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9|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48和亲诗解1大夫:笃仁以行筑城自兵革国用文学:敬恭有礼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28 21:1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48和亲诗解1大夫:笃仁以行筑城自兵革国用文学:敬恭有礼内省不疚何忧何惧
题文诗:
大夫: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也,
好儒而削.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
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
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
搜狝振旅,数军实焉,恐民愉佚,戒难.
故兵革者,国之用也,而城垒者,国之固也;
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
轻举潜进,以袭空虚,犹不介而,当矢石蹊,
祸必不救.此边境之,所惧有司,之所忧也.
文学:通关梁,交有无自,单于以下,
皆亲汉,内附往来,长城之下.其后王恢,
误谋马邑,匈奴,和亲攻当,路塞祸纷,
拏而不解,兵连不息,边民,解甲弛弩,
行数十年,介胄耕耘,鉏耰候望,燧燔烽举,
丁壮,而出,老者超越,而入堡.
言之足以,流涕寒心,仁者不忍.经有: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未闻善往,而有恶来.
故君子敬,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
皆兄弟故,内省不疚,何忧何惧!有备无患.
匈奴小人,喻利心野,君子真情,财散情聚.
兵不可无,居安思危.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题解】本篇就和亲问题展开辩论。和亲,是西汉王朝初期处于内有封建割据,外有匈奴侵扰的情况下,所采取的权宜的妥协的对外政策。大夫总结从春秋以来以及汉初和亲政策的经验教训,指出『匈奴数和亲,而常先犯约』,『反复无信,百约百叛』,一有机会就会进行侵扰,绝不可存任何幻想。他还主张采取战备措施,『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文学则鼓吹『四海之内皆兄弟』,『投桃报李』,认为『世无不可化之民』,坚持『为政务以德亲邻』的论调。
  【原文】
   大夫曰:昔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①。知文而不知武,知一而不知二。故君子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设械以自备,为不仁者之害己也。是以古者搜狝振旅而数军实焉②,恐民之愉佚而亡戒难③。故兵革者国之用,城垒者国之固也;而欲罢之,是去表见里,示匈奴心腹也。匈奴轻举潜进,以袭空虚,是犹不介而当矢石之蹊④,祸必不振⑤。此边境之所惧,而有司之所忧也。【注释】
①此二句原作『昔徐行王义而灭,好儒而削』,今辄为改正。【淮南子·人间篇】:『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高诱注:『哀公,鲁君。』【刘子新论·随时章】也说:『鲁哀公好儒服而削。』这件事春秋三传皆不载,当是孔丘『为尊者讳』,把它删去了。又【淮南子·氾论篇】云:『徐偃王被服慈惠,身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然而身死国亡,子孙无类。』高诱注:『偃王于衰乱之世,修行仁义,不设武备,楚王灭之,故身死国亡也。』与大夫所引,用意正相符合。
②搜:指古代春天打猎。狝(xian):指古代秋天打猎。数(shu):点数,这里有训练的意思。军实:指战车、兵器等。【左传·隐公五年】:『故春搜、夏苗、秋狝、冬狩,皆于农隙以讲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归而饮至,以数军实。』这是古时训练军队的方法,也就是备战的意思。
③亡:同『忘』。
④介:盔甲。当:站在。蹊(xi):路。
⑤振:救。
【译文】
大夫说:从前徐偃王行仁义亡了国,鲁哀公好儒术引起国家衰败。因为他们只知道文而不知道武,只知道一而不知道二。所以,君子一方面实行仁德,另一方面还必须修筑城墙自卫,制造武器进行备战,这是为了防备那些不仁义的人伤害自己。因此,古人经常进行军事演习,操练军队和检查军备,恐怕人们贪图安逸而放松了对患难的警惕性。所以,军队和装备是国家有用的力量,城池和堡垒是安全的保障;现在你们却想把这些都取消,这是澈消边防,暴露内陆,就像把心脏和腹肠呈现在匈奴面前。这样,匈奴便可轻而易举地摸进来,袭击我们没有设防的地方,这就像不穿盔甲而站在箭矢乱飞的路上,其灾祸必然不可挽救。这是边境老百姓所害怕的,也是朝廷官员所担心的。
  【原文】
    文学曰:往者通关梁(1),交有无,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内附,往来长城之下。其后王恢误谋马邑(2),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3),祸纷拏而不解(4),兵连而不息,边民不解甲弛弩(5),行数十年,介胄而耕耘(6),鉏耰而候望(7),燧燔烽举(8),丁壮弧弦而出斗(9),老者超越而入葆(10)。言之足以流涕寒心,则仁者不忍也。【诗】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11)。』未闻善往而有恶来者。故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12)。故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13)!【注释】
(1)关梁:边疆市场。
(2)王恢:汉武帝大行官。马邑:汉代县名,在今山西省朔县。王恢谋马邑,乃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 年)事。史称武帝诏问公卿:『朕饰子女以配单于,赂之甚厚,单于待命加嫚,侵盗无已,边境被害,朕甚悯之。今欲举兵攻之,何如?』大行王恢建议宜击,帝从之。即使马邑下人聂壹为间,逃至匈奴。佯为卖马邑城,以诱单于。单于信之,而贪马邑财物,乃以十万骑入武州塞。汉伏兵三十余万马邑旁,以伏击单于。单于入塞,未至马邑百余里而觉之。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事详【史记·匈奴传】、【汉书·匈奴传】,又详【史记·韩长孺传】。
(3)攻当路塞,原误作『故当路结』,今据陈遵默说校改。
(4)纷拏:互相纷争的意思。
(5)弛弩:放松弓弩的弦。
(6)介胄(zhou):盔甲。
(7)鉏:同『锄』。耰(y#u):古代弄碎土块的农具。
(8)燧燔烽举,见【本议篇】注释。
(9)弧:弓。
(10)葆:同堡,塞堡。
(11)这是【诗经·大雅·抑】文。
(12)【论语·颜渊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
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3)【论语·颜渊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
之君子已乎?」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省,自己检查。不疚:没有做亏心事。
【译文】
文学说:从前我们对匈奴开放边疆集市,互通有无,匈奴从单于到老百姓,都亲附汉朝,来往于长城之下。后来王恢错误地设下马邑之计,使匈奴和我们断了和亲,攻取交通要塞,混战的祸事接连不断,战争连年不停,边疆百姓身不解甲,弓不松弦。几十年来,他们穿着盔甲耕种,一边锄地,一边了望敌情,一旦烽火燃起,年轻力壮的人拿起武器出去战斗,年老的人逃入堡塞躲藏起来。说起这些,足以使人伤心落泪,这是仁人君子所不忍心的。【诗经】上说:『人家馈赠我桃子,我便答谢以李子。』没有听说好意招来恶报的。君子处世,应当庄重而没有过失,对人恭谨而合乎礼节,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因此,自己问心无愧,还有什么好担心和可怕的呢?
儁雄 發表於 2025-6-29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和亲》章义疏解

《盐铁论》卷四十八《和亲》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昭帝时期国策争论之缩影。今观首章对诘,双方立论皆有所本,然旨趣迥异,试为析义如下:

一、大夫之务实政术
大夫举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二典,其义承《韩非子·五蠹》"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之绪。徐偃王事见《淮南子·人间训》,其"行仁义"而终致亡国,恰证《荀子·议兵》"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亦所以乱天下"之警。大夫主张"筑城自守",实本《管子·参患》"凡民之所以守战至死而不德其上者,有数以至焉"的务实防御观,强调"兵革国用"乃维系邦国之基,此与晁错《言守边备塞疏》"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且以备之"的屯戍政策相呼应。

二、文学之德治理想
文学以"敬恭有礼,内省不疚"应对,语出《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其说承孔门"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的德化思想,暗合《孟子·公孙丑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王道理念。所谓"何忧何惧",实化用《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的辩证思维,主张以礼乐教化替代武力威慑,此即董仲舒《春秋繁露》"正其谊不谋其利"的经义实践。

三、和亲政策之思想张力
双方论辩折射汉廷对匈策略分歧:大夫所持"筑城设防"代表法家"备边境,实仓廪"(《商君书·农战》)的实用路线;文学主张则体现儒家"以德怀远"的《春秋》大义。值得注意的是,桓宽将此次辩论置于"和亲"主题下,实有深意。徐偃王与鲁哀公之例,恰成"徒善不足为政"(《孟子·离娄上》)的镜鉴,而"笃仁以行"与"筑城自守"的并提,暗合《左传·昭公四年》"邻国之难不可虞也"与《尚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的双重智慧。

要之,此章对话实为王霸之辨的延续。大夫着眼于"形而下者谓之器",文学则守持"形而上者谓之道",二者看似相悖,然观宣帝"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的国策,可知汉代政治智慧正在于此种张力中求得平衡。读《盐铁论》者,当于言辞交锋处见制度变迁之机,方得古人设论之深意。
一叶知秋 發表於 2025-7-14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和亲》篇义理阐微

《盐铁论》卷四十八"和亲"章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昭帝时期国家战略思想之重要文献。大夫所举"徐偃王行义而灭,鲁哀公好儒而削"二典,深具政治哲学意蕴。徐偃王事见《韩非子·五蠹》,其以仁义治国而终致亡国,韩非谓"周文王处丰镐之间,地方百里,行仁义而怀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处汉东,地方五百里,行仁义,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荆文王恐其害己也,举兵伐徐,遂灭之。"此中深意在于揭示单凭道德理想主义不足以应对现实政治之残酷。鲁哀公事载《左传》,其崇儒术而国势日削,恰如孔子所叹"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论语·阳货》),暴露徒具形式之儒术的局限性。

大夫提出"笃仁以行,然必筑城以自守"的主张,实为汉代"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治国理念的体现。董仲舒《春秋繁露》言"仁之法在爱人,义之法在正我",而大夫之论更进一步,强调仁政需以实力为后盾,此与《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之说遥相呼应。其"筑城自守"之喻,暗合《周易·坎卦》"王公设险以守其国"的经义,揭示国防建设乃行仁政之基础。

文学之士以"敬恭有礼,内省不疚"应对,此语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体现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立场。然细究之,此说实有以偏概全之嫌。《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德,国家之基也",然《司马法》亦云"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可见儒家原典中本有重视武备之传统。文学之士片面强调道德自足,恐有违孔子"足食足兵"(《论语·颜渊》)之教。

此章辩论折射出汉帝国边疆政策的深层矛盾。大夫主张筑城备边,反映汉武以来积极防御的战略传统;文学主张以德怀远,则承袭先秦儒家"柔远人"(《中庸》)的理想。然观《盐铁论》全书,双方论辩实为互补而非对立:大夫强调"筑城"的物质防御,文学侧重"修德"的文化软实力,二者统一于《尚书·洪范》"八政"中"祀"与"戎"的辩证关系。司马迁评匈奴"利则进,不利则退"(《史记·匈奴列传》),正说明边疆治理需要文武并举。

要而论之,此章所载盐铁会议之辩,实为汉代治国思想中王道与霸道、仁义与功利辩证关系的精彩呈现。后世王夫之《读通鉴论》言"仁义相资而王政备",恰可为此章注脚。读《盐铁论》者,当超越简单的儒法对立框架,在"筑城"与"修德"的张力中,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智慧的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