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86|回复: 2

[其他] 《盐铁论》卷42击之诗解2大夫:一日纵敌累世为患 贤良:偃兵厚币和亲修德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2-24 18:5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铁论》卷42击之诗解2大夫:一日纵敌累世为患 贤良:偃兵厚币和亲修德
题文诗:
大夫:昔夏后底,洪水之灾,百姓孔勤,
于笼臿,及至其后,咸享其功.先帝之时,
郡国颇烦,于戎事然,亦宽三陲,之役语曰:
见机不遂,者陨.一日违敌,累世为患.
休劳用供,因弊乘时.帝王之道,圣贤之所,
不能失也.功业有绪,恶劳不卒,犹耕者倦,
休而困止.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
文学: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
敌者身亡.虎兕相据,蝼蚁得志.两敌相抗,
匹夫乘间.是以圣王,见利虑害,见远存近.
方今,县官计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币,
结和亲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苦,
不计其难,所恃以,穷无用地,亡十获一,
非文学,之所知也.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义兵无敌,文功武备,适时而兵,兵必适宜.
 

   《原文》
大夫曰:昔夏后底洪水之灾,百姓孔勤,罢于笼臿,及至其后,咸享其功。先帝之时,郡国颇烦于戎事,然亦宽三陲之役。语曰:“见机不遂者陨功。”一日违敌,累世为患。休劳用供,因弊乘时。帝王之道,圣贤之所不能失也。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

  【注释】夏后:即夏禹。底:作动词用,制止、平定的意思。
  孔:甚、很。
  笼:用竹子、柳条编成的筐。臿(cha):即锸,铁锹。
  陲:边境。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又《三十一年》:“文不犯顺,武不违敌。”这里合用两传文。违敌,放走了敌人。张敦仁说:“'违’当作'遗’”。非是。休:这里指后方。劳:这里指前线。用供:即合理安排。
  因弊,原作困弊,“困弊”哪能“乘时”?“困”应作“因”,形近之误。“因弊”和“乘时”,语意相偶。《淮南子·氾论篇》:“乘时应变。”“应变”义与“因弊”相近。本书《世务篇》:“因时而发,乘而可动。”也是以“因”“乘”对举,今改。说略本陈遵默。倦:疲劳。
【译文】大夫说:从前,夏禹治理洪水灾害,老百姓与洪水搏斗,非常劳苦,疲于抬筐挖土,而后代却享受到成果。武帝的时候,地方苦于战争,但后来放宽了东、南、西三面边境的徭役。俗话说:“见到机不利用,就会有损于事情的成功。”一旦放走了敌人,就使世世代代忧患。后方和前线得到合理安排,利用敌人疲惫,乘机消灭它。这是帝王处理事情的道理,圣明而有才能的人是不会丢掉的。建立功业要不断继承下去,害怕劳苦而不完成,就好像种地的人,因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一样。办事情中途停止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不会有收获。


《原文》
  文学曰:地广而不德者国危,兵强而凌敌者身亡。虎兕相据,而蝼蚁得志。两敌相抗,而匹夫乘间。是以圣王见利虑害,见远存近。方今为县官计者,莫若偃兵休士,厚币结和亲,修文德而已。若不恤人之急,不计其难,弊所恃以穷无用之地,亡十获一,非文学之所知也。


  【注释】“德”原作“得”,今据《治要》改订。《淮南子·氾论篇》:“乱国之君,务广其地,而不务仁义,是释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此桓语所本。
  兕(si)犀牛。
  “抗”原作“机”,今据陈遵默说校改。
  乘间:投机,钻空子。
  偃兵:停止用兵。
  厚币:指丰厚的礼物。结和亲:与敌国讲和而缔结为姻亲。
  弊所恃,原作弊持,今据俞樾说校改。弊,作动词用,使。。穷尽。恃(shi):依杖,依赖。亡十获一:丢掉十个得到一个,即得不偿失。
 【译文】
    文学说:国家土地广阔,如果不实行德政就有危险,兵力强大,如果欺凌敌国自己就会灭亡。猛虎和犀牛斗得相持不下,蝼蛄和蚂蚁就会乘机得到好处。两敌相斗,百姓就会乘机作乱。因此,圣明的君主,看到有利的一面,还要考虑有害的一面,看到远方,不要忘了近处。现在为朝廷着想,最好的办法不如停止用兵,让战士们休息,用厚礼去和敌国讲和而缔结为姻亲,施行礼乐教化。如果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不考虑后方的灾难,把国家依仗的人力物力消耗在去争夺那些无用的地方上,那就是丢掉十个仅仅得到一个,对这种做法,我们文学是不能理解的。
无端 发表于 2025-3-26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卷四十二“击之”篇所载大夫与贤良之辩,实为治国方略的根本分歧。大夫引夏禹治水典故,强调“一日纵敌,累世为患”的忧患意识,其论有三重深意:

其一,以历史经验证持续用功之要。夏后氏治水“疲于笼臿”而得享其功,类比武帝时期虽戎事烦冗却宽边陲之役,揭示“见机不遂者陨功”的执政智慧。此乃《周易》“君子见几而作”的实践注脚,暗合管子“时则动,不时则静”的时势观。

其二,提出“因弊乘时”的辩证施政观。主张在敌国疲弊时主动出击,此即《孙子兵法》“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战术延伸。其“休劳用供”之说,实为动态平衡的治国艺术,与《司马法》“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互为表里。

贤良则持儒家王道立场,其“偃兵厚币”说源自《孟子》“仁者无敌”思想,强调“地广不德者国危”的治国伦理。其论之深意在于:以“虎兕相据,蝼蚁得志”喻大国相争之害,暗合《老子》“兵者不祥之器”的警示;而“两敌相抗,匹夫乘间”更揭示《六韬》“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的博弈智慧。

二者之争实为“权变”与“守常”的永恒命题。大夫重“适时而兵”的实效,贤良主“文功武备”的教化,看似相悖,实则互补。观《盐铁论》全篇,这种张力恰是汉家“霸王道杂之”治国术的生动体现,亦为后世提供“义兵无敌”与“修德怀远”的双重政治遗产。
chocoba 发表于 2025-4-29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盐铁论》卷四十二《击之》篇所载大夫与贤良之辩,实为汉廷国策之争锋,其核心在于‘御边之方’与‘治国之本’的辩证。大夫一派主张‘一日纵敌,累世为患’,强调武力震慑之必要性;贤良则倡‘偃兵厚币,和亲修德’,以怀柔为长治久安之道。二者立论皆有所本,然细究其理,可窥见先秦至汉初政治思想之流变。

大夫之论:以史为鉴,防患未然
大夫引夏后氏治水之典,谓‘百姓孔勤,疲于笼臿,及至其后,咸享其功’,此乃借大禹治水之艰辛,喻武帝时期征伐匈奴之必要。其言‘见机不遂者陨其功’,直指《左传》‘一日纵敌,数世之患’的兵家思想,强调战机稍纵即逝,若绥靖姑息,必致后患。此论承袭法家‘强兵足食’之策,与晁错《守边劝农疏》‘以战止战’之说一脉相承,反映汉初对匈奴‘和亲无益’的务实判断。然其偏重‘力征’而轻‘德化’,恰为贤良所诟病。

贤良之辩:修德怀远,以柔克刚
贤良主张‘偃兵厚币,和亲修德’,实本于儒家‘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王道思想。其说可追溯至《孟子》‘仁者无敌’之论,认为‘厚币’非示弱,乃‘以利结盟’之智;‘修德’非空谈,乃‘民心所向’之基。汉初娄敬首倡和亲,文帝以德绥匈奴,皆为此道之实践。贤良更暗讽武帝穷兵黩武致‘海内虚耗’,与《史记·平准书》‘财赂衰耗而不赡’相呼应,凸显儒者‘民本’立场。

辩证观之:刚柔并济的治边智慧
二者之争,实为‘霸道’与‘王道’的张力呈现。大夫着眼于即时安全,以‘力’制外患;贤良立足长远安定,以‘德’固根本。然观汉宣帝‘霸王道杂之’之策,可知理想状态当如《周易》‘刚柔相济’:对外示以兵威,使敌不敢轻犯;对内施以仁政,使民有所依附。如汉元帝弃王昭君和亲而边患不止,反证单凭武力或怀柔皆难竟全功。故《盐铁论》此篇之价值,非在胜负之判,而在呈现治国需兼听刚柔之道的深意。

要之,盐铁之辩不仅是政策之争,更是治国哲学的碰撞。读此篇当知:御边无万全之策,唯审时度势,衡利弊而取中道,方合‘执两用中’之圣贤遗意。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