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8|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48和親詩解1大夫:篤仁以行築城自兵革國用文學:敬恭有禮內省不疚何憂何懼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8 21: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48和親詩解1大夫:篤仁以行築城自兵革國用文學:敬恭有禮內省不疚何憂何懼
題文詩:
大夫:昔徐偃王,行義而滅,魯哀公也,
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故君子,篤仁以行,然必築城,以自守設,
械以自備,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
搜獮振旅,數軍實焉,恐民愉佚,戒難.
故兵革者,國之用也,而城壘者,國之固也;
欲罷之是,去表見裏,示匈奴心,腹也匈奴,
輕舉潛進,以襲空虛,猶不介而,當矢石蹊,
禍必不救.此邊境之,所懼有司,之所憂也.
文學:通關梁,交有無自,單于以下,
皆親漢,內附往來,長城之下.其後王恢,
誤謀馬邑,匈奴,和親攻當,路塞禍紛,
拏而不解,兵連不息,邊民,解甲弛弩,
行數十年,介冑耕耘,鉏耰候望,燧燔烽舉,
丁壯,而出,老者超越,而入堡.
言之足以,流涕寒心,仁者不忍.經有: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未聞善往,而有惡來.
故君子敬,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
皆兄弟故,內省不疚,何憂何懼!有備無患.
匈奴小人,喻利心野,君子真情,財散情聚.
兵不可無,居安思危.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題解】本篇就和親問題展開辯論。和親,是西漢王朝初期處於內有封建割據,外有匈奴侵擾的情況下,所採取的權宜的妥協的對外政策。大夫總結從春秋以來以及漢初和親政策的經驗教訓,指出『匈奴數和親,而常先犯約』,『反覆無信,百約百叛』,一有機會就會進行侵擾,絕不可存任何幻想。他還主張採取戰備措施,『築城以自守,設械以自備。』文學則鼓吹『四海之內皆兄弟』,『投桃報李』,認為『世無不可化之民』,堅持『為政務以德親鄰』的論調。
  【原文】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義而滅,魯哀公好儒而削①。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篤仁以行,然必築城以自守,設械以自備,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獮振旅而數軍實焉②,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難③。故兵革者國之用,城壘者國之固也;而欲罷之,是去表見裏,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輕舉潛進,以襲空虛,是猶不介而當矢石之蹊④,禍必不振⑤。此邊境之所懼,而有司之所憂也。【注釋】
①此二句原作『昔徐行王義而滅,好儒而削』,今輒為改正。【淮南子·人間篇】:『夫徐偃王為義而滅,燕子噲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為墨而殘。』高誘註:『哀公,魯君。』【劉子新論·隨時章】也說:『魯哀公好儒服而削。』這件事春秋三傳皆不載,當是孔丘『為尊者諱』,把它刪去了。又【淮南子·氾論篇】云:『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義,陸地之朝者三十二國。然而身死國亡,子孫無類。』高誘註:『偃王於衰亂之世,修行仁義,不設武備,楚王滅之,故身死國亡也。』與大夫所引,用意正相符合。
②搜:指古代春天打獵。獮(xian):指古代秋天打獵。數(shu):點數,這裏有訓練的意思。軍實:指戰車、兵器等。【左傳·隱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歸而飲至,以數軍實。』這是古時訓練軍隊的方法,也就是備戰的意思。
③亡:同『忘』。
④介:盔甲。當:站在。蹊(xi):路。
⑤振:救。
【譯文】
大夫說:從前徐偃王行仁義亡了國,魯哀公好儒術引起國家衰敗。因為他們只知道文而不知道武,只知道一而不知道二。所以,君子一方面實行仁德,另一方面還必須修築城牆自衛,製造武器進行備戰,這是為了防備那些不仁義的人傷害自己。因此,古人經常進行軍事演習,操練軍隊和檢查軍備,恐怕人們貪圖安逸而放鬆了對患難的警惕性。所以,軍隊和裝備是國家有用的力量,城池和堡壘是安全的保障;現在你們卻想把這些都取消,這是澈消邊防,暴露內陸,就像把心臟和腹腸呈現在匈奴面前。這樣,匈奴便可輕而易舉地摸進來,襲擊我們沒有設防的地方,這就像不穿盔甲而站在箭矢亂飛的路上,其災禍必然不可挽救。這是邊境老百姓所害怕的,也是朝廷官員所擔心的。
  【原文】
    文學曰:往者通關梁(1),交有無,自單于以下,皆親漢內附,往來長城之下。其後王恢誤謀馬邑(2),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3),禍紛拏而不解(4),兵連而不息,邊民不解甲弛弩(5),行數十年,介冑而耕耘(6),鉏耰而候望(7),燧燔烽舉(8),丁壯弧弦而出斗(9),老者超越而入葆(10)。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則仁者不忍也。【詩】云:『投我以桃,報之以李(11)。』未聞善往而有惡來者。故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12)。故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13)!【注釋】
(1)關梁:邊疆市場。
(2)王恢:漢武帝大行官。馬邑:漢代縣名,在今山西省朔縣。王恢謀馬邑,乃漢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年)事。史稱武帝詔問公卿:『朕飾子女以配單于,賂之甚厚,單于待命加嫚,侵盜無已,邊境被害,朕甚憫之。今欲舉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議宜擊,帝從之。即使馬邑下人聶壹為間,逃至匈奴。佯為賣馬邑城,以誘單于。單于信之,而貪馬邑財物,乃以十萬騎入武州塞。漢伏兵三十餘萬馬邑旁,以伏擊單于。單于入塞,未至馬邑百餘裏而覺之。自是之後,匈奴絕和親。事詳【史記·匈奴傳】、【漢書·匈奴傳】,又詳【史記·韓長孺傳】。
(3)攻當路塞,原誤作『故當路結』,今據陳遵默說校改。
(4)紛拏:互相紛爭的意思。
(5)弛弩:放鬆弓弩的弦。
(6)介冑(zhou):盔甲。
(7)鉏:同『鋤』。耰(y#u):古代弄碎土塊的農具。
(8)燧燔烽舉,見【本議篇】注釋。
(9)弧:弓。
(10)葆:同堡,塞堡。
(11)這是【詩經·大雅·抑】文。
(12)【論語·顏淵篇】:『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
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13)【論語·顏淵篇】:『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謂
之君子已乎?」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內省,自己檢查。不疚:沒有做虧心事。
【譯文】
文學說:從前我們對匈奴開放邊疆集市,互通有無,匈奴從單于到老百姓,都親附漢朝,來往於長城之下。後來王恢錯誤地設下馬邑之計,使匈奴和我們斷了和親,攻取交通要塞,混戰的禍事接連不斷,戰爭連年不停,邊疆百姓身不解甲,弓不松弦。幾十年來,他們穿着盔甲耕種,一邊鋤地,一邊瞭望敵情,一旦烽火燃起,年輕力壯的人拿起武器出去戰鬥,年老的人逃入堡塞躲藏起來。說起這些,足以使人傷心落淚,這是仁人君子所不忍心的。【詩經】上說:『人家饋贈我桃子,我便答謝以李子。』沒有聽說好意招來惡報的。君子處世,應當莊重而沒有過失,對人恭謹而合乎禮節,四海之內的人都是兄弟。因此,自己問心無愧,還有什麼好擔心和可怕的呢?
儁雄 發表於 2025-6-29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和親】章義疏解

【鹽鐵論】卷四十八【和親】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昭帝時期國策爭論之縮影。今觀首章對詰,雙方立論皆有所本,然旨趣迥異,試為析義如下:

一、大夫之務實政術
大夫舉徐偃王"行義而滅"、魯哀公"好儒而削"二典,其義承【韓非子·五蠹】"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之緒。徐偃王事見【淮南子·人間訓】,其"行仁義"而終致亡國,恰證【荀子·議兵】"仁者愛人,義者循理,然亦所以亂天下"之警。大夫主張"築城自守",實本【管子·參患】"凡民之所以守戰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數以至焉"的務實防禦觀,強調"兵革國用"乃維繫邦國之基,此與晁錯【言守邊備塞疏】"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備之"的屯戍政策相呼應。

二、文學之德治理想
文學以"敬恭有禮,內省不疚"應對,語出【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其說承孔門"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的德化思想,暗合【孟子·公孫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王道理念。所謂"何憂何懼",實化用【周易·繫辭下】"君子安而不忘危"的辯證思維,主張以禮樂教化替代武力威懾,此即董仲舒【春秋繁露】"正其誼不謀其利"的經義實踐。

三、和親政策之思想張力
雙方論辯折射漢廷對匈策略分歧:大夫所持"築城設防"代表法家"備邊境,實倉廩"(【商君書·農戰】)的實用路線;文學主張則體現儒家"以德懷遠"的【春秋】大義。值得注意的是,桓寬將此次辯論置於"和親"主題下,實有深意。徐偃王與魯哀公之例,恰成"徒善不足為政"(【孟子·離婁上】)的鏡鑒,而"篤仁以行"與"築城自守"的並提,暗合【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與【尚書·大禹謨】"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雙重智慧。

要之,此章對話實為王霸之辨的延續。大夫着眼於"形而下者謂之器",文學則守持"形而上者謂之道",二者看似相悖,然觀宣帝"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的國策,可知漢代政治智慧正在於此種張力中求得平衡。讀【鹽鐵論】者,當於言辭交鋒處見制度變遷之機,方得古人設論之深意。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7-14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和親】篇義理闡微

【鹽鐵論】卷四十八"和親"章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昭帝時期國家戰略思想之重要文獻。大夫所舉"徐偃王行義而滅,魯哀公好儒而削"二典,深具政治哲學意蘊。徐偃王事見【韓非子·五蠹】,其以仁義治國而終致亡國,韓非謂"周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裏,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裏,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此中深意在於揭示單憑道德理想主義不足以應對現實政治之殘酷。魯哀公事載【左傳】,其崇儒術而國勢日削,恰如孔子所嘆"禮雲禮雲,玉帛云乎哉"(【論語·陽貨】),暴露徒具形式之儒術的局限性。

大夫提出"篤仁以行,然必築城以自守"的主張,實為漢代"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治國理念的體現。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仁之法在愛人,義之法在正我",而大夫之論更進一步,強調仁政需以實力為後盾,此與【孟子·離婁上】"徒善不足以為政"之說遙相呼應。其"築城自守"之喻,暗合【周易·坎卦】"王公設險以守其國"的經義,揭示國防建設乃行仁政之基礎。

文學之士以"敬恭有禮,內省不疚"應對,此語出自【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體現儒家道德理想主義立場。然細究之,此說實有以偏概全之嫌。【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載"德,國家之基也",然【司馬法】亦云"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可見儒家原典中本有重視武備之傳統。文學之士片面強調道德自足,恐有違孔子"足食足兵"(【論語·顏淵】)之教。

此章辯論折射出漢帝國邊疆政策的深層矛盾。大夫主張築城備邊,反映漢武以來積極防禦的戰略傳統;文學主張以德懷遠,則承襲先秦儒家"柔遠人"(【中庸】)的理想。然觀【鹽鐵論】全書,雙方論辯實為互補而非對立:大夫強調"築城"的物質防禦,文學側重"修德"的文化軟實力,二者統一於【尚書·洪範】"八政"中"祀"與"戎"的辯證關係。司馬遷評匈奴"利則進,不利則退"(【史記·匈奴列傳】),正說明邊疆治理需要文武並舉。

要而論之,此章所載鹽鐵會議之辯,實為漢代治國思想中王道與霸道、仁義與功利辯證關係的精彩呈現。後世王夫之【讀通鑑論】言"仁義相資而王政備",恰可為此章註腳。讀【鹽鐵論】者,當超越簡單的儒法對立框架,在"築城"與"修德"的張力中,把握中國傳統政治智慧的精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