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4|回复: 3

[其他] 贾谊《吊屈原赋》诗解谗谀得志贤圣逆曳方正倒植所贵圣人之神德远浊世自藏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3-7 21:0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贾谊《吊屈原赋》诗解谗谀得志贤圣逆曳方正倒植所贵圣人之神德远浊世自藏
题文诗:
屈原名平,楚之同姓.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也者,
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
屈原.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写,
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欲夺之,屈平不与,
谗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王怒疏屈.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馋谄蔽明,邪曲害公,
方正不容,忧愁幽思,作离骚.离骚,
犹离忧也.夫天,人之始也;父母,
人之本也.人穷,劳苦倦极,未尝,
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事君,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作离骚,盖自怨生.国风好色,而不淫也;
小雅怨诽,而不乱也;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也,靡不毕见.
离骚文约,辞微,志洁行廉,其称文小,
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洁故,
其称物芳.其行,故死而,不容自疏.
濯淖之于,污泥之中,犹如蝉蜕,于浊秽以,
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
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①,明于治乱,娴于辞令②。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③。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④,争宠而心害其能⑤。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注释】
①博闻强志:见闻广博,记忆力强。②娴:熟习。③任:信任。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⑤害:妒忌。⑥属:写作。⑦伐:自我夸耀。⑧疏:疏远。
【译文】
屈原,名平,和楚国王族同姓。担任楚怀王的左徒。屈原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深明国家安定与动乱的道理,擅长辞令。屈原在朝内就和楚怀王商议国家大事,以便颁发号召命令;在朝外就接待宾客,应付诸侯。楚怀王十分信任他。
  而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同,他为了能得到怀王的宠信,很嫉妒屈原的才能。有一次,怀王命屈原制定国家法令,屈原刚写完草稿,还没最后修定完成。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夺为己有,但屈原不肯给他。他就和楚怀王说屈原的坏话:“大王您让屈原制定法令,上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件事,每颁布一条法令,屈原就自夸其功,说是'除了我之外,谁也做不出来’。”怀王听了,非常生气,因此就对屈原疏远了。

   《原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①,馋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②。离骚者,犹离忧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④,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⑤,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⑥,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诽而不乱⑧,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⑨。其文约⑩,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1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蝉蜕于浊秽(16),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注释】
①聪:听觉灵敏,此处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闷深思。③离忧:遭受忧愁。离,通“罹”(lí,离),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惨怛:忧伤,悲痛。⑥间:挑拨离间。⑦《国风》:《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间歌谣所组成,有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⑧《小雅》:亦《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后期和东周初期贵族宴会的乐歌,小部分是批评当时朝政过失或抒发怨愤的民间歌谣。⑨靡:没有。见:同“现”。⑩约:简约。微:精深,幽微。称文小:指《离骚》中多引述花草树木等细小事物。指:通“旨”,意义。(13)举类迩:指《离骚》所称引的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迩:近。(14)自疏:自己主动疏远,这里指不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15)濯(zhuó,浊)淖(nào,闹):洗涤污垢。此处以喻超脱世俗。(16)蝉蜕:蝉蜕之壳,此处以喻解脱。(17)滋(xuán,玄):混浊,污黑。(18)皭(jiào,叫)然:洁白的样子。
【译文】
屈原对怀王听闻失灵而不能分辨是非,视线被谗佞谄媚之徒所蒙蔽而不能辨明真伪,致使邪恶伤害了公道,正直的人不被朝廷所容,感到万分痛心,所以才忧愁苦闷,沉郁深思而写成《离骚》。所谓“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之意。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在处境窘迫的时候,就要追念根本,所以在劳累困苦到极点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在受到病痛折磨无法忍受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坚持公证,行为耿直,对君王他一片忠心,竭尽才智,但是却受到小人的挑拨离间,其处境可以说是极端困窘了。因诚心为国而被君王怀疑,因忠心事主而被小人诽谤,怎能没有悲愤之情呢?屈原写作《离骚》,正是为了抒发这种悲愤之情。《诗经·国风》虽然有许多描写男女恋情之作,但却不是yín乱;《诗经·小雅》虽然表露了百姓对朝政的诽谤愤怨之情,但却不主张公开反叛。而像屈原的《离骚》,可以说是兼有以上两者的优点。屈原在《离骚》中,往上追述到帝喾(kù库)的事迹,近世赞扬齐桓的伟业,中间叙述商汤、周武的德政,以此来批评时政。阐明道德内容的广博深远,治乱兴衰的因果必然,这些都讲得非常详尽。其语言简约精炼,其内容却托意深微,其情志高洁,其品行廉正,其文句虽写的是细小事物,而其意旨却极其宏大博深,其所举的虽然都是眼前习见的事例,而所寄托的意义却极其深远。其情志高洁,所以喜欢用香草作譬喻。其品行廉正,所以至死也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身处污泥浊水之中而能洗涤干净,就像蝉能从混浊污秽中解脱出来一样,在尘埃之外浮游,不被世俗的混浊所玷污,清白高洁,出污泥而不染。推论其高尚情志,就是说与日月争辉也是恰宜的。
钱佟 发表于 2025-4-3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贾谊《吊屈原赋》义疏:论谗谄蔽明与圣贤之自处

《吊屈原赋》者,贾谊之哀屈子,亦自伤也。其文以“谗谄得志,贤圣逆曳,方正倒植”为眼目,揭战国末世之痼疾,申圣贤处浊世之道。今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及贾赋文本,析其大义如次。

一、屈子之厄:谗谄蔽明,忠贤见放
屈子“博闻强志,明于治乱”,本为楚怀王左徒,内议国政,外接诸侯,王甚任之。然上官大夫同列争宠,夺宪令未成,遂谮其“伐功自矜”,怀王竟怒而疏之。太史公以“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八字断之,可谓诛心之论。盖小人倾轧之术,恒在颠倒功过:屈平之“正道直行”,反成“伐功”;王之“甚任”,转为“疏黜”。此即贾生所谓“方正倒植”——道德秩序之崩坏,莫甚于忠奸易位。

二、离骚之旨:怨诽不乱,志洁行廉
屈子既放,乃作《离骚》。其文“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以史刺世;“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以香草喻德。贾谊深味其旨,谓《离骚》兼《国风》好色不淫、《小雅》怨诽不乱之长,更进乎“与日月争光”之境。何以至此?盖屈子虽“濯淖污泥”,然能“蝉蜕浊秽”,身处困厄而精神超拔,此即“远浊世而自藏”之实践。

三、圣神之德:远浊自藏,守道存真
贾谊吊屈,非徒悲其遇,更标举“圣人之神德”。当谗谀猖披之际,贤者或如屈子“自疏濯淖”,或如老庄“和光同尘”,其本皆在守道不屈。贾生以“谗谄得志”与“圣德自藏”对举,暗喻士人处乱世之两途:一则如上官大夫辈,阿世取容;一则如屈子,宁赴湘流而不改其度。后者虽不容于时,然“皭然泥而不滓”,终成文化精神之砥柱。

结语
《吊屈原赋》之深意,在揭橥专制政体下“直道事人”之困局,并提撕“精神自治”之可能。贾生以屈子为镜,既痛“鸾凤伏窜,鸱枭翱翔”之世相,复彰“神德自藏”之超越。读此赋者,当知贤者之厄,非关个人命运,实系文明存续之宏旨。

(全文约780字)

注释
① “谮”(zèn):诬陷。
② “皭然泥而不滓”:出自《史记》,言屈子如白莲出泥不染。
③ “神德”:贾谊用以指超越现实污浊的精神境界。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25-4-5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廖目 发表于 2025-4-23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吊屈原赋》义理发微:论贾谊对屈子精神困境的诠释与超越

贾生《吊屈原赋》者,非徒哀郢都之放逐,实乃抉发中国士人永恒精神命题之宏构。其"谗谀得志,贤圣逆曳"之叹,既是对屈子遭遇的悲悯,更揭示了专制政体下道统与政统的深刻冲突。

一、屈贾精神谱系之赓续
司马迁以"同死生,轻去就"勾连屈贾,实指二者共有的"方正倒植"之痛。屈子"博闻强志"而见疏,贾生"明于治乱"而遭贬,皆因"娴于辞令"之才具触犯了权力运行的潜规则。赋中"鸾凤伏窜,鸱枭翱翔"的意象群,实为对《离骚》"鸷鸟之不群"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将个体悲剧上升为历史哲学层面的思考。

二、浊世自藏的双重维度
"所贵圣人之神德远浊世自藏"句,蕴含儒道互补的生存智慧。表层看是道家"遁世无闷"的处世观,深层却秉持儒家"天下无道则隐"的守道精神。贾谊在《鵩鸟赋》中发展出的齐物思想,在此已见端倪——这种既不同于屈子沉江、亦异于庄周混世的第三条道路,标志着汉代士人精神世界的成熟。

三、文体创新的隐喻价值
赋体"铺采摛文"的特质在此获得新解:"图议国事"与"接遇诸侯"的排比句式,实为对屈原"入则与王言,出则接遇宾客"政治生涯的解构性摹写。贾谊以赋体之"丽"包裹议论之"骨",开创了"以赋为论"的批判传统,王船山所谓"其文沉而丽,其旨清而深"者,正是对此种文体的精准把握。

要之,贾生此赋完成了三重超越:时空上跨越楚汉,将个人感怀升华为历史叩问;思想上融摄儒道,为士人开辟精神安顿之所;文体上突破"骚怨"传统,建立新型的批判话语体系。后世董仲舒"明道而不计功"、范仲淹"处江湖之忧",皆可视为对此赋精神脉络的延展。读《吊屈原赋》,当于悲怆处见其刚毅,于隐逸中识其热肠,斯为得之。

(全文798字)
龙盆沅 发表于 2025-4-30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吊屈原赋》之微旨与贾生之孤怀

贾生《吊屈原赋》者,非独哀屈子之遇,实自抒其郁结也。太史公以"屈贾同传",诚见二者皆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其志洁、其行廉,而终不容于世。今观此赋,可析为三重境界:

一曰"世浊道丧"之叹。"谗谀得志,贤圣逆曳,方正倒植"十二字,实为千古志士同慨。屈子之时,郑袖、子兰蔽君之明;贾生之世,绛灌之徒沮其大议。小人道长,君子道消,此非独楚汉之厄,实为历代治乱之机枢。贾生以"鸾凤伏窜,鸱枭翱翔"为喻,深得《离骚》香草恶禽之比兴传统。

二曰"远浊自藏"之智。"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此语实化用《老子》"和其光,同其尘"之旨。然细味之,贾生非倡隐遁,乃言君子当如凤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饮。屈子沉江,贾生终夭,皆因未能全此"自藏"之道,其志可哀,其情可悯。

三曰"发愤抒情"之诚。贾生年二十余为博士,岁中超迁至太中大夫,旋遭贬谪。其赋中"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舟之巨鱼"之句,正是以屈子之酒杯,浇自家之块垒。班固谓其"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实未解贾生经世之志。

今人读此赋,当知贾生非仅摹拟屈子,实开汉赋"士不遇"主题之先河。其文辞虽拟楚骚,而"方正倒植"等句法已见汉赋铺排之端倪。至于"自珍"之思,更为后世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所本。一赋之微,而关两汉文运,此岂非贾生"神德"之验乎?

要之,贾生此赋,上承屈子忠悃,下启汉世辞章,中寓士人处浊之思。读其文想见其人,犹觉长沙卑湿之地,有一少年才子,正临湘水而赋《怀沙》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