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30|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46西域诗解2大夫:弃胡不击胡得众国益强2文学:击胡劳民奸伪生盗贼起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28 21: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46西域诗解2大夫:弃胡不击胡得众国益强2文学:击胡劳民奸伪生盗贼起
题文诗:
大夫曰初,不克宛而,贰师还也,议者欲使,
不遂忿,则西域皆,瓦解附胡,胡得众国,
而益强也.先帝,奇听行武,威还袭宛,
宛举国降,效其器物,致其宝马.乌孙骇胆,
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虽未尽服,
远处寒苦,埆之地.壮者死于,祁连天山,
其孤未复.故群臣议,以为匈奴,困于汉兵,
折翅伤翼,可遂击服.会先帝弃,群臣以故,
匈奴不革.譬如为山,其功未成,一篑而止.
度功业而,无断成理,是弃与胡,而资强敌.
辍几沮成,主计,若斯亦未,为尽忠也.
文学:有司言,国外之事,议者皆徼,
一时之权,不虑其后.张骞,大宛,
天马汗血,安息,真玉大鸟,县官既闻,
如甘心焉,君主乃大,兴师伐宛,数期,
而后克之.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
物故过半,虽破宛得,宝马非计.当此之时,
赤面,而事四夷,师旅相望,郡国并发.
黎人困苦,奸伪萌生,盗贼并起.守尉不禁,
城邑不止.然后,上大夫衣,绣衣击之.
当此,百姓元元,莫必其命,山东豪杰,
颇有异心.赖先帝之,圣灵斐然.其咎皆在,
欲毕匈奴,而远几也.为计若此,可谓忠乎?
攘外安内,击胡必义,义兵利国,利国利民.
【原文】
    大夫曰:初,贰师不克宛而还也①,议者欲使人主不遂忿②,则西域皆瓦解而附于胡,胡得众国而益强。先帝绝奇听,行武威,还袭宛,宛举国以降,效其器物③,致其宝马。乌孙之属骇胆④,请为臣妾。匈奴失魄,奔走遁逃,虽未尽服,远处寒苦埆之地⑤。壮者死于祁连、天山,其孤未复。故群臣议以为匈奴困于汉兵,折翅伤翼,可遂击服。会先帝弃群臣,以故匈奴不革⑥。譬如为山,未成一篑而止⑦。度功业而无断成之理⑧,是弃与胡而资强敌也。辍几沮成⑨,为主计若斯,亦未为尽忠也。【注释】
①贰师:即贰师将军李广利。
②欲使,原作故使,今据张敦仁说校改。遂忿:报仇雪耻。
③效:献。
④乌孙:西汉时西域国名。
⑤硗埆(qiao que):土地贫瘠。
⑥不革;没有除掉。这里指匈奴奴隶主仍未被彻底打败。
⑦【论语·子罕篇】:『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篑(ku@),盛土的竹筐。
⑧断:一定,绝对。几:希望,机会。沮:破坏。
【译文】
大夫说:当初贰师将军李广利没有攻克大宛而返回时,人们议论纷纷,想使皇上不发兵雪恨,如果照那些人的主意去做,西域各国就会背叛汉朝而归附匈奴,匈奴控制了那些国家就会更加强大。汉武帝拒绝奇谈怪论,使用武力又一次袭击大宛,大宛全国投降,献出宝器礼物,送上骏马。乌孙等国吓破了胆,甘愿臣服。匈奴丢魂落魄,四散奔逃,虽然没有完全顺服,也远远地躲到了寒冷贫瘠的地方。战争中,匈奴年轻力壮的人死在祁连山、天山一带,他们的后代还没有恢复元气。所以群臣议论,认为匈奴被汉兵围困,损兵折将,可以立即征服。这个时候武帝去世了,因此匈奴没有被彻底根除。好象积土为山,还差一筐土却停止了。可你们这些儒生却认为建立功业绝对没有成功的道理,这就等于把西域送给匈奴而资助强敌。停止、败坏即将完成的功业,像这样去为皇上出主意,也不能说是尽忠吧!
【原文】
    文学曰:有司言国外之事,议者皆徼一时之权(1),不虑其后。张骞言大宛之天马汗血(2),安息之真玉大鸟(3),县官既闻如甘心焉(4),乃大兴师伐宛,历数期而后克之(5)。夫万里而攻人之国,兵未战而物故过半(6),虽破宛得宝马,非计也。当此之时,将卒方赤面而事四夷(7),师旅相望,郡国并发。黎人困苦(8),奸伪萌生,盗贼并起。守尉不能禁,城邑不能止。然后遣上大夫衣绣衣以兴击之(9)。当此时,百姓元元(10),莫必其命(11),故山东豪杰,颇有异心。赖先帝圣灵斐然(12)。其咎皆在于欲毕匈奴而远几也(13)。为主计若此,可谓忠乎?【注释】
(1)徼原作激,今据张敦仁说校改。徼(jiao):侥幸。
(2)张骞,见【地广篇】注释。天马汗血:即大宛所产的汗血马,武帝得此马后改名为『天马』。
(3)安息,古波斯国名,【史记·大宛传】:『西则安息。』西史称帕提亚(Parthia)。大鸟:
指鸵鸟。
(4)甘心,原作甘水,今从杨沂孙、张敦仁说校改。甘心,犹言快意。
(5)期:周年。
(6)物故:死亡。【汉书·司马相如传】:『士卒多物故。』又【苏武传】:『前已降及物故,
凡随武还者九人。』宋祁曰:『'物」当从南本作'歾」,音没。』案:宋说是。【说文·歹部】:『歾,终也。』
(7)卢文弨曰:『当作'率」,'卒」误。』赤面:面色发红,形容将士同敌人作战的激烈。
(8)黎人:即黎民,老百姓。
(9)绣衣:绣有花纹的衣,是汉代皇帝赠给直指官的袍衣。以兴击:以军兴之法而讨击。『遣上大夫衣绣衣以兴击之』,指公元前99 年,山东泰安、诸城一带农民在徐勃等人领导下起义,汉武帝派直指官暴胜之等前往镇压。
(10)元元,见【本议篇】注释。
(11)莫必其命:生命没有保障。
(12)斐(f7i)然:安然。
(13)欲毕匈奴:想要完成征服匈奴的战争。
【译文】
文学说:你们官吏讲对外政策,议论的都是侥幸求得暂时的权宜之计,而不考虑后果。张骞讲了大宛的汗血马,安息的真玉大鸟,皇上听了很快意,便兴师动众征伐大宛,经过很长的时间才攻克。到万里之外的地方去攻打别的国家,军队还没有交战就死亡了一大半,虽然攻破大宛得到宝马,不是什么好计策。那时,将士们同四方的敌人激烈地作战,军队一队接一队,各地都在征兵。百姓困苦,于是奸伪的人越来越多,盗贼四外作乱。地方官不能禁止,城镇也不得安宁。朝廷然后派遣上大夫暴胜之穿着绣衣以军兴之法而讨击。在这个时候,豪民百姓的生命都没有保障。所以华山以东才能出众的人,颇有反叛的企图。依靠武帝至高无上的智慧,才使其安定下来。其罪祸全在于你们想要完成征服匈奴的战争而忽略了眼前的利益啊。这样为皇上出主意,可以说是忠吗?
韩皆或 發表於 2025-7-13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卷四十六西域之辩析义

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乃治国方略根本分歧。大夫所持"不击胡则益强"之论,深谙《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非谓不战,乃强调战略威慑之要。昔贰师将军初征大宛未果,确如《史记·大宛列传》所载"士财有数千,皆饥罢",然武帝拒和亲之议,再遣六万精兵西征,终使"宛贵人斩其王毋寡首",此正合《管子》"国富者兵强"之要义。西域诸国"瓦解附胡"之虞,非虚言也,观匈奴日逐王设僮仆都尉"赋税诸国"可知。

然文学"击胡劳民"之谏,亦本儒家王道。《孟子·离娄》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正为此辈所宗。其言"奸伪生盗贼起",暗合《老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之训。武帝末年海内虚耗,"天下户口减半"(《汉书·昭帝纪》),恰证其忧非妄。文学之论实承董仲舒"正其谊不谋其利"之统,以民本斥功利。

二者之辩,实乃"王霸之辨"的具象。大夫重《韩非子·五蠹》"当今争于气力",文学守《论语·颜渊》"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西域经略耗费"岁以大万计"(《汉书·食货志》),而断匈奴右臂之功亦著。桑弘羊之虑在于战略缓冲,文学之虑在于民生根本。太史公评武帝"外攘夷狄,内兴功业"(《史记·平准书》),正揭示此两难。

今观其辩,当知国政如《周易》泰卦"内阳外阴",武功文治相济为要。西域之策既需防范"胡得众而益强"的边患,亦当警惕"奸伪盗贼"的内忧。盐铁之议的本质,实为如何在"大有为"与"与民休息"间求衡。班固称"桑大夫据当世,合时变"(《汉书·公孙刘田王传赞》),而文学"祖述仲尼",二者各执一端,恰构成汉代治国思想的完整图景。
吕存 發表於 2025-7-14 07:1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卷四十六西域之辩析义——兼论大夫、文学攻守之策的治道本原

《盐铁论·西域》篇所载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汉廷边疆战略的经世之争。大夫主「击胡固边」,文学倡「息兵安民」,二者看似政见相左,实则共同指向「王霸之辨」这一根本命题。今就文本要义,析其理据如次。

一、大夫「威服西域」说的战略逻辑
大夫引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宛旧事,申明「不击胡则众附敌国」之虞。其立论有三重深意:其一,地缘威慑乃「以战止战」之道,武帝再征大宛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献」(《汉书·西域传》),足证武力震慑可阻遏部落联盟之势;其二,胡人「得众益强」符合《管子》「夷狄豺狼,不可厌也」的边防观,与晁错《言兵事书》「以蛮夷攻蛮夷」的制衡思想一脉相承;其三,「先帝奇听行武」暗合《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王霸平衡之术。此说深得法家「势治」精髓,然其风险在于过度依赖军事威慑,易堕入《老子》「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的恶性循环。

二、文学「息兵养民」说的德治理路
文学斥击胡致「奸伪生而盗贼起」,其理据植根于儒家王道:首先,《孟子·离娄》「争地以战,杀人盈野」正可印证连年征伐导致民间「废礼义,务功利」(《盐铁论·本议》)的伦理危机;其次,引《周易·师卦》「小人勿用」为训,揭示战争机器催生酷吏豪强的体制弊端,与董仲舒「限民名田」的抑兼并主张遥相呼应;其三,以文景之治「通关梁,弛山泽之禁」(《史记·货殖列传》)的休养政策为典范,暗讽武帝穷兵黩武有违「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的《大学》之道。然其说未解《春秋》「夷夏之防」的严峻性,恐有宋襄公「仁义之师」之弊。

三、攻守之策的治道统合
细察双方论辩,可窥见汉宣帝时期「霸王道杂之」(《汉书·元帝纪》)的治国智慧。大夫之策重在「术」,乃《韩非子·五蠹》「当今争于气力」的现实应对;文学之论本于「德」,承《尚书·洪范》「王道平平」的理想诉求。二者看似对立,实如《周易》阴阳相济:西域都护府的最终设置(见《汉书·郑吉传》),正是「以武立威,以文固本」的折中实践。此中深意,恰合《盐铁论·轻重》篇「边郡既安,中国乃宁」的辩证思维。

要之,西域经略之争非徒军事策略之异,实为治国范式之争。大夫所见在「即时之利」,文学所守为「长久之基」。二者互补,方成宣帝「中兴」之局。明乎此,则知《盐铁论》之价值,不仅在录一朝之政争,更在昭示「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的永恒治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