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90|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42擊之詩解2大夫:一日縱敵累世為患 賢良:偃兵厚幣和親修德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4 18: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42擊之詩解2大夫:一日縱敵累世為患 賢良:偃兵厚幣和親修德
題文詩:
大夫:昔夏後底,洪水之災,百姓孔勤,
於籠臿,及至其後,咸享其功.先帝之時,
郡國頗煩,於戎事然,亦寬三陲,之役語曰:
見機不遂,者隕.一日違敵,累世為患.
休勞用供,因弊乘時.帝王之道,聖賢之所,
不能失也.功業有緒,惡勞不卒,猶耕者倦,
休而困止.夫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也.
文學:地廣而不,德者國危;兵強而凌,
敵者身亡.虎兕相據,螻蟻得志.兩敵相抗,
匹夫乘間.是以聖王,見利慮害,見遠存近.
方今,縣官計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幣,
結和親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苦,
不計其難,所恃以,窮無用地,亡十獲一,
非文學,之所知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義兵無敵,文功武備,適時而兵,兵必適宜.
 

   【原文】
大夫曰:昔夏後底洪水之災,百姓孔勤,罷於籠臿,及至其後,咸享其功。先帝之時,郡國頗煩於戎事,然亦寬三陲之役。語曰:『見機不遂者隕功。』一日違敵,累世為患。休勞用供,因弊乘時。帝王之道,聖賢之所不能失也。功業有緒,惡勞而不卒,猶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輟者無功,耕怠者無獲也

  【注釋】夏後:即夏禹。底:作動詞用,制止、平定的意思。
  孔:甚、很。
  籠:用竹子、柳條編成的筐。臿(cha):即鍤,鐵鍬。
  陲:邊境。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又【三十一年】:『文不犯順,武不違敵。』這裏合用兩傳文。違敵,放走了敵人。張敦仁說:『'違」當作'遺」』。非是。休:這裏指後方。勞:這裏指前線。用供:即合理安排。
  因弊,原作困弊,『困弊』哪能『乘時』?『困』應作『因』,形近之誤。『因弊』和『乘時』,語意相偶。【淮南子·氾論篇】:『乘時應變。』『應變』義與『因弊』相近。本書【世務篇】:『因時而發,乘而可動。』也是以『因』『乘』對舉,今改。說略本陳遵默。倦:疲勞。
【譯文】大夫說:從前,夏禹治理洪水災害,老百姓與洪水搏鬥,非常勞苦,疲於抬筐挖土,而後代卻享受到成果。武帝的時候,地方苦於戰爭,但後來放寬了東、南、西三面邊境的徭役。俗話說:『見到機不利用,就會有損於事情的成功。』一旦放走了敵人,就使世世代代憂患。後方和前線得到合理安排,利用敵人疲憊,乘機消滅它。這是帝王處理事情的道理,聖明而有才能的人是不會丟掉的。建立功業要不斷繼承下去,害怕勞苦而不完成,就好像種地的人,因疲勞睏乏而停止耕種一樣。辦事情中途停止的人不會成功,種地偷懶的人不會有收穫。


【原文】
  文學曰:地廣而不德者國危,兵強而凌敵者身亡。虎兕相據,而螻蟻得志。兩敵相抗,而匹夫乘間。是以聖王見利慮害,見遠存近。方今為縣官計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幣結和親,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不計其難,弊所恃以窮無用之地,亡十獲一,非文學之所知也。


  【注釋】『德』原作『得』,今據【治要】改訂。【淮南子·氾論篇】:『亂國之君,務廣其地,而不務仁義,是釋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此桓語所本。
  兕(si)犀牛。
  『抗』原作『機』,今據陳遵默說校改。
  乘間:投機,鑽空子。
  偃兵:停止用兵。
  厚幣:指豐厚的禮物。結和親:與敵國講和而締結為姻親。
  弊所恃,原作弊持,今據俞樾說校改。弊,作動詞用,使。。窮盡。恃(shi):依杖,依賴。亡十獲一:丟掉十個得到一個,即得不償失。
 【譯文】
    文學說:國家土地廣闊,如果不實行德政就有危險,兵力強大,如果欺凌敵國自己就會滅亡。猛虎和犀牛斗得相持不下,螻蛄和螞蟻就會乘機得到好處。兩敵相鬥,百姓就會乘機作亂。因此,聖明的君主,看到有利的一面,還要考慮有害的一面,看到遠方,不要忘了近處。現在為朝廷着想,最好的辦法不如停止用兵,讓戰士們休息,用厚禮去和敵國講和而締結為姻親,施行禮樂教化。如果不關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考慮後方的災難,把國家依仗的人力物力消耗在去爭奪那些無用的地方上,那就是丟掉十個僅僅得到一個,對這種做法,我們文學是不能理解的。
無端 發表於 2025-3-26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四十二『擊之』篇所載大夫與賢良之辯,實為治國方略的根本分歧。大夫引夏禹治水典故,強調『一日縱敵,累世為患』的憂患意識,其論有三重深意:

其一,以歷史經驗證持續用功之要。夏后氏治水『疲於籠臿』而得享其功,類比武帝時期雖戎事煩冗卻寬邊陲之役,揭示『見機不遂者隕功』的執政智慧。此乃【周易】『君子見幾而作』的實踐註腳,暗合管子『時則動,不時則靜』的時勢觀。

其二,提出『因弊乘時』的辯證施政觀。主張在敵國疲弊時主動出擊,此即【孫子兵法】『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的戰術延伸。其『休勞用供』之說,實為動態平衡的治國藝術,與【司馬法】『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互為表裏。

賢良則持儒家王道立場,其『偃兵厚幣』說源自【孟子】『仁者無敵』思想,強調『地廣不德者國危』的治國倫理。其論之深意在於:以『虎兕相據,螻蟻得志』喻大國相爭之害,暗合【老子】『兵者不祥之器』的警示;而『兩敵相抗,匹夫乘間』更揭示【六韜】『鷙鳥將擊,卑飛斂翼』的博弈智慧。

二者之爭實為『權變』與『守常』的永恆命題。大夫重『適時而兵』的實效,賢良主『文功武備』的教化,看似相悖,實則互補。觀【鹽鐵論】全篇,這種張力恰是漢家『霸王道雜之』治國術的生動體現,亦為後世提供『義兵無敵』與『修德懷遠』的雙重政治遺產。
chocoba 發表於 2025-4-29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卷四十二【擊之】篇所載大夫與賢良之辯,實為漢廷國策之爭鋒,其核心在於「御邊之方」與「治國之本」的辯證。大夫一派主張「一日縱敵,累世為患」,強調武力震懾之必要性;賢良則倡「偃兵厚幣,和親修德」,以懷柔為長治久安之道。二者立論皆有所本,然細究其理,可窺見先秦至漢初政治思想之流變。

大夫之論:以史為鑑,防患未然
大夫引夏后氏治水之典,謂「百姓孔勤,疲於籠臿,及至其後,咸享其功」,此乃借大禹治水之艱辛,喻武帝時期征伐匈奴之必要。其言「見機不遂者隕其功」,直指【左傳】「一日縱敵,數世之患」的兵家思想,強調戰機稍縱即逝,若綏靖姑息,必致後患。此論承襲法家「強兵足食」之策,與晁錯【守邊勸農疏】「以戰止戰」之說一脈相承,反映漢初對匈奴「和親無益」的務實判斷。然其偏重「力征」而輕「德化」,恰為賢良所詬病。

賢良之辯:修德懷遠,以柔克剛
賢良主張「偃兵厚幣,和親修德」,實本於儒家「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的王道思想。其說可追溯至【孟子】「仁者無敵」之論,認為「厚幣」非示弱,乃「以利結盟」之智;「修德」非空談,乃「民心所向」之基。漢初婁敬首倡和親,文帝以德綏匈奴,皆為此道之實踐。賢良更暗諷武帝窮兵黷武致「海內虛耗」,與【史記·平準書】「財賂衰耗而不贍」相呼應,凸顯儒者「民本」立場。

辯證觀之:剛柔並濟的治邊智慧
二者之爭,實為「霸道」與「王道」的張力呈現。大夫着眼於即時安全,以「力」制外患;賢良立足長遠安定,以「德」固根本。然觀漢宣帝「霸王道雜之」之策,可知理想狀態當如【周易】「剛柔相濟」:對外示以兵威,使敵不敢輕犯;對內施以仁政,使民有所依附。如漢元帝棄王昭君和親而邊患不止,反證單憑武力或懷柔皆難竟全功。故【鹽鐵論】此篇之價值,非在勝負之判,而在呈現治國需兼聽剛柔之道的深意。

要之,鹽鐵之辯不僅是政策之爭,更是治國哲學的碰撞。讀此篇當知:御邊無萬全之策,唯審時度勢,衡利弊而取中道,方合「執兩用中」之聖賢遺意。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