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19|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38备胡诗解1大夫:厉武以讨不义不应释备贤良:求义责礼设备得道备可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24 18:53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38备胡诗解1大夫:厉武以讨不义不应释备贤良:求义责礼设备得道备可寡
题文诗:
大夫:鄙语曰贤,者容不辱.以世俗言,
乡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
为寇,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采.
昔狄人侵,太王封地,地之,孔子,
故不仁者,仁之贼也.如此是以,县官厉武,
以讨不义,机械,以备不仁.贤良:
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弃.
无坛宇居,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以穹,
庐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饮血,会市,
竖居,如中国,之麋鹿耳.好事之臣,
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
万里设备.兔罝,之所刺故,非公侯,
腹心干城.大夫:天子者乃,天下父母.
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然犹修城,
郭设关梁,厉武士备,卫于宫室,以远折难,
备万方者.匈奴未臣,今欲释备,如之何焉?
贤良:吴王所以,于越,以其越近,
陵远秦所,以亡,外备胡越,内亡其政.
用军于外,政败于内,备为所患,增主所忧.
故人主得.道则遐迩.偕行归之,文王是也;
不得其道,臣妾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则,
武胜德盛,则备.文功武备,适情而备.
【题解】本篇是关于防备和抗击匈奴问题的辩论。大夫认为『三垂已平,唯北边未定』,『今不征伐,则暴害不息;不备,则是以黎民委敌也』。匈奴侵边,正是『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之时。贤良则仍坚持『立仁修义以绥其民』的立场,认为防备和抗击匈奴,是『用军于外,政败于内』,是劳民伤财,『失民心,陨社稷』的危险事情。
【原文】
  大夫曰:鄙语曰:『贤者容不辱。』以世俗言之,乡曲有桀,人尚辟之。今明天子在上,匈奴公为寇,侵扰边境,是仁义犯而藜藿采。昔狄人侵太王,匡人畏孔子,故不仁者,仁之贼也。是以县官厉武以讨不义,设机械以备不仁。

  【注释】鄙语:俗语。
  桀:这里指凶暴的人,歹徒。
  辟:除去,逐杀。
  公:公然,显然的意思。
  『采』上原有『不』字,今据张敦仁说校删。
  太王:周文王之祖,即古父亶父。【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居亶,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
  匡: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相传孔丘曾路过此地,为匡人所围。事见【论语子罕篇】及【史记孔子世家】。畏,拘禁的意思。
  历武:加强军事训练的意思。
  兵械:各种武器。
【译文】大夫说:俗话说:『贤人不容侮辱。』以世俗习惯说,在乡村里有了凶暴的歹徒,都要受到制裁。如今圣明的皇上在位,匈奴竟然公然为寇,侵扰边疆,野菜也被他们采了(指国家受到侵扰),这是对仁义的侵犯。从前,北方的戎狄攻打过周太王的封地,匡地的人拘禁过孔子,所以不仁的人,是仁义的敌人。因此,朝廷加强军事训练以讨伐不义之人,设置兵械以防备不仁之人。
【原文】
  贤良曰:匈奴处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天所贱而弃之。无坛宇之居,男女之别,以广野为闾里,以穹庐为家室。衣皮蒙毛,食肉饮血,会市行,牧竖居,如中国之麋鹿耳。好事之臣,求其义,责之礼,使中国干戈至今未息,万里设备。此【兔罝】之所刺,故小人非公侯腹心干城也。
【注释】不食之地:不能耕作的地方。  坛:筑土为台,以供祭祀用。宇:屋沿。坛宇,指房屋。
  穹庐:毡帐,犹今之蒙古包。
  牧:放牧。竖居:乱居。
  【兔罝】,【诗经周南】中的一篇。据【毛诗序】说,【兔罝】本为美关雎化行、贤人众多而作,这里以为是讽诗,当是今文家学说。
  腹心:指贴心的人。干城:这里是捍卫者的意思。
【译文】贤良说:匈奴地处沙漠之中,生活在不长庄稼的地方,是老天爷鄙视他们,把他们抛弃了。他们没有房屋居住,没有男女之间的区别,以空旷的原野为村庄,用简陋的毡帐做住房。他们穿兽皮,盖兽毛,吃的是兽肉,喝的是兽血,遇到集市交易就行串,放牧时就胡乱居住,和内陆的麋鹿一样。但朝廷里那些爱惹事的大臣却要求他们尽臣道,守礼节,结果使国家的战事至今未停息,万里边疆到处设防。这正是【诗经兔罝】上所讽刺的事情,所以我们儒生不是你们这些公卿的心腹和卫士。
【原文】
  大夫曰:天子者,天下之父母也。四方之众,其义莫不愿为臣妾;然犹修城郭,设关梁,厉武士,备卫于宫室,所以远折难而备万方者也。今匈奴未臣,欲释备,如之何?  【注释】关梁:关卡和桥梁。设关梁,就是在水陆要隘地方或国界,设立防卫措施。远折难:击败远方敌人的进犯。
  释备:解除战备。
 【译文】大夫说:天子,是天下的父母。四方的百姓,从道义上说,没有不愿当天子的臣子和仆人的;然而仍要修筑城墙,设立关卡,训练军队,护卫宫廷,目的是为了击败远方的敌人,防备四方敌人的侵扰。现在匈奴还没有降服称臣,虽然暂时无事,但你们就要解除战备,那怎么能行呢?
【原文】
  贤良曰:吴王所以见禽于越者,以其越近而陵远也。秦所以亡者,以外备胡、越而内亡其政也。夫用军于外,政败于内,备为所患,增主所忧。故人主得其道,则遐迩偕行而归之,文王是也;不得其道,则臣妾为寇,秦王是也。夫文衰则武胜,德盛则备寡。
  【注释】
遐迩(xia er):远近。偕行:原作潜行,义不可通,盖涉『偕』『潜』二字形近而误也。【周易益卦】:『凡益之道,与时偕行。』【诗经秦风无衣】:『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此作『偕行』之证,今改。
【译文】
贤良说:吴王所以被越人浮虏,是因为他忽略了眼前的敌人而去攻打远方的国家。秦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它只顾防备外面的胡人、越人,国内丧失了德政。对外使用武力,内部政治腐败,战备造成后患,反而增加了皇上的忧虑。如果皇上崇尚仁义,那么远近的人都会一起跑来归顺,周文王时就是这样;如果不施仁义,那么连大臣、仆人都要为寇作乱,秦始皇就是这样的人。仁义衰败了,战争就会多起来;德政兴起来,战备就可以减少。
蒋枇 發表於 2025-7-8 12:21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备胡》义理抉微
——兼论大夫与贤良边防策略之辩

《盐铁论》卷三十八《备胡》章,载大夫与贤良文学就匈奴边患之策交锋,实为王道与霸道思想在国防领域的延伸。今据文本析其要义如下:

一、大夫之"厉武讨不义"说
大夫引鄙谚"贤者容不辱"立论,强调"明天子在上"而匈奴公然为寇,当以武力震慑不臣。其说有三重理路:
1. 历史经验:援引周太王避狄迁岐旧事,暗示夷狄之患自古有之,非怀柔可解。
2. 现实威慑:主张边境陈兵乃"厉武以讨不义",使"藜藿不采",化用《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
3. 政治象征:天子之尊不容侵犯,若释武备则损中央权威,此乃法家"势"论的延伸。

二、贤良之"求义得道"说
贤良一派反驳曰:
1. 道德优先:"求义责礼"方为根本,引孔子"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强调仁政感化。
2. 备守辩证法:提出"设备得道则备可寡",暗合《孟子》"仁者无敌"之说,认为德政既修,边防压力自然减轻。
3. 经济批判:隐含对武帝时期穷兵黩武导致"海内虚耗"(《汉书·食货志》)的反思,主张节用爱民。

三、思想史坐标中的论争
此辩实为两种治国范式之冲突:
大夫承袭管仲、商鞅"强兵以卫道"思想,近于荀子"仁义之兵"说(《议兵篇》)。
贤良秉持孔孟德治主义,类似贾谊"攻守异势"论(《过秦论》),然其说在战国后大一统时代难免理想化。

四、当代启示
1. 文武之道:张弛之度,当如《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的平衡智慧。
2. 备胡本质:超越具体策略之争,实为对"王霸之辨"的深层叩问,宋儒叶适评盐铁会议"王道始湮"(《习学记言》),可为此章注脚。

要之,西汉昭帝时期这场辩论,既反映匈奴问题之迫切,亦彰显儒家理想主义与法家现实主义的内在张力。读《备胡》篇,当于"设备得道"四字深味之:真正的武备,终须以文化认同为根基。此即班固所谓"制御夷狄之道,当使义足以服其心"(《汉书·匈奴传赞》)的深意所在。

(全文798字)
林陶奔 發表於 2025-7-26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备胡》卷三十八义解
大夫与贤良文学之辩,实乃王霸义利之辨在边备问题之延伸。大夫持「厉武讨不义」之说,贤良主「求义责礼」之论,二者看似相左,实则共秉《春秋》大义,唯取径各异耳。今试析其要旨如次:

一、大夫之「武备不可释」论
其引鄙谚「贤者容不辱」,实本《荀子·正论》「君子必容止」之义,然更进一层曰:纵乡曲有桀尚需惩戒,况匈奴公然寇边?此论深合《司马法》「以战止战」之旨。所谓「仁义犯而藜藿采」,典出《说苑·立节》「义兵至则藜藿不采」,大夫反用其意,谓匈奴侵扰正因仁义不彰,故需以武备彰之。其举太王事尤具深意,《孟子·梁惠王下》载太王「去邠逾梁山」,非示弱乃权变,大夫暗用此典,实申《孙子兵法》「先为不可胜」之理。

二、贤良之「设备在得道」说
贤良以「求义责礼」为纲,此本《礼记·礼运》「讲信修睦」之遗训。其言「备可寡」者,非谓废弛武备,乃如《周易·系辞》「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强调备之实质重于形式。所谓「得道」者,即《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之谓,暗讽当时边备徒耗民力而未得民心。其说与《管子·参患》「兵不足恃」论遥相呼应,盖谓徒恃刀兵而无德政,终非长久之计。

三、王霸之辨的深层统合
细察二者之争,实为《春秋》「尊王攘夷」之一体两面。大夫侧重「攘夷」之术,贤良强调「尊王」之本。然《公羊传》庄公四年有云「复雠者,天下之大义」,何休注曰「内修德而外除害」,恰可调和二说:武备乃「除害」之器,礼义为「修德」之基。昔齐桓公「九合诸侯」仗义而行(《穀梁传》僖公九年),正合此道。

要之,汉廷备胡之策,当如《盐铁论》桓宽按语所言「执务于本」:外修甲兵以慑不臣,内施仁政以固根本。此即《尚书·武成》「偃武修文」真谛,亦《周易》「刚柔相济」之道在经世中的体现。后世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文武并用」之论,殆源于此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