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25|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38備胡詩解1大夫:厲武以討不義不應釋備賢良:求義責禮設備得道備可寡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4 18: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38備胡詩解1大夫:厲武以討不義不應釋備賢良:求義責禮設備得道備可寡
題文詩:
大夫:鄙語曰賢,者容不辱.以世俗言,
鄉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
為寇,侵擾邊境,是仁義犯,而藜藿采.
昔狄人侵,太王封地,地之,孔子,
故不仁者,仁之賊也.如此是以,縣官厲武,
以討不義,機械,以備不仁.賢良:
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棄.
無壇宇居,男女之別,以廣野為,閭里以穹,
廬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飲血,會市,
豎居,如中國,之麋鹿耳.好事之臣,
求其義責,之禮使,中國干戈,至今未息,
萬里設備.兔罝,之所刺故,非公侯,
腹心干城.大夫:天子者乃,天下父母.
四方之眾,其義莫不,願為臣妾;然猶修城,
郭設關梁,厲武士備,衛於宮室,以遠折難,
備萬方者.匈奴未臣,今欲釋備,如之何焉?
賢良:吳王所以,于越,以其越近,
陵遠秦所,以亡,外備胡越,內亡其政.
用軍於外,政敗於內,備為所患,增主所憂.
故人主得.道則遐邇.偕行歸之,文王是也;
不得其道,臣妾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則,
武勝德盛,則備.文功武備,適情而備.
【題解】本篇是關於防備和抗擊匈奴問題的辯論。大夫認為『三垂已平,唯北邊未定』,『今不征伐,則暴害不息;不備,則是以黎民委敵也』。匈奴侵邊,正是『厲武以討不義,設機械以備不仁』之時。賢良則仍堅持『立仁修義以綏其民』的立場,認為防備和抗擊匈奴,是『用軍於外,政敗於內』,是勞民傷財,『失民心,隕社稷』的危險事情。
【原文】
  大夫曰:鄙語曰:『賢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鄉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為寇,侵擾邊境,是仁義犯而藜藿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賊也。是以縣官厲武以討不義,設機械以備不仁。

  【注釋】鄙語:俗語。
  桀:這裡指凶暴的人,歹徒。
  辟:除去,逐殺。
  公:公然,顯然的意思。
  『采』上原有『不』字,今據張敦仁說校刪。
  太王:周文王之祖,即古父亶父。【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居亶,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匡:春秋時衛地,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相傳孔丘曾路過此地,為匡人所圍。事見【論語子罕篇】及【史記孔子世家】。畏,拘禁的意思。
  歷武:加強軍事訓練的意思。
  兵械:各種武器。
【譯文】大夫說:俗話說:『賢人不容侮辱。』以世俗習慣說,在鄉村裡有了凶暴的歹徒,都要受到制裁。如今聖明的皇上在位,匈奴竟然公然為寇,侵擾邊疆,野菜也被他們采了(指國家受到侵擾),這是對仁義的侵犯。從前,北方的戎狄攻打過周太王的封地,匡地的人拘禁過孔子,所以不仁的人,是仁義的敵人。因此,朝廷加強軍事訓練以討伐不義之人,設置兵械以防備不仁之人。
【原文】
  賢良曰: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賤而棄之。無壇宇之居,男女之別,以廣野為閭里,以穹廬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飲血,會市行,牧豎居,如中國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義,責之禮,使中國干戈至今未息,萬里設備。此【兔罝】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注釋】不食之地:不能耕作的地方。  壇:築土為台,以供祭祀用。宇:屋沿。壇宇,指房屋。
  穹廬:氈帳,猶今之蒙古包。
  牧:放牧。豎居:亂居。
  【兔罝】,【詩經周南】中的一篇。據【毛詩序】說,【兔罝】本為美關雎化行、賢人眾多而作,這裡以為是諷詩,當是今文家學說。
  腹心:指貼心的人。干城:這裡是捍衛者的意思。
【譯文】賢良說:匈奴地處沙漠之中,生活在不長莊稼的地方,是老天爺鄙視他們,把他們拋棄了。他們沒有房屋居住,沒有男女之間的區別,以空曠的原野為村莊,用簡陋的氈帳做住房。他們穿獸皮,蓋獸毛,吃的是獸肉,喝的是獸血,遇到集市交易就行串,放牧時就胡亂居住,和內陸的麋鹿一樣。但朝廷里那些愛惹事的大臣卻要求他們盡臣道,守禮節,結果使國家的戰事至今未停息,萬裡邊疆到處設防。這正是【詩經兔罝】上所諷刺的事情,所以我們儒生不是你們這些公卿的心腹和衛士。
【原文】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眾,其義莫不願為臣妾;然猶修城郭,設關梁,厲武士,備衛於宮室,所以遠折難而備萬方者也。今匈奴未臣,欲釋備,如之何?  【注釋】關梁:關卡和橋梁。設關梁,就是在水陸要隘地方或國界,設立防衛措施。遠折難:擊敗遠方敵人的進犯。
  釋備:解除戰備。
 【譯文】大夫說:天子,是天下的父母。四方的百姓,從道義上說,沒有不願當天子的臣子和僕人的;然而仍要修築城牆,設立關卡,訓練軍隊,護衛宮廷,目的是為了擊敗遠方的敵人,防備四方敵人的侵擾。現在匈奴還沒有降服稱臣,雖然暫時無事,但你們就要解除戰備,那怎麼能行呢?
【原文】
  賢良曰:吳王所以見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遠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備胡、越而內亡其政也。夫用軍於外,政敗於內,備為所患,增主所憂。故人主得其道,則遐邇偕行而歸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則臣妾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則武勝,德盛則備寡。
  【注釋】
遐邇(xia er):遠近。偕行:原作潛行,義不可通,蓋涉『偕』『潛』二字形近而誤也。【周易益卦】:『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詩經秦風無衣】:『修我甲兵,與子偕行。』此作『偕行』之證,今改。
【譯文】
賢良說:吳王所以被越人浮虜,是因為他忽略了眼前的敵人而去攻打遠方的國家。秦朝所以滅亡,是因為它只顧防備外面的胡人、越人,國內喪失了德政。對外使用武力,內部政治腐敗,戰備造成後患,反而增加了皇上的憂慮。如果皇上崇尚仁義,那麼遠近的人都會一起跑來歸順,周文王時就是這樣;如果不施仁義,那麼連大臣、僕人都要為寇作亂,秦始皇就是這樣的人。仁義衰敗了,戰爭就會多起來;德政興起來,戰備就可以減少。
蔣枇 發表於 2025-7-8 12:21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備胡】義理抉微
——兼論大夫與賢良邊防策略之辯

【鹽鐵論】卷三十八【備胡】章,載大夫與賢良文學就匈奴邊患之策交鋒,實為王道與霸道思想在國防領域的延伸。今據文本析其要義如下:

一、大夫之"厲武討不義"說
大夫引鄙諺"賢者容不辱"立論,強調"明天子在上"而匈奴公然為寇,當以武力震懾不臣。其說有三重理路:
1. 歷史經驗:援引周太王避狄遷岐舊事,暗示夷狄之患自古有之,非懷柔可解。
2. 現實威懾:主張邊境陳兵乃"厲武以討不義",使"藜藿不採",化用【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思想。
3. 政治象徵:天子之尊不容侵犯,若釋武備則損中央權威,此乃法家"勢"論的延伸。

二、賢良之"求義得道"說
賢良一派反駁曰:
1. 道德優先:"求義責禮"方為根本,引孔子"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論語·季氏】),強調仁政感化。
2. 備守辯證法:提出"設備得道則備可寡",暗合【孟子】"仁者無敵"之說,認為德政既修,邊防壓力自然減輕。
3. 經濟批判:隱含對武帝時期窮兵黷武導致"海內虛耗"(【漢書·食貨志】)的反思,主張節用愛民。

三、思想史坐標中的論爭
此辯實為兩種治國範式之衝突:
大夫承襲管仲、商鞅"強兵以衛道"思想,近於荀子"仁義之兵"說(【議兵篇】)。
賢良秉持孔孟德治主義,類似賈誼"攻守異勢"論(【過秦論】),然其說在戰國後大一統時代難免理想化。

四、當代啟示
1. 文武之道:張弛之度,當如【司馬法】"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的平衡智慧。
2. 備胡本質:超越具體策略之爭,實為對"王霸之辨"的深層叩問,宋儒葉適評鹽鐵會議"王道始湮"(【習學記言】),可為此章註腳。

要之,西漢昭帝時期這場辯論,既反映匈奴問題之迫切,亦彰顯儒家理想主義與法家現實主義的內在張力。讀【備胡】篇,當於"設備得道"四字深味之:真正的武備,終須以文化認同為根基。此即班固所謂"制御夷狄之道,當使義足以服其心"(【漢書·匈奴傳贊】)的深意所在。

(全文798字)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6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備胡】卷三十八義解
大夫與賢良文學之辯,實乃王霸義利之辨在邊備問題之延伸。大夫持「厲武討不義」之說,賢良主「求義責禮」之論,二者看似相左,實則共秉【春秋】大義,唯取徑各異耳。今試析其要旨如次:

一、大夫之「武備不可釋」論
其引鄙諺「賢者容不辱」,實本【荀子·正論】「君子必容止」之義,然更進一層曰:縱鄉曲有桀尚需懲戒,況匈奴公然寇邊?此論深合【司馬法】「以戰止戰」之旨。所謂「仁義犯而藜藿采」,典出【說苑·立節】「義兵至則藜藿不採」,大夫反用其意,謂匈奴侵擾正因仁義不彰,故需以武備彰之。其舉太王事尤具深意,【孟子·梁惠王下】載太王「去邠逾梁山」,非示弱乃權變,大夫暗用此典,實申【孫子兵法】「先為不可勝」之理。

二、賢良之「設備在得道」說
賢良以「求義責禮」為綱,此本【禮記·禮運】「講信修睦」之遺訓。其言「備可寡」者,非謂廢弛武備,乃如【周易·繫辭】「重門擊柝,以待暴客」,強調備之實質重於形式。所謂「得道」者,即【孟子·公孫丑下】「得道多助」之謂,暗諷當時邊備徒耗民力而未得民心。其說與【管子·參患】「兵不足恃」論遙相呼應,蓋謂徒恃刀兵而無德政,終非長久之計。

三、王霸之辨的深層統合
細察二者之爭,實為【春秋】「尊王攘夷」之一體兩面。大夫側重「攘夷」之術,賢良強調「尊王」之本。然【公羊傳】莊公四年有云「復讎者,天下之大義」,何休注曰「內修德而外除害」,恰可調和二說:武備乃「除害」之器,禮義為「修德」之基。昔齊桓公「九合諸侯」仗義而行(【穀梁傳】僖公九年),正合此道。

要之,漢廷備胡之策,當如【鹽鐵論】桓寬按語所言「執務於本」:外修甲兵以懾不臣,內施仁政以固根本。此即【尚書·武成】「偃武修文」真諦,亦【周易】「剛柔相濟」之道在經世中的體現。後世魏徵【諫太宗十思疏】「文武並用」之論,殆源於此乎?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