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22|回覆: 1

[道學研究] 符言6人有三怨【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四)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20 19: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符言6人有三怨【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四)詩解
題文詩:
爵高人妒,官大主惡,祿厚人怨.才職不稱,
危亡必至,損益相隨,禍福斯驗.眾人之利,
以利爲利,利而不利,只得不舍,再實之木,
其根必傷,多藏之家,其後必殃;聖人至利,
至利非利,至利至廣,至廣至厚,至厚至情,
廣而能施,厚而能散,自利利他,至利至德,
至德非得,不得不得,不得不利,不利而利,
苟得爲利,而害從之,苟義至利,而名歸之.
至情至誠,心悅誠服,不服於力,至誠至施,
施不圖報,高而能卑,至卑自卑,自卑至勝,
至勝自勝.聖王情真,以言下人,以身後人,
與之爲取,後之爲先,樂推不厭,戴而不重.
正文: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
( 默希子注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自保元吉也。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祿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三者不修,殃及己身。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既暗(暗)且聾,人道不通;故有暗(暗)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暗(暗)聾哉?心亦有之塞也。莫知所通,此暗(暗)聾之類也。夫道之爲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爲親也亦戚矣,饗穀食氣者皆壽焉;其爲君也亦惠矣,諸智者學焉;其爲師也亦明矣。人皆以無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奕之日問道,聞見深矣。不聞與不問,猶暗聾之比於人也。』
( 默希子注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聞者所以通人於己也。言己情以達人情,得人意以通己也。既暗(暗)且聾,人道不通,故有暗(暗)聾之病者,莫知事通,豈獨形骸有暗(暗)聾哉,心亦有之塞也,目不睹太山,耳不聞雷霆,此形骸其暗(暗)聾,有鑒凝鹿馬,智昏椒麥,此人之暗聾也。即事不辨,況大道哉。莫知所通,此暗(暗)聾之類也。夫道之爲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爲親也亦戚矣,饗穀食氣者皆壽焉,其爲君也亦惠矣,諸智者學焉,其爲師也亦明矣。生以道爲親,無形而形焉。其爲親也大矣。谷與氣爲君,非壽焉。其爲惠也,厚矣,智以學爲師,非師而師焉,其爲明,至矣。人皆以無用害有用,勤無用事,傷有深之情。故知不博而日不足,君子常以所知未遠,曷日不足,以自勉勵也。以博奕之日問道,聞見深矣。移博奕之功而專道德,可致深妙也。不聞與不問,猶暗聾之比於人也。不暗不問,是謂暗聾。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德在與不在來。是以,聖人慾貴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爲取、後之爲先,即幾於道矣。』
( 默希子注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可以德制,不可以力爭也。德在與不在來。德施於人,不望來報。是以聖人之欲貴於人者,先貴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勝人者先自勝,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貴賤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聖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後人,即天下樂推而不厭,戴而不重,此德重有餘而氣順也,故知與之爲取,後之爲先,即幾之道矣。尊人者,非尊其人而取尊,先人者,非先其人而取先。是氣順於道,德歸諸己,故推而不厭,戴而不重也。

付臥丈 發表於 2025-4-24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經】「人有三怨」章義疏

【文子·符言】所載老子「人有三怨」之論,實爲道家處世哲學之精要。其文雖簡,然深契黃老「持滿戒盈」之旨,今試爲疏解如次:

一、三怨之本相
「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人怨之」三者,乃世俗常態之映照。爵位逾制則群情生妒,權勢震主則君心猜忌,厚祿獨占則眾庶懷怨。此非外患,實爲內在陰陽失衡所致。【道德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正可互參。默希子注「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者,即點明轉化三怨之樞機——以謙德消解物累。

二、弭怨之三法
老子提出「爵高意下」「官大心小」「祿厚施博」三劑良方:
1. 爵高意下:位極人臣者當體「貴以賤爲本」之理。昔禹拜昌言,周公吐哺,皆示「高處不勝寒」者必以下基爲固。
2. 官大心小:權勢愈盛愈需慎微。【韓非子·喻老】言「戰戰慄栗,日慎一日」,恰是「心益小」之註腳。
3. 祿厚施博: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范蠡三致千金而散之,正合「損之而益」的天道盈虛之律。

三、利害之辯證
經文「損益相隨」「多藏後殃」之論,深得【老子】「福禍相依」三昧。世人逐利,然「以利爲利」反成桎梏;聖人「不利而利」,恰似【莊子·天地】「不利貨財,不近貴富」之逍遙。默希子謂「三者不修,殃及己身」,實警示:怨非外鑠,皆由自召。

四、至德之境
末段「言者通己於人,聞者通人於己」乃升華之筆。道家之「通」,非縱橫家之權謀,而是「與物爲春」的玄同境界。能體此者,方知「後身先身」「樂推不厭」非手段而是本體——如江海善下自然成百穀王。

結語
此章要義,在「持三怨爲鏡,化三法爲用」。昔張良功成身退,蕭何自污保身,皆暗合此道。今人讀之,當思:處競爭之世而守沖和,居高位而知卑退,此非消極避世,實爲「曲全」之大智。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