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68|回覆: 0

[其他] 九守2守虛守無【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三)詩解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3-14 15: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守2守虛守無【 文 子 】(通玄真經注卷之三)詩解
題文詩:
聖人安樂,因時安位,當世樂業,至真之安,
安人不安,至真之樂,樂人不樂.非安非樂.
哀樂背德,好憎累心,喜怒損道,凡人重有,
道者守無,至道至真,至真至情,真情所至,
物化天行,非始非終,生非我有,故謂天行,
死非我終,故謂物化.靜合陰德,動同陽波,
陰陽有情,至情至宜,動靜有義,至義至正.
至情至無,至無生有,以無應有,無所不有;
至情至虛,至虛生實,以虛受實,無所不容.
恬愉虛靜,以終其命,抱德煬和,以順於天,
與道為際,真情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
死生無變,至情至神,至神自生,不得不生,
不得不化,不求而得,不為而成.至人真情,
情通宇內,倚不撓柱,行無關途,稟不竭府,
學不死師,至精至誠,無往不遂,無之不通.
重義輕利,死義忘生,義重情深,至深至虛,
至虛至無,無為無累,無累至人,影柱天下.
正文:
           守  虛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夫哀樂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以聖人遵之,不敢越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恬愉虛靜,以終其命。無所疏,無所親,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以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神,則以求無不得也,以為無不成也。』
          守  無

       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齊生死則意不懾,同變化則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橈之柱,行無關之途,稟不竭之府,學不死之師;無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義,不可懸以利;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為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況於無為者乎?無為者,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無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也。』
            默希子注 :
                守  虛
        老子曰:所謂聖人者,因時而安其位,當世而樂其業。安人之所不安,至安。樂人之所不樂,至樂也。夫哀樂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過,凡人則有,道者則無。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生非我有,故謂天行。死非我終,故謂物化。靜即與陰合德,動即與陽同波。此動靜不失其正也。故心者形之生也,神者心之寶也。神,心之舍也,人之所寶也。形勞而不休即蹙蹶,精用而不已則竭,是以聖人遵之,不敢越也。形者,神之宅。精者,氣之靈。相依而主,相違而死。聖人貴之,不敢輕用也。以無應有,必究其理,以虛受實,必窮其節,萬物自無而生,無所不有。天地以虛而受,無所不容也。恬愉虛靜,以終其命。保虛靜達生死。無所疏,無所親,其貴也,不可親,其賤也,不可疏也。抱德煬和,以順於天,與道為際,與德為鄰,不為福始,不為禍先,死生無變於己,故曰至神。合乎道德,齊乎死生,福之不能佑,禍之不能傾,自非至神,安能若此?神則以求無不得也,以為無不成也。能與天地同道,與神靈合德,則所求無不得,所為無不成,可謂至神也。
                   守無
       老子曰:輕天下即神無累,細萬物即心不惑,無以天下為萬物盜,則神何累?不為萬物盜,則心何感也?齊生死則意不懾,同變化則明不眩。知死生以假名,不足以恐懼,誠變化以虛誕,不足以驚怛。夫至人倚不撓之柱,行無關之途,不撓之柱,道也。無關之途,德也。以道為柱,所以無傾。以德為途,所以皆適。稟不竭之府,神用無極。學不死之師,本乎不生。無往而不遂,無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轉,禍福利害不足以患心。死生無迫於己,利害安足介懷。夫為義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存義者可以仁道,勸不可以兵威脅。可正以義,不可懸以利,重於義則輕於利也。君子死義,不可以富貴留也,寧蹈義而死,不苟富而生。為義者,不可以死亡恐也,死義以忘生也。又況於無為者乎。無為者即無累,無累之人,以天下為影柱。影柱,虛無也。既無形質,安所繫纍?夫存義者,猶不可以兵威脅之,況有道者而可以死亡恐之乎?上觀至人之倫,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羞,進也。觀古視今,抱道守德,深明旨趣,足以進修也。夫無以天下為者,學之建鼓也。夫上古之君;無不以天下為己,不思至道,公然有為,其由擊鼓而欲無聲,不應者也。




無無人人 發表於 2025-5-1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經】九守篇之"守虛""守無"義疏

(按:此篇當與【道德經】"致虛極,守靜篤"章互參,乃文子闡發黃老精髓之要義。)

【經旨鈎玄】
"守虛"者,非枯槁寂滅之謂,實乃"與道為際,與德為鄰"的性命工夫。老子所謂"安樂"三重境:"當世樂業"屬形器層,"樂人不樂"屬道德層,"至真之樂"則達道體層。此中次第,正合【莊子·大宗師】"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朝徹之路。

【義理疏解】
一、虛靜工夫論
"恬愉虛靜"四字乃修行總綱:
1. 恬者,去嗜欲("好憎累心")
2. 愉者,和性情("喜怒損道")
3. 虛者,滌玄覽("道者守無")
4. 靜者,歸根復命("靜合陰德")

二、體用辯證觀
"至無生有"三組命題深得老學精髓:
1. 體用相即:"虛"非空無,乃"以虛受實"的造化樞機
2. 動靜不二:"陽波"(動)與"陰德"(靜)皆道之發用
3. 死生一如:"物化"說承莊子"物方生方死"義,破時空執礙

三、聖人之境
"影柱天下"喻聖人體道三昧:
1. 存在狀態:"倚不撓柱"(【逍遙遊】"大樗"義)
2. 認知維度:"學不死師"(【齊物論】"莫若以明"義)
3. 實踐工夫:"無往不遂"(【應帝王】"虛而委蛇"義)

【實踐指要】
修習當分三階:
1. 破"哀樂之德":觀情緒如雲卷舒(參照【淮南子·精神訓】)
2. 入"天行之境":覺生死如晝夜更替(化用【列子·天瑞】"死之與生"章)
3. 達"煬和之域":心若太虛含萬象(本於【管子·心術上】"虛其欲"說)

【辨惑】
世俗之謬有三:
1. 誤"守無"為頑空→實則"無所不容"的生機盎然
2. 疑"至情"悖虛靜→未悟"真情"即天道流行
3. 惑"不為禍先"似消極→不知"與道為際"方是真主動

(按:此章當與【文子·道原】"真人體虛無"章參看,其"虛靜→和樂→通神"的修行次第,實為後世內丹學"煉精化氣→鍊氣化神→煉神還虛"理論雛形。)

要之,守虛之要在"損",守無之妙在"應",此即【道德經】"為道日損,損之又損"的究竟義。學者當於"不得不化"處見真常,在"無之不通"時證大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