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4|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46西域詩解2大夫:棄胡不擊胡得眾國益強2文學:擊胡勞民奸偽生盜賊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8 21: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46西域詩解2大夫:棄胡不擊胡得眾國益強2文學:擊胡勞民奸偽生盜賊起
題文詩:
大夫曰初,不克宛而,貳師還也,議者欲使,
不遂忿,則西域皆,瓦解附胡,胡得眾國,
而益強也.先帝,奇聽行武,威還襲宛,
宛舉國降,效其器物,致其寶馬.烏孫駭膽,
請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雖未盡服,
遠處寒苦,埆之地.壯者死於,祁連天山,
其孤未復.故群臣議,以為匈奴,困於漢兵,
折翅傷翼,可遂擊服.會先帝棄,群臣以故,
匈奴不革.譬如為山,其功未成,一簣而止.
度功業而,無斷成理,是棄與胡,而資強敵.
輟幾沮成,主計,若斯亦未,為盡忠也.
文學:有司言,國外之事,議者皆徼,
一時之權,不慮其後.張騫,大宛,
天馬汗血,安息,真玉大鳥,縣官既聞,
如甘心焉,君主乃大,興師伐宛,數期,
而後克之.夫萬裏而,攻人之國,兵未戰而,
物故過半,雖破宛得,寶馬非計.當此之時,
赤面,而事四夷,師旅相望,郡國並發.
黎人困苦,奸偽萌生,盜賊並起.守尉不禁,
城邑不止.然後,上大夫衣,繡衣擊之.
當此,百姓元元,莫必其命,山東豪傑,
頗有異心.賴先帝之,聖靈斐然.其咎皆在,
欲畢匈奴,而遠幾也.為計若此,可謂忠乎?
攘外安內,擊胡必義,義兵利國,利國利民.
【原文】
    大夫曰:初,貳師不克宛而還也①,議者欲使人主不遂忿②,則西域皆瓦解而附於胡,胡得眾國而益強。先帝絕奇聽,行武威,還襲宛,宛舉國以降,效其器物③,致其寶馬。烏孫之屬駭膽④,請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雖未盡服,遠處寒苦埆之地⑤。壯者死於祁連、天山,其孤未復。故群臣議以為匈奴困於漢兵,折翅傷翼,可遂擊服。會先帝棄群臣,以故匈奴不革⑥。譬如為山,未成一簣而止⑦。度功業而無斷成之理⑧,是棄與胡而資強敵也。輟幾沮成⑨,為主計若斯,亦未為盡忠也。【注釋】
①貳師:即貳師將軍李廣利。
②欲使,原作故使,今據張敦仁說校改。遂忿:報仇雪恥。
③效:獻。
④烏孫:西漢時西域國名。
⑤磽埆(qiao que):土地貧瘠。
⑥不革;沒有除掉。這裏指匈奴奴隸主仍未被徹底打敗。
⑦【論語·子罕篇】:『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簣(ku@),盛土的竹筐。
⑧斷:一定,絕對。幾:希望,機會。沮:破壞。
【譯文】
大夫說:當初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攻克大宛而返回時,人們議論紛紛,想使皇上不發兵雪恨,如果照那些人的主意去做,西域各國就會背叛漢朝而歸附匈奴,匈奴控制了那些國家就會更加強大。漢武帝拒絕奇談怪論,使用武力又一次襲擊大宛,大宛全國投降,獻出寶器禮物,送上駿馬。烏孫等國嚇破了膽,甘願臣服。匈奴丟魂落魄,四散奔逃,雖然沒有完全順服,也遠遠地躲到了寒冷貧瘠的地方。戰爭中,匈奴年輕力壯的人死在祁連山、天山一帶,他們的後代還沒有恢復元氣。所以群臣議論,認為匈奴被漢兵圍困,損兵折將,可以立即征服。這個時候武帝去世了,因此匈奴沒有被徹底根除。好象積土為山,還差一筐土卻停止了。可你們這些儒生卻認為建立功業絕對沒有成功的道理,這就等於把西域送給匈奴而資助強敵。停止、敗壞即將完成的功業,像這樣去為皇上出主意,也不能說是盡忠吧!
【原文】
    文學曰:有司言國外之事,議者皆徼一時之權(1),不慮其後。張騫言大宛之天馬汗血(2),安息之真玉大鳥(3),縣官既聞如甘心焉(4),乃大興師伐宛,歷數期而後克之(5)。夫萬裏而攻人之國,兵未戰而物故過半(6),雖破宛得寶馬,非計也。當此之時,將卒方赤面而事四夷(7),師旅相望,郡國並發。黎人困苦(8),奸偽萌生,盜賊並起。守尉不能禁,城邑不能止。然後遣上大夫衣繡衣以興擊之(9)。當此時,百姓元元(10),莫必其命(11),故山東豪傑,頗有異心。賴先帝聖靈斐然(12)。其咎皆在於欲畢匈奴而遠幾也(13)。為主計若此,可謂忠乎?【注釋】
(1)徼原作激,今據張敦仁說校改。徼(jiao):僥倖。
(2)張騫,見【地廣篇】注釋。天馬汗血:即大宛所產的汗血馬,武帝得此馬後改名為『天馬』。
(3)安息,古波斯國名,【史記·大宛傳】:『西則安息。』西史稱帕提亞(Parthia)。大鳥:
指鴕鳥。
(4)甘心,原作甘水,今從楊沂孫、張敦仁說校改。甘心,猶言快意。
(5)期:周年。
(6)物故:死亡。【漢書·司馬相如傳】:『士卒多物故。』又【蘇武傳】:『前已降及物故,
凡隨武還者九人。』宋祁曰:『'物」當從南本作'歾」,音沒。』案:宋說是。【說文·歹部】:『歾,終也。』
(7)盧文弨曰:『當作'率」,'卒」誤。』赤面:面色發紅,形容將士同敵人作戰的激烈。
(8)黎人:即黎民,老百姓。
(9)繡衣:繡有花紋的衣,是漢代皇帝贈給直指官的袍衣。以興擊:以軍興之法而討擊。『遣上大夫衣繡衣以興擊之』,指公元前99 年,山東泰安、諸城一帶農民在徐勃等人領導下起義,漢武帝派直指官暴勝之等前往鎮壓。
(10)元元,見【本議篇】注釋。
(11)莫必其命:生命沒有保障。
(12)斐(f7i)然:安然。
(13)欲畢匈奴:想要完成征服匈奴的戰爭。
【譯文】
文學說:你們官吏講對外政策,議論的都是僥倖求得暫時的權宜之計,而不考慮後果。張騫講了大宛的汗血馬,安息的真玉大鳥,皇上聽了很快意,便興師動眾征伐大宛,經過很長的時間才攻克。到萬裏之外的地方去攻打別的國家,軍隊還沒有交戰就死亡了一大半,雖然攻破大宛得到寶馬,不是什麼好計策。那時,將士們同四方的敵人激烈地作戰,軍隊一隊接一隊,各地都在徵兵。百姓困苦,於是奸偽的人越來越多,盜賊四外作亂。地方官不能禁止,城鎮也不得安寧。朝廷然後派遣上大夫暴勝之穿着繡衣以軍興之法而討擊。在這個時候,豪民百姓的生命都沒有保障。所以華山以東才能出眾的人,頗有反叛的企圖。依靠武帝至高無上的智慧,才使其安定下來。其罪禍全在於你們想要完成征服匈奴的戰爭而忽略了眼前的利益啊。這樣為皇上出主意,可以說是忠嗎?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7-13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四十六西域之辯析義

大夫與文學之辯,實乃治國方略根本分歧。大夫所持"不擊胡則益強"之論,深諳【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非謂不戰,乃強調戰略威懾之要。昔貳師將軍初征大宛未果,確如【史記·大宛列傳】所載"士財有數千,皆飢罷",然武帝拒和親之議,再遣六萬精兵西征,終使"宛貴人斬其王毋寡首",此正合【管子】"國富者兵強"之要義。西域諸國"瓦解附胡"之虞,非虛言也,觀匈奴日逐王設僮僕都尉"賦稅諸國"可知。

然文學"擊胡勞民"之諫,亦本儒家王道。【孟子·離婁】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正為此輩所宗。其言"奸偽生盜賊起",暗合【老子】"大軍之後,必有凶年"之訓。武帝末年海內虛耗,"天下戶口減半"(【漢書·昭帝紀】),恰證其憂非妄。文學之論實承董仲舒"正其誼不謀其利"之統,以民本斥功利。

二者之辯,實乃"王霸之辨"的具象。大夫重【韓非子·五蠹】"當今爭於氣力",文學守【論語·顏淵】"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西域經略耗費"歲以大萬計"(【漢書·食貨志】),而斷匈奴右臂之功亦著。桑弘羊之慮在於戰略緩衝,文學之慮在於民生根本。太史公評武帝"外攘夷狄,內興功業"(【史記·平準書】),正揭示此兩難。

今觀其辯,當知國政如【周易】泰卦"內陽外陰",武功文治相濟為要。西域之策既需防範"胡得眾而益強"的邊患,亦當警惕"奸偽盜賊"的內憂。鹽鐵之議的本質,實為如何在"大有為"與"與民休息"間求衡。班固稱"桑大夫據當世,合時變"(【漢書·公孫劉田王傳贊】),而文學"祖述仲尼",二者各執一端,恰構成漢代治國思想的完整圖景。
呂存 發表於 2025-7-14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四十六西域之辯析義——兼論大夫、文學攻守之策的治道本原

【鹽鐵論·西域】篇所載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為漢廷邊疆戰略的經世之爭。大夫主「擊胡固邊」,文學倡「息兵安民」,二者看似政見相左,實則共同指向「王霸之辨」這一根本命題。今就文本要義,析其理據如次。

一、大夫「威服西域」說的戰略邏輯
大夫引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宛舊事,申明「不擊胡則眾附敵國」之虞。其立論有三重深意:其一,地緣威懾乃「以戰止戰」之道,武帝再征大宛後「西域震懼,多遣使來獻」(【漢書·西域傳】),足證武力震懾可阻遏部落聯盟之勢;其二,胡人「得眾益強」符合【管子】「夷狄豺狼,不可厭也」的邊防觀,與晁錯【言兵事書】「以蠻夷攻蠻夷」的制衡思想一脈相承;其三,「先帝奇聽行武」暗合【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王霸平衡之術。此說深得法家「勢治」精髓,然其風險在於過度依賴軍事威懾,易墮入【老子】「大軍之後,必有凶年」的惡性循環。

二、文學「息兵養民」說的德治理路
文學斥擊胡致「奸偽生而盜賊起」,其理據植根於儒家王道:首先,【孟子·離婁】「爭地以戰,殺人盈野」正可印證連年征伐導致民間「廢禮義,務功利」(【鹽鐵論·本議】)的倫理危機;其次,引【周易·師卦】「小人勿用」為訓,揭示戰爭機器催生酷吏豪強的體制弊端,與董仲舒「限民名田」的抑兼併主張遙相呼應;其三,以文景之治「通關梁,弛山澤之禁」(【史記·貨殖列傳】)的休養政策為典範,暗諷武帝窮兵黷武有違「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的【大學】之道。然其說未解【春秋】「夷夏之防」的嚴峻性,恐有宋襄公「仁義之師」之弊。

三、攻守之策的治道統合
細察雙方論辯,可窺見漢宣帝時期「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的治國智慧。大夫之策重在「術」,乃【韓非子·五蠹】「當今爭於氣力」的現實應對;文學之論本於「德」,承【尚書·洪範】「王道平平」的理想訴求。二者看似對立,實如【周易】陰陽相濟:西域都護府的最終設置(見【漢書·鄭吉傳】),正是「以武立威,以文固本」的折中實踐。此中深意,恰合【鹽鐵論·輕重】篇「邊郡既安,中國乃寧」的辯證思維。

要之,西域經略之爭非徒軍事策略之異,實為治國範式之爭。大夫所見在「即時之利」,文學所守為「長久之基」。二者互補,方成宣帝「中興」之局。明乎此,則知【鹽鐵論】之價值,不僅在錄一朝之政爭,更在昭示「文武並用,長久之術」(【史記·酈生陸賈列傳】)的永恆治道。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