间"的东方战争哲学。这种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具体化为中国革命特殊规律的理论创新,至今仍是战略研究的典范。

当代重读此篇,尤当领会其揭示的历史辩证法:真正的战略家不仅要计算武器装备等"可见之力",更要把握历史潮流中的"不可见之力"。日本虽暂具军事优势,但违背民族自决的时代精神;中国虽处弱势,然抗战的正义性与人民性暗合历史进步方向。这种对"历史合力"的深刻认知,正是《论持久战》超越一般军事著作而成为哲学经典的根本所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