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7|回覆: 2

[其他] 【計然七策】詩解1明路擅謀知人結勢精算揚善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4-7 21:2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計然七策】詩解1明路擅謀知人結勢精算揚善
題文詩:
明路,計然:人生於世,非財無以,
資身產治,有恆不商,何以弘利.范蠡按語:
財為養命,之源人豈,可無有而,不會營運,
蠶食易盡,必須生放,經商庶可,獲利,
資身策也.擅謀,計然曰財,溺於人之,
共愛義取,者希利起,於眾所爭,貪嗜者伙.
范蠡按語:財者通行.蠻貊雖嬰,孩亦所知.
以,人多競求,強取致有,喪身失德,
忘恥受辱,甘當無侮.知義安分,不事妄貪,
者世罕有.知人,計然:皆人,
貪廉無辨.心非,真偽難知.范蠡按語:
人不處財,心不久交,徒以面情,相覿語言,
相奉不識,忠誠奸詐,嗜利苟且,必須試之,
以財帛處,之於患難,然後其人,心則詳知.
結勢,計然:交接非人,萬金,
無足論有.范蠡按語:朋友夥計,不獨通財,
身家,百爾所系,與其高者,吾亦高,
與其低者,吾亦低,如形處鑒,美惡因之,
交結苟非,良人導我,於不善雖,萬金易敗,
安得雲有.精算,計然:不儉不憐,
徒負披星,步峻之苦.且儉且憐,風雨無慮.
范蠡按語:為客商也,不辭曉夜,登山渡水,
所需微利,皆由驚恐,辛苦而來.若不儉省,
愛恤,動渠勞碌,何益.揚善,
計然:慈能致福.范蠡按語:若謂慈善,
人希,此亦臆說.慈善,存心端正,
動履莊嚴,所作所為,不由岐險,多獲坦福.

【計然七策】詩解
作者:青岩真人(春秋時期)
此書據傳是鬼谷子的師傅——青岩真人留下的『無字天書』中的其中一部,此書首傳鬼谷子,再由鬼谷子傳給計然、范蠡(財神爺)及呂不韋、白圭(商聖)等人。據說,熟練運用此書者,將財滿天下。

      本書由——范蠡批註。

計然(生卒年不詳),辛氏,名鈃[jiān],字文子 ,又稱計倪、計研 ,號計然、漁父,春秋時期宋國葵丘濮上人,先秦思想家,著名謀士、經濟學家。【漢書】中記載,『文子,老子弟子,與孔子並時』。其弟子為陶朱公范蠡。道家祖師,被後人尊為太乙玄師。他是老子的弟子,著有【文子】(【通玄真經】)一書。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別稱鴟夷子皮、陶朱公、范伯,楚國宛地三戶(今河南淅川縣滔河鄉)人,春秋時期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經濟學家。後人尊稱『商聖』。范蠡著作甚豐,著作有【計然篇】【漢書·藝文志】記有范蠡兵法二篇,課惜大多散佚,僅存【養魚經】,為我國最早內塘養魚專著。府山公園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記·越王句踐世家】有專記,【史記·貨殖列傳】有載,【越絕書】【吳越春秋】述其詳

【原文】


一、明路計然曰:『人生於世,非財無以資身。產治有恆,不商何以弘利。』

【譯文】
人生在世,沒有財產就無法得到生存和發展。財產的運作遵循固有的規律,它本身不會自動增值,不經商就不會獲得利潤。

范蠡按語:『財為養命之源,人豈可無有,而不會營運,則蠶食易盡,必須生放經商,庶可獲利,為資身策也。』

【譯文】
財產是滋養生命的源泉,是生存之本,人們豈能沒有財產。但是如果不掌握經營之道,那麼這些財產就會像蠶吃桑葉一樣,一點一點地被消耗殆盡。因此,必須運用財產來從事商業活動才能獲得利潤,使財產像生命一樣得以生長,這是每個人安身立業的策略。

二、擅謀
【原文】
計然曰:『財溺於人共愛,義取者希。利起於眾所爭,貪嗜者伙。』
【譯文】
錢財沉浸在世人的共同喜愛之中,能在道義的立場上獲取錢財的人,世上少見。利潤正是在眾人的你爭我奪中獲得,那些貪心、嗜財如命的人,比比皆是。

范蠡按語:『財者通行蠻貊,雖嬰孩亦所知。愛是以人多競求強取,致有喪身失德,忘恥受辱,甘當無侮。其知義安分,不事妄貪者,世之罕有。』
【譯文】
錢財可以通行於任何地方,甚至那些少數民族居住的偏遠的南方和北方,這一點就連嬰兒、小孩也明白。正是因為對錢財的狂熱喜愛,所以人們紛紛競相追逐錢財、強取豪奪,以致有的人丟棄了自身準則,道德淪喪,忘記羞恥,甚至受到別人的侮辱,還心甘情願、無怨無悔。由此可知,能夠深明道義、安分守己、滿足現狀,並且不作非分之想、沒有貪心雜念的人,世上罕有。

三、知人
【原文】
計然曰:『人皆人,貪廉無辨。心非心,真偽難知。』
【譯文】
人與人在表面上看來都一樣,無法從表面去辨別一個人是貪心的還是清廉的。心與心則大不相同,但也難以判斷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偽的。

范蠡按語:『人不處財,心不久交,徒以面情相覿,語言相奉,而不識其忠誠奸詐,嗜利苟且,必須試之以財帛,處之於患難,然後其人其心則詳知矣。』【譯文】
如果人們之間不發生財產交往和利益關係,沒有長久的真心相處,而僅僅以臉上的表情相見,以淺層的語言交談往來,那麼是無法認清此人是忠厚誠實還是奸邪詭詐,無法認清他是不是貪圖利益,只顧眼前,敷衍了事。必須用錢財錦帛來試探,或者在患難之時與這人相處,然後我們就可以詳細地知道這人的心是什麼樣。

四、結勢
【原文】
計然曰:『交接非人,雖萬金無足論有。』
【譯文】

交往、接觸和託付的人,如果你選擇不當,那麼即使擁有萬金,也不能稱之為有錢。
范蠡按語:『朋友者,夥計者,不獨通財,而身家百爾所系,與其高者吾亦高,與其低者吾亦低,如形處鑒,美惡因之,交結苟非良人,導我於不善,雖萬金易敗,安得云乎有哉。』
【譯文】
交往朋友、僱傭夥計,你和他們之間,不僅是流通錢財,而且還關係到你自身的家庭、財產等各個方面。與高明優雅的人交往,那麼我也高明優雅,與低微卑劣的人交往,那麼我也低微卑劣,這就好像照鏡子一樣,美麗還是醜惡都取決於照鏡子的人。交往、結識的如果不是善良、誠實的好人,那麼我就會被引導到不好的狀況,即使錢財再多也容易被損耗掉,怎麼還能說自己擁有錢財呢?
五、精算
【原文】
計然曰:『不儉不憐,徒負披星步峻。且儉且憐,風雨無慮。』
【譯文】
對錢財不節省不愛惜,就白白承受了披星戴月、拔山涉水的辛苦。能讓財產增值,又能守住它的人,即使經歷了頂風冒雨、在大海大洋中航行的辛苦也值得。
范蠡按語:『為客商,不辭曉夜,登山渡水,所需微利,皆由驚恐辛苦而來。若不儉省愛恤,則動渠勞碌何益哉。』【譯文】
作為奔波各地的商人,早起晚歸,跋山涉水,所獲得的那一點微小的利潤,都來自於所承受的驚恐和辛苦。如果不節省、愛惜錢財,那麼一切勞作都沒有任何益處了。
六、揚善
【原文】
計然曰:『慈能致福。』
【譯文】
對他人慈愛、和善可令自己獲得幸福。

范蠡按語:『若謂慈善之人希錫福,此亦臆說。蓋慈善存心端正,動履莊嚴,所作所為,不由岐險,是以多獲平坦福也。』
【譯文】
有人說那些待人慈善的人是希望自己能得到上天賜與的幸福,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因為有慈善之行的人,他的動機是端正的,他的舉止是莊嚴的,所作所為不會誤入歧途,所以,這樣的人也就大多會獲得一種平坦之福了。
【注釋】錫:xi,在這裏作『賜與』解。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5-28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計然七策】詩解一闡微:明路擅謀與經世致用之道

【計然七策】作為先秦經濟思想之瑰寶,首章"明路"之論直指人倫經濟根本。計然子曰:"人生於世,非財無以資身產治",此語實開【大學】"生財有大道"之先聲。考其要義,當從三方面解之:

一、財用觀之本體論
"財為養命之源"非倡功利主義,乃【周易】"何以聚人曰財"的實踐詮釋。范蠡按語"蠶食易盡,必須生放"暗合【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的治國邏輯。先秦思想家皆重"義利之辨",而計然獨揭"財用不匱,禮義乃興"的經濟基礎論,此其超邁處。

二、商道與治道之辯證
"有恆產者有恆心"(【孟子】)與"不商何以弘利"形成微妙呼應。考【周禮·考工記】"商賈阜通貨賄",可知計然將商業納入"弘利"範疇,實為對"重本抑末"傳統之修正。范蠡"必須生放經商"的實踐智慧,恰是【史記·貨殖列傳】"農末俱利"政策的思想源頭。

三、明路與擅謀之方法論
"明路"非僅營商之術,實為【鬼谷子】"捭闔之道"在經濟領域之投射。計然提出"資身產治"四字綱領,將個人理財(資身)與國家經濟(產治)統合,此即【鹽鐵論】"本末並利"思想之濫觴。范蠡注語中"生放"二字尤值玩味,既含【道德經】"生而不有"之玄機,又具【孫子兵法】"因糧於敵"之妙用。

要之,此章雖僅片羽,已見計然思想之宏闊。其將【尚書·洪範】"八政"中的"食貨"提升為獨立價值體系,既突破管仲"四民分業"之局限,又為後世【富國策】等經濟專論開先河。讀者當於"商以弘利"四字中,體會先秦思想中"利者義之和也"(【周易】)的深刻辯證。
黃糧大夢 發表於 2025-6-13 08:33 | 顯示全部樓層
【計然七策】詩解一:明路擅謀知人結勢精算揚善詮疏

【計然七策】傳為春秋謀士計然授范蠡之經濟韜略,其首章『明路』開宗明義,以『財為養命之源』立論,揭示經世致用之要旨。今就文本試作疏解,以闡其微言大義。

一、明路:經世之本在通財用
計然曰:『人生於世,非財無以資身產治,有恆不商,何以弘利?』此語直指財用乃生存之基、治國之資。先秦儒家言『義利之辨』,而計然則務實言『利』,蓋因無財則民不聊生,國無恆產。其所謂『商』,非僅貨殖之事,實為『通財用、均有無』之宏觀經濟學問。范蠡按語『財為養命之源』承其意,更強調『生放經商』之動態營運,反對『蠶食易盡』之靜態消耗,與【管子】『倉廩實而知禮節』互為表裏。

二、擅謀與知人:經濟活動的雙重維度
『擅謀』者,謂洞悉市場盈虛之機。計然之術以『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為要,此即『擅謀』之體現,其本質在逆向思維與周期預判。『知人』則關乎用人,范蠡三徙成名,皆因善用子貢、猗頓等才俊。二者合一,方成『結勢』之效——即整合資源、聚攏人力,形成規模效益。此中智慧,與【史記·貨殖列傳】『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遙相呼應。

三、精算揚善:利與義的辯證統一
『精算』非錙銖必較,而是『知斗則修備,時用則知物』的精準調控。計然主張『務完物,無息幣』,強調商品質量與資金流動,此即精算之實操。而『揚善』則賦予商業以倫理向度,范蠡『十九年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是以利成義之典範。此二者看似矛盾,實為『以商行道』的更高境界,暗合【大學】『生財有大道』之訓。

結語:計然之術的現代啟示
【計然七策】首章以『明路』統攝全局,將財用、謀略、人道熔於一爐,其思想遠超單純經商之術,實為古代中國之『政治經濟學』。今人讀之,可悟資源運營之智,更當思『利以養民,商以載道』的深層哲思。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依國學註疏傳統,以義理闡釋為主,兼顧文本考據,力求貫通古今。學者若欲深究,可參【越絕書】【史記·貨殖列傳】等相關文獻。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