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19|回復: 2

[道学研究] 符言6人有三怨【 文 子 】(通玄真经注卷之四)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3-20 19:2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符言6人有三怨【  文 子 】(通玄真经注卷之四)诗解
题文诗:
爵高人妒,官大主恶,禄厚人怨.才职不称,
危亡必至,损益相随,祸福斯验.众人之利,
以利为利,利而不利,只得不舍,再实之木,
其根必伤,多藏之家,其后必殃;圣人至利,
至利非利,至利至广,至广至厚,至厚至情,
广而能施,厚而能散,自利利他,至利至德,
至德非得,不得不得,不得不利,不利而利,
苟得为利,而害从之,苟义至利,而名归之.
至情至诚,心悦诚服,不服於力,至诚至施,
施不图报,高而能卑,至卑自卑,自卑至胜,
至胜自胜.圣王情真,以言下人,以身后人,
与之为取,后之为先,乐推不厌,戴而不重.
正文: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 默希子注 :)老子曰: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自保元吉也。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三者不修,殃及己身。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以通人于己也。既闇(暗)且聋,人道不通;故有闇(暗)聋之病者,莫知事通。岂独形骸有闇(暗)聋哉?心亦有之塞也。莫知所通,此闇(暗)聋之类也。夫道之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为亲也亦戚矣,飨谷食气者皆寿焉;其为君也亦惠矣,诸智者学焉;其为师也亦明矣。人皆以无用害有用,故知不博而日不足。以博奕之日问道,闻见深矣。不闻与不问,犹暗聋之比于人也。』
( 默希子注 :)老子曰:言者所以通己於人也,闻者所以通人於己也。言己情以达人情,得人意以通己也。既闇(暗)且聋,人道不通,故有闇(暗)聋之病者,莫知事通,岂独形骸有闇(暗)聋哉,心亦有之塞也,目不睹太山,耳不闻雷霆,此形骸其闇(暗)聋,有鉴凝鹿马,智昏椒麦,此人之暗聋也。即事不辨,况大道哉。莫知所通,此闇(暗)聋之类也。夫道之为宗也,有形者皆生焉,其为亲也亦戚矣,飨谷食气者皆寿焉,其为君也亦惠矣,诸智者学焉,其为师也亦明矣。生以道为亲,无形而形焉。其为亲也大矣。谷与气为君,非寿焉。其为惠也,厚矣,智以学为师,非师而师焉,其为明,至矣。人皆以无用害有用,勤无用事,伤有深之情。故知不博而日不足,君子常以所知未远,曷日不足,以自勉励也。以博奕之日问道,闻见深矣。移博奕之功而专道德,可致深妙也。不闻与不问,犹暗聋之比於人也。不暗不问,是谓暗聋。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与不在来。是以,圣人欲贵于人者,先贵于人;欲尊于人者,先尊于人;欲胜人者,先自胜;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于道矣。』
( 默希子注 :)老子曰:人之情,心服於德,不服於力,可以德制,不可以力争也。德在与不在来。德施於人,不望来报。是以圣人之欲贵於人者,先贵於人,欲尊於人者,先尊於人,欲胜人者先自胜,欲卑人者先自卑,故贵贱尊卑,道以制之。夫古之圣王,以其言下人,以其身后人,即天下乐推而不厌,戴而不重,此德重有余而气顺也,故知与之为取,后之为先,即几之道矣。尊人者,非尊其人而取尊,先人者,非先其人而取先。是气顺於道,德归诸己,故推而不厌,戴而不重也。

付卧丈 發表於 2025-4-24 12:5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经》「人有三怨」章义疏

《文子·符言》所载老子「人有三怨」之论,实为道家处世哲学之精要。其文虽简,然深契黄老「持满戒盈」之旨,今试为疏解如次:

一、三怨之本相
「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三者,乃世俗常态之映照。爵位逾制则群情生妒,权势震主则君心猜忌,厚禄独占则众庶怀怨。此非外患,实为内在阴阳失衡所致。《道德经》「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正可互参。默希子注「高而能卑,厚而能散」者,即点明转化三怨之枢机——以谦德消解物累。

二、弭怨之三法
老子提出「爵高意下」「官大心小」「禄厚施博」三剂良方:
1. 爵高意下:位极人臣者当体「贵以贱为本」之理。昔禹拜昌言,周公吐哺,皆示「高处不胜寒」者必以下基为固。
2. 官大心小:权势愈盛愈需慎微。《韩非子·喻老》言「战战栗栗,日慎一日」,恰是「心益小」之注脚。
3. 禄厚施博: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范蠡三致千金而散之,正合「损之而益」的天道盈虚之律。

三、利害之辩证
经文「损益相随」「多藏后殃」之论,深得《老子》「福祸相依」三昧。世人逐利,然「以利为利」反成桎梏;圣人「不利而利」,恰似《庄子·天地》「不利货财,不近贵富」之逍遥。默希子谓「三者不修,殃及己身」,实警示:怨非外铄,皆由自召。

四、至德之境
末段「言者通己于人,闻者通人于己」乃升华之笔。道家之「通」,非纵横家之权谋,而是「与物为春」的玄同境界。能体此者,方知「后身先身」「乐推不厌」非手段而是本体——如江海善下自然成百谷王。

结语
此章要义,在「持三怨为镜,化三法为用」。昔张良功成身退,萧何自污保身,皆暗合此道。今人读之,当思:处竞争之世而守冲和,居高位而知卑退,此非消极避世,实为「曲全」之大智。
熊此方 發表於 2025-7-7 03:12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经》"人有三怨"章义疏

(一)三怨之本相
《通玄真经》此章揭示"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三怨现象,实为权力场域之永恒困境。考《荀子·仲尼》言"处重擅权,则好专事而妒贤能",与《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官"之说相发明,可见此三怨乃权力结构固有之张力。默希子注"高而能卑,厚而能散"八字,实得老学精要,与《道德经》"知白守黑"之旨遥相呼应。

(二)解怨之三重工夫
1. 爵高意下:此即《周易·谦卦》"谦尊而光"之义。《汉书·艺文志》载"道家者流,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班固此论正可注解"意益下"之深意。昔晏婴为齐相,"妻老且恶"而不弃(见《晏子春秋》),即是爵高能卑之典范。

2. 官大心小:此处"小"字非谓器量狭隘,乃《庄子·应帝王》"至人之用心若镜"之精微。《尚书·周官》"位不期骄,禄不期侈"之戒,与此心法相通。范仲淹"持一节以自信,历三黜而无悔"(《范文正公集》),可谓得此中三昧。

3. 禄厚施博:此暗合《孟子·离娄下》"博施济众"之义。《盐铁论·散不足》载"古者禄厚而民富,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正可反证厚禄者当广施之必要。北宋富弼散财济灾,活民五十万(见《宋史》),即深明此理。

(三)利害之辩证观
经文言"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实发《道德经》三十九章"贵以贱为本"之微义。王弼注此章云"清不能为清,盈不能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可谓洞见道体。文中"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之喻,与《文子·九守》"再实之木,其根必伤;多藏之家,其后必殃"相印证,揭示"反者道之动"的深层规律。

(四)至利之超越境界
"至利非利"之说,乃承《老子》"大巧若拙"之辩证思维。《淮南子·道应训》言"利而有害,为而不有",与此章"不利而利"同出一辙。考《庄子·让王》"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谓之病",可知真利在德不在得。文中"施不图报"四字,尤见黄老之学精义,与《礼记·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施报"形成鲜明对照。

结语:
此章虽简,实涵摄黄老治术之枢要。其价值不在揭示三怨现象,而在提供"修此三者怨不作"的实践智慧。观历代治乱,如唐玄宗前期能"焚锦绣于殿前"(《旧唐书》),后期则聚敛无度,正可证此章之警示意义。今人读此,当思《中说·事君》"位高而德不修者,殃也"之训,于进退之际深味"高以下为基"之玄机。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