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65|回覆: 2

[其他] 賈誼【新書】卷10服疑詩解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人定其心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28 19:3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賈誼【新書】卷10服疑詩解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人定其心
題文詩:

衣服疑者,是謂爭先;澤厚疑者,是謂爭賞;

權力疑者,是謂爭強;等級無限,是謂爭尊.

彼人也者,近則冀幸,疑則比爭.是以等級,

分明國則,下不得疑;權力絕尤,臣無冀志.

故天子之,於其下加,五等已往,以為臣例;

臣於下加,五等已往,則以為仆.仆亦臣禮,

然稱仆不,敢稱臣者,以尊天子,避嫌疑也.

制服之道,必取至適,至和予民,至美至神,

進之帝境.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

故高下異,則名號異,則權力異,則事勢異,

則旗章異,則符瑞異,則禮寵異,則秩祿異,

則冠履異,則衣帶異,則環佩異,則車馬異,

則妻妾異,則澤厚異,則宮室異,則床蓆異,

則器皿異,則飲食異,則祭祀異,則死喪異.

是故高則.此品周高,下則周下.加人者也,

品此臨之,埤人者也,品此承之.遷則品此,

者進絀則,品此者損.服貴周豐,而賤周謙,

貴賤有級,服位有等,等級既設,各處其檢,

人循其度,擅退則讓,上僭則誅.建法習之,

設官牧之,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其貴賤,

望其章而,知其勢使,人定其心,各着其目,

故眾多而,天下不眩,傳於遠而,天下識之.

卑尊已著,上下已分,人倫法矣.於是主之,

與臣猶若,日之與星.臣不幾冀,可以疑主,

賤不幾冀,可以冒貴.下不凌等,則上位尊;

臣不逾級,則主位安;謹守倫紀,亂無由生.

【原文】

衣服疑者,是謂爭先;澤厚疑者,是謂爭賞;權力疑者,是謂爭強;等級無限,是謂爭尊。彼人者,近則冀幸,疑則比爭。是以等級分明,則下不得疑;權力絕尤,則臣無冀志。故天子之於其下也,加五等已往,則以為臣例;臣之於下也,加五等已往,則以為仆。仆則亦臣禮也,然稱仆不敢稱臣者,尊天子,避嫌疑也。

    制服之道,取至適至和以予民,至美至神進之帝。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是以高下異,則名號異,則權力異,則事勢異,則旗章異,則符瑞異,則禮寵 異,則秩祿異,則冠履異,則衣帶異,則環佩異,則車馬異,則妻妾異,則澤厚異,則宮室異,則床 席異,則器皿異,則飲食異,則祭祀異,則死喪異。故高則此品周高,下則此品周下。加人者品此臨之,埤人者品此承之。遷則品此者進,絀則品此者損。貴周豐,賤周謙,貴賤有級,服位有等,等級既設,各處其檢,人循其度,擅退則讓,上僭則誅。建法以習 之,設官以牧之,是以天下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其勢。使人定其心,各着其目,故眾多而天下不眩,傳遠而天下識只。卑尊已着,上下已分,則人倫法矣。於是主之與臣,若日之與星。臣不幾可以疑主,賤不幾可以冒貴。下不凌等,則上位尊;臣不逾級,則主位安;謹守倫紀,則亂無由生。

【注釋】

1尤:過失;過錯。2冀志:希冀之心。3幾,通『冀』。

沒有希望;不可希求。
今日平說 發表於 2025-3-29 07:48 | 顯示全部樓層
【新書·服疑】禮制思想發微

賈誼【新書·服疑】篇以"奇服文章,以等上下而差貴賤"為核心,系統闡述了禮制服飾的等級規範與社會治理之關係。其要義有三:

一、 疑生爭,定分止爭
"衣服疑者,是謂爭先"四句,揭示等級模糊則引發權力爭奪。賈子深諳人性"近則冀幸,疑則比爭"之特質,故強調"等級分明,則下不得疑"。此與【荀子·王制】"明分使群"思想一脈相承,皆主張通過禮制確立差序格局以維繫社會穩定。

二、 服制即政制
篇中列舉二十餘項"異制"(名號、旗章、宮室等),實為"禮有等差"的具體化。尤重"五等臣例"制度:天子臣五等,臣復臣五等,形成"仆不敢稱臣"的層級避諱。此制以服飾器用為符號載體,使抽象權力關係具象化,與【周禮·司服】"辨其名物與其用事"互為表里。

三、 中和之美與政治秩序
"制服之道,取至適至和"體現儒家"文質彬彬"的禮制美學。賈子將"至美至神"的服飾藝術與"進之帝境"的政治理想結合,既承【禮記·玉藻】"服之衷也"的修身傳統,更發展出"人定其心"的治理智慧——通過視覺化的等級符號內化秩序意識。

此篇之價值,在於揭示漢初禮制重建中"以器載道"的實踐路徑。賈誼將服飾體系提升為"明尊卑、章物采"的政治語言,為董仲舒"正名號"思想先導,亦開【白虎通義·衣裳】制度先河。其說至今猶啟示我們:文明演進中,物質符號與精神秩序的建構始終相須為用。

(全文498字)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4-26 00:38 | 顯示全部樓層
【服疑】篇乃賈誼【新書】中論禮制名分之要義,其核心在於"以服明序,以章定分"。今試析其深旨如次:

一、禮制之本質在於"別異"
賈生開篇即揭四患:"衣服疑"則爭位,"澤厚疑"則爭賞,"權力疑"則爭強,"等級無限"則爭尊。此四者皆源於"名實相淆"之弊。其以"疑"字為眼目,實指禮制規範模糊導致的僭越危機。如【荀子·富國】所言"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賈誼承此儒家正統,主張通過"奇服文章"的物質符號體系,構建"高下異則名號異"的差序格局。其列舉二十餘項差異標準,自符瑞至死喪,形成完整的禮制編碼系統,較之【周禮·春官】"辨其名物與其用事"更為詳備。

二、等級制度的雙重功能
篇中"品此臨之"與"品此承之"的對應關係,揭示等級制度具有雙向調節作用。一方面,"加人者品此臨之"體現權力自上而下的規制,【尚書·洪範】"惟闢作福"即此意;另一方面,"埤人者品此承之"強調下位者自覺遵循,【禮記·曲禮】"安安而能遷"正是此理。這種"上施下效"的互動模式,使"冠履衣帶"等日常器物轉化為政治倫理的載體,較之管仲"服制論"更具系統性。

三、名器論的深層意蘊
"稱仆不敢稱臣"的避嫌原則,實為漢代名器論的精髓。【春秋繁露·度制】云"貴賤有等,衣服有別",賈誼更將這種區別度量化:"加五等已往"的遞降規則,與【周禮】九命制度遙相呼應。其特別強調視覺符號的認知功能——"見其服而知貴賤,望其章而知勢位",與【周易·繫辭】"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象思維一脈相承。這種"以物載道"的思想,實為漢代"正名"政治的重要實踐。

四、當代啟示
篇末"下不凌等則上位尊,臣不逾級則主位安"的結論,揭示禮制本質是動態平衡的治理智慧。在消弭"僭越之欲"的同時,通過"各着其目"的明確規範,達成"眾多而天下不眩"的治理效果。這種"名正—序定—爭息"的邏輯鏈條,對現代組織管理中的權責界定仍具參考價值。

要之,賈誼此篇將儒家"正名"思想具象化為可操作的制度設計,其以服飾等差為表,以權力規制為里,構建起"器以藏禮"的完整體系。讀此篇當與【新書·等齊】並觀,方能盡見漢初禮制思想之精微。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