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8|回復: 0

[其他] 九守2守虚守无【 文 子 】(通玄真经注卷之三)诗解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3-14 15:1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九守2守虚守无【 文 子 】(通玄真经注卷之三)诗解
题文诗:
圣人安乐,因时安位,当世乐业,至真之安,
安人不安,至真之乐,乐人不乐.非安非乐.
哀乐背德,好憎累心,喜怒损道,凡人重有,
道者守无,至道至真,至真至情,真情所至,
物化天行,非始非终,生非我有,故谓天行,
死非我终,故谓物化.静合阴德,动同阳波,
阴阳有情,至情至宜,动静有义,至义至正.
至情至无,至无生有,以无应有,无所不有;
至情至虚,至虚生实,以虚受实,无所不容.
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抱德炀和,以顺於天,
与道为际,真情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
死生无变,至情至神,至神自生,不得不生,
不得不化,不求而得,不为而成.至人真情,
情通宇内,倚不挠柱,行无关途,禀不竭府,
学不死师,至精至诚,无往不遂,无之不通.
重义轻利,死义忘生,义重情深,至深至虚,
至虚至无,无为无累,无累至人,影柱天下.
正文:
           守  虚
      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故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恬愉虚静,以终其命。无所疏,无所亲,抱德炀和以顺于天;与道为际,以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于己,故曰至神。神,则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
          守  无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夫至人倚不桡之柱,行无关之途,禀不竭之府,学不死之师;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又况于无为者乎?无为者,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鼓也。』
            默希子注 :
                守  虚
        老子曰:所谓圣人者,因时而安其位,当世而乐其业。安人之所不安,至安。乐人之所不乐,至乐也。夫哀乐者德之邪,好憎者心之累,喜怒者道之过,凡人则有,道者则无。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生非我有,故谓天行。死非我终,故谓物化。静即与阴合德,动即与阳同波。此动静不失其正也。故心者形之生也,神者心之宝也。神,心之舍也,人之所宝也。形劳而不休即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是以圣人遵之,不敢越也。形者,神之宅。精者,气之灵。相依而主,相违而死。圣人贵之,不敢轻用也。以无应有,必究其理,以虚受实,必穷其节,万物自无而生,无所不有。天地以虚而受,无所不容也。恬愉虚静,以终其命。保虚静达生死。无所疏,无所亲,其贵也,不可亲,其贱也,不可疏也。抱德炀和,以顺於天,与道为际,与德为邻,不为福始,不为祸先,死生无变於己,故曰至神。合乎道德,齐乎死生,福之不能佑,祸之不能倾,自非至神,安能若此?神则以求无不得也,以为无不成也。能与天地同道,与神灵合德,则所求无不得,所为无不成,可谓至神也。
                   守无
       老子曰:轻天下即神无累,细万物即心不惑,无以天下为万物盗,则神何累?不为万物盗,则心何感也?齐生死则意不慑,同变化则明不眩。知死生以假名,不足以恐惧,诚变化以虚诞,不足以惊怛。夫至人倚不挠之柱,行无关之途,不挠之柱,道也。无关之途,德也。以道为柱,所以无倾。以德为途,所以皆适。禀不竭之府,神用无极。学不死之师,本乎不生。无往而不遂,无之而不通,屈伸俯仰,抱命不惑而宛转,祸福利害不足以患心。死生无迫於己,利害安足介怀。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存义者可以仁道,劝不可以兵威胁。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重於义则轻於利也。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宁蹈义而死,不苟富而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死义以忘生也。又况於无为者乎。无为者即无累,无累之人,以天下为影柱。影柱,虚无也。既无形质,安所系累?夫存义者,犹不可以兵威胁之,况有道者而可以死亡恐之乎?上观至人之伦,深原道德之意,下考世俗之行,乃足以羞也。羞,进也。观古视今,抱道守德,深明旨趣,足以进修也。夫无以天下为者,学之建鼓也。夫上古之君;无不以天下为己,不思至道,公然有为,其由击鼓而欲无声,不应者也。




无无人人 發表於 2025-5-1 16:03 | 顯示全部樓層
《通玄真经》九守篇之"守虚""守无"义疏

(按:此篇当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章互参,乃文子阐发黄老精髓之要义。)

【经旨钩玄】
"守虚"者,非枯槁寂灭之谓,实乃"与道为际,与德为邻"的性命工夫。老子所谓"安乐"三重境:"当世乐业"属形器层,"乐人不乐"属道德层,"至真之乐"则达道体层。此中次第,正合《庄子·大宗师》"外天下→外物→外生"的朝彻之路。

【义理疏解】
一、虚静工夫论
"恬愉虚静"四字乃修行总纲:
1. 恬者,去嗜欲("好憎累心")
2. 愉者,和性情("喜怒损道")
3. 虚者,涤玄览("道者守无")
4. 静者,归根复命("静合阴德")

二、体用辩证观
"至无生有"三组命题深得老学精髓:
1. 体用相即:"虚"非空无,乃"以虚受实"的造化枢机
2. 动静不二:"阳波"(动)与"阴德"(静)皆道之发用
3. 死生一如:"物化"说承庄子"物方生方死"义,破时空执碍

三、圣人之境
"影柱天下"喻圣人体道三昧:
1. 存在状态:"倚不挠柱"(《逍遥游》"大樗"义)
2. 认知维度:"学不死师"(《齐物论》"莫若以明"义)
3. 实践工夫:"无往不遂"(《应帝王》"虚而委蛇"义)

【实践指要】
修习当分三阶:
1. 破"哀乐之德":观情绪如云卷舒(参照《淮南子·精神训》)
2. 入"天行之境":觉生死如昼夜更替(化用《列子·天瑞》"死之与生"章)
3. 达"炀和之域":心若太虚含万象(本于《管子·心术上》"虚其欲"说)

【辨惑】
世俗之谬有三:
1. 误"守无"为顽空→实则"无所不容"的生机盎然
2. 疑"至情"悖虚静→未悟"真情"即天道流行
3. 惑"不为祸先"似消极→不知"与道为际"方是真主动

(按:此章当与《文子·道原》"真人体虚无"章参看,其"虚静→和乐→通神"的修行次第,实为后世内丹学"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理论雏形。)

要之,守虚之要在"损",守无之妙在"应",此即《道德经》"为道日损,损之又损"的究竟义。学者当于"不得不化"处见真常,在"无之不通"时证大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