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64|回覆: 1

[其他] 賈誼【新書】卷15審微詩解1輕始傲微必至大亂天子隧葬諸侯懸下不相錯亂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29 20:0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15審微詩解1輕始傲微必至大亂天子隧葬諸侯懸下不相錯亂
題文詩:
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無傷,
非以小善,爲一足以,利天下也,而小不善,
爲一足以,亂國家也.當夫輕始,而傲微則,
其流必至,於大亂也,是故子民,謹焉.
彼人也者,登高則望,臨深則窺,人之性,
非窺且望,勢使然也.事有逐奸,勢有召禍.
曰爲,之於未有,治於未亂.管仲曰備,
患於未形.乃爲上也.:焰焰弗滅,
炎炎柰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於微,
此爲次也.事之,如地形,之惑人也,
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則,不自知也.
故墨子見,衢路而哭,悲一跬而,繆千里也.
昔者衛侯,朝於周朝,周行於是,問其名曰:
衛侯辟強.周行還曰:啟強辟強,天子之號,
諸侯弗用.衛侯,其名曰毀,然後受之.
故善守上,下之分者,空名,弗使逾焉.
顆者周禮,天子隧葬,諸侯.周襄王昔,
出逃伯斗,晉文公率,師誅賊定,周國之亂,
復襄王位.於是襄王,賞南陽地,文公,
南陽即死,隧下,襄王弗聽,曰周雖微,
未之或代,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
以地爲少,請益之.文公乃退.襄王真情,
知微見著,君臣上下,各有其道,不得相亂.
天行有常,人行有序,禮義倫常,不相悖亂.
【原文】
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非以小善爲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爲一足以亂國家也。當夫輕始而傲微,則其流必至於大亂也,是故子民者謹焉。彼人也,登高則望,臨深則窺,人之性,非窺且望也,勢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勢有召禍。老曰:『爲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管仲曰:『備患於未形』,上也。語曰:『焰焰弗滅,炎炎柰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於微,次也。事之適亂,如地形之惑人也,機漸而往,俄而東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見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繆千里也。昔者衛侯朝於周,周行問其名,曰:『衛侯辟強。』周行還之曰:『啟強、辟強,天子之號也,諸侯弗得用。』衛侯更其名曰毀,然後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雖空名弗使逾焉。顆者周禮,天子葬用隧,諸侯縣下。周襄王出逃伯斗,晉文公率師誅賊,定周國之亂,復襄王之位。於是襄王賞以南陽之地,文公辭南陽,即死得以隧下,襄王弗聽,曰:『周國雖微,未之或代也。天子用隧,伯父用隧,是二天子也。以地爲少,余請益之。』文公乃退。
【注釋】
1斧柯:斧柄。逸周書·和寤:『毫末不掇,將成斧柯。』
2周行:周 官的行列。【詩·周南·卷耳】:『嗟我懷人,寘彼 周 行。』毛 傳:『行,列也。思君子,官賢人,置 周 之列位。』後用以泛指朝官。
3隧葬﹐天子的葬禮。【左傳.僖公二十五年】﹕"晉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請隧﹐弗許。"杜預注﹕"闕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禮也﹔諸侯皆縣柩而下。"楊伯峻注﹕"請隧者﹐晉文請天子允許於其死後得以天子禮葬己耳。"後以指圖謀統治天下。
4餘。通余。在余和餘意義可能混淆時,仍用餘。
jfwe761289 發表於 2025-4-15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審微】義疏:論慎始防微與禮制綱常

賈生【新書·審微】首章,以"輕始傲微必至大亂"爲綱,闡發治國當謹小慎微之理。其文熔鑄儒道法三家精義,以史證經,以事明理,誠爲政道之圭臬。今試析其要義三端:

一、慎微哲學:積善防惡的治國樞機
"善不可謂小而無益,不善不可謂小而無傷"二句,實承【周易·繫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之旨。賈生以"焰焰弗滅"四句俗諺爲喻,暗合老子"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道德經】第六十四章)之思。管仲"備患未形"之說,更見【左傳】"居安思危"(襄公十一年)之智。此段以"勢"字爲眼,揭示人性"登高則望,臨深則窺"的本能衝動,恰如荀子所言"人生而有欲"(【禮論】),故需制度以導之。

二、禮制大防:名器不可假人
衛侯更名、晉文請隧二事,彰顯"正名"思想。周行堅持"辟強"乃天子專稱,正是孔子"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成公二年】)的具象化。晉文公雖定襄王之亂,然"請隧"之舉實僭越禮制。襄王"二天子"之斥,可比【禮記·坊記】"示民有上下"之義。賈生特引此事,暗諷漢初諸侯僭越之弊,其"空名弗使逾"的斷語,實爲維護中央集權的理論張本。

三、防微智慧:墨翟之哭的警示
"墨子見衢路而哭"之典,出自【荀子·王霸】"楊朱哭衢途",賈生化用以喻"一跬繆千里"的治理哲理。此與【尚書·太甲】"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形成互文,強調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機漸而往"四句,尤見辯證思維,地形之惑正如【韓非子·喻老】所言"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當以"智禁於微"爲要。

統觀全篇,賈生將"慎始-防微-守禮"鑄爲治國鏈條。其文風峻切,譬喻精當,既存戰國策士遺韻,又開漢代政論先聲。末段"天行有常"四句,以荀子【天論】筆法作結,將人事秩序納入天道範疇,使全文兼具哲學深度與政治實用性。此等微言大義,於今時社會治理猶具鏡鑒之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