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3|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29散不足詩解4古者食稗旅飲力作臘休無故不屠無出門祭今者酒食殽旅賓婚酒食無故烹殺祈岳望川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0 17: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29散不足詩解4古者食稗旅飲力作臘休無故不屠無出門祭今者酒食殽旅賓婚酒食無故烹殺祈岳望川
題文詩:
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饗.及其後也,

鄉人飲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醬一肉,

旅飲而已.及其之後,賓婚相召,豆羹白飯,

綦膾熟肉.而今民間,酒食殽旅,重疊燔炙,

滿案臑鱉,膾鯉麑卵,鶉鷃橙枸,鮐鱧醢酰,

眾物雜味.古者庶人,春夏耕耘,秋冬收藏,

昏晨力作,夜以繼日.詩經有云:晝爾於茅,

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始播百穀.非膢臘不,

休息非祭,祀無酒肉.當今之時,賓婚酒食,

接連相因,析酲什半,棄事相隨,慮無乏日.

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膢臘祭祀,

無酒肉故,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亦,

不殺犬豕.當今之時,閭巷縣佰,阡伯屠沽,

無故烹殺,相聚野外,負粟而往,挈肉而歸.

夫一豕肉,得中年收,十五斗粟,以當丁男,

半月之食.古者庶人,魚菽之祭,春秋之季,

修其袒祠.士有一廟,大夫三廟,以時有事,

於五祀蓋,無出門祭.而今富者,以祈名岳,

望拜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中等人者,

南居當路,水上雲台,屠羊殺狗,鼓瑟吹笙.

貧窮人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

  【原文】

 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饗。其後,鄉人飲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醬一肉,旅飲而已。及其後,賓婚相召,則豆羹白飯,綦膾熟肉。今民間酒食,殽旅重疊,燔炙滿案,臑鱉膾鯉,麑卵鶉鷃橙枸,鮐鱧醢酰,眾物雜味。

  【注釋】捭,原作燁,今據王先謙說校改。『捭』(bai)同『焷』,煮的意思。豚(tun):小豬。相饗(xiang):用酒食招待客人。
  重豆:幾個盛肉的器具。【禮記·鄉飲酒義】:『鄉飲酒之禮: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聽政役,所以明尊長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養志也。』旅飲:很多人一塊有順序地飲酒。
  綦膾(qi kuai):細切的肉塊。
  殽(yao):同『肴』,熟的魚、肉。旅:陳列。
  臑(nao):同『胹』,煮熟煮爛的意思。鯉,原作腥,今據孫詒讓說校改。鶉鷃(chun yan)即鵪鶉,一種鳥,頭小尾短,羽毛赤褐色,雜有暗黃色條紋,性好鬥,肉可吃,味很美。橙構,原作撜拘,今據張敦仁說校改。橙、香橙。拘,即【史記·西南夷列傳】『蜀枸醬』之『枸醬』,即蒟(ju)醬,是一種蔓生木本植物,果實像桑葚,可以調食,故叫做醬。鮐鱧(tai li):兩種魚名。酰(xi):醋。

【譯文】古時候,人吃的是燒烤的黃米、稗子等雜糧,招待客人時才殺豬。後來,鄉裏的人在一起飲酒,老年人面前擺幾碗肉(受到尊重),年青人則站着吃,只有一盤醬一碗肉,很多人聚在一起在順序地飲酒罷了。再往後,舉行婚禮招待客人,則用肉湯米飯,再加一些切細的肉塊和熟肉。現在民間招待客人,魚肉重迭,烤肉滿桌,還有魚鱉、鹿胎、鵪鶉、香橙、蒟醬,以及鮐、鱧、肉醬和醋,物豐味美。

【原文】

  古者,庶人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繼日。【詩】云:『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穀。』非膢臘不休息,非祭祀無酒肉。今賓昏酒食,接連相因,析酲什半,棄事相隨,慮無乏日。

【注釋】詩出【詩經·豳風·七月】。索綯(tao):編織繩索。亟:急速,趕緊。乘屋:蓋屋。膢臘:見【孝養篇】注釋。這裏是指節日。

(古代的兩種祭名。其祭多在歲終,故常並稱。古時貧民,必待『膢臘』方得飲酒食肉。 )
  昏:同婚。
  析酲(ch6ng),原作:『折醒』,今據盧文弨、孫詒讓說校改。析,解。酲,酒醉。見【漢書·禮樂志】應劭注。
【譯文】古時候,春夏耕種除草,秋冬收割儲藏,從清晨到夜晚,晝夜不停地勞動。【詩經】上說:『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編織草繩,趕緊修理房屋,以便明春播種。』不到節日不休息,不是祭祀不吃酒肉。現在來客和結婚都要辦酒席,互相邀請,沒有間斷,常常是十個人醉倒五個,有的人放棄了工作而跟着別人去吃喝,不考慮自己缺吃少穿的日子。



  【原文】

古者,庶人糲食藜藿,非鄉飲酒、■臘祭祀無酒肉。故諸侯無故不殺牛羊,大夫士無故不殺犬豕。今閭巷縣佰,阡伯屠沽,無故烹殺,相聚野外,負粟而往,挈肉而歸。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


  【注釋】【禮記·王制】:『諸候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縣陌,『縣佰』當作『■(懸)伯,『■』即『梟』之本字。這裏以『縣伯』與『屠沽』對文,『縣伯』亦屠人之類。
  阡伯:即阡陌,田間小路。這裏指農村。屠沽:殺豬賣肉的人,即屠戶。挈(qie):手提着。
  十五斗粟,當丁男半月之食:『斗』指漢時小斗(合近代二斤或三斤,十五鬥合今四十五斤)。『十五斗粟』是一個人一月的口糧(【漢書·食貨志】說每人一月食粟一石半),本文中的『十五斗粟』當指一個人半月的伙食費用。
 【譯文】古時候,老百姓平常吃粗糧和野菜,不是鄉大夫舉行宴會、節日和祭祀沒有酒肉。所以諸侯不無故殺牛羊,大夫和士不無故殺豬狗。現在,街道上有屠人,農村裏有屠戶,隨意宰殺牲口,在野外聚在一起吃喝,要買肉就背着糧食去,提着肉就回來了。要知道,買一頭豬的價錢就等於一般年景一畝地的收入,十五斗糧食就相當於一個男子半月的伙食費用。

【原文】

  古者,庶人魚菽之祭,春秋修其袒祠。士一廟,大夫三,以時有事於五祀,蓋無出門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擊鼓,戲倡儛像,中者南居當路,水上雲台,屠羊殺狗,鼓瑟吹笙。貧者雞豕五芳,衛保散臘,傾蓋社場。



  【注釋】【公羊傳·哀公六年】:常之母,有魚菽之祭。』何晏註:『言魚豆者,示薄陋無所有。』【禮記·禮器】:『天子七廟,諸侯五,大夫三,士一。』【王制】:『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大祖之廟而三。士一廟。』
  【禮記·王制】:『大夫祭五祀。』五祀指司命、中霤(li))、國門、國行、公厲。『儛』同『舞』,舞蹈。像:木偶。
  南居,楊樹達疑為『南君』。當路:在路上。(楊樹達說為神名)
  衛保:祈求保佑。散臘:疑指臘祭後,割肉散發。
  傾蓋:『蓋』,車蓋。原為路上相遇,並車說話。這裏形容祭祀時車和人很多。社場:祭祀的地方。

【譯文】

古時候,老百姓用魚和豆類來祭祀。春秋季節修理祖廟,士有一座祖廟,大夫有三座祖廟,按時從事五種祭祀活動,沒有家門以外的祭祀。現在,富人祭祀就朝拜名山大川,擊鼓殺牛,演戲和耍木偶。中等人祭祀在大路上朝南搭棚子,在水上搭起高台,屠羊殺狗,吹奏樂器,貧窮的人用雞豬五味,祈求保佑,散發祭肉,祭祀時車蓋如雲,擠滿社場。
白定 發表於 2025-5-20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散不足】篇飲食禮俗嬗變考論

【鹽鐵論·散不足】所載飲食禮俗之變,實為三代以降社會風氣遞嬗之縮影。桓寬以古今對比為經緯,揭示"古儉今奢"之象,其文雖簡,然深具禮制考辨與社會批判之雙重意蘊。

一、飲食禮制之歷史演進
古者"燔黍食稗,捭豚相饗",鄭玄注【禮記】謂"燔黍"乃鑿地為臼,以火炙黍,此原始烹飪之遺風。鄉飲酒禮"老者重豆,少者立食",正合【儀禮·鄉飲酒義】"六十者三豆"之制,體現"尚齒尊老"之禮意。至賓婚之宴,僅"豆羹白飯,綦膾熟肉",孔穎達疏【禮記】云"綦膾"者,細切為禮,不過度也。

而今世"臑鱉膾鯉,麑卵鶉鷃",乃【周禮·天官】所載"八珍"之變體,本屬天子之膳。鮐鱧醢酰雜陳,更違【論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之本義,徒增口腹之慾。此飲食層級之僭越,實為禮崩樂壞之徵。

二、勞作祭祀之倫理異化
古者"非膢臘不休息,非祭祀無酒肉",鄭注【月令】謂膢臘乃"田獵祭禽"之禮。【詩經·七月】"晝爾於茅,宵爾索綯"之勞,與【國語】"庶人食菜,祀以魚菽"相表裏,體現"敬天惜物"之德。

今則"無故烹殺""椎牛擊鼓",完全悖離【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之制。尤可駭者,"祈岳望川"竟成富者誇耀之資,此正【左傳】所譏"淫祀無福"者也。至若"衛保散臘"淪為市井遊戲,則【禮記·郊特牲】"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的莊嚴祭義盡失矣。

三、社會分化之物質表徵
"一豕肉當丁男半月之食"的計量,暗合【漢書·食貨志】"石三十錢"的物價標準。富者"戲倡儛像"對應【鹽鐵論·通有】"富者連車列騎"之奢,貧者"雞豕五芳"亦遠超【孟子】"五畝之宅"的民生基準。此物質差異背後,實為井田制崩壞後"禮不下庶人"之防的全面潰決。

要之,本篇通過飲食、祭祀、勞作的古今對比,深刻揭示了武帝時期社會結構的質變。桑弘羊等雖主鹽鐵官營以充國用,然放任此等僭越之風,終使"貴賤有等"的禮治理想淪為虛文。桓寬之述,非徒記俗事耳,實寓【春秋】褒貶之義於其中,學者當以"觀風俗,知得失"的視角細繹之。

(全文798字)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22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散不足】篇所載飲食禮俗之變考釋

【鹽鐵論】卷二十九【散不足】篇所載飲食禮俗之變,實為考察周漢之際社會變遷之重要史料。今就文本所涉飲食制度演變,略作考釋如下:

一、飲食制度之古制淵源
古者"燔黍食稗,捭豚相饗"之制,實與【禮記·禮運】"燔黍捭豚"記載相合。鄭玄註:"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耳。"此乃反映先民質樸之飲食方式。鄉飲酒禮中"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之制,正與【儀禮·鄉飲酒義】"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的尊老傳統相印證,體現周代"尚齒"之禮。

二、禮制演變之三階段
1. 原始階段:以"捭豚相饗"為代表,飲食僅具基本生存功能
2. 禮制階段:鄉飲酒禮確立"一醬一肉"的標準,【周禮·天官·膳夫】載"凡王之饋,食用六穀,膳用六牲",可見制度化的飲食等差
3. 僭越階段:漢代"臑鱉膾鯉"的奢華之風,已突破【禮記·王制】"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的禮制約束

三、社會風氣之丕變
"椎牛擊鼓,戲倡舞像"的記載,尤見【漢書·郊祀志】所載民間淫祀之盛。此與【禮記·曲禮】"無田祿者不設祭器"的古制形成鮮明對比。王利器【鹽鐵論校注】指出:"此篇所陳,皆以古今對比,譏時俗之奢侈。"

四、經濟因素之影響
"一豕肉當丁男半月之食"的經濟計算,揭示肉食消費已非單純禮制問題。彭衛【漢代飲食生活研究】統計顯示,漢代中期豬肉價格約為粟價的15-20倍,正與此處"十五斗粟"的記載相符,反映物質豐富導致的禮制鬆弛。

要之,本篇通過飲食禮俗的古今對比,深刻揭示了從"禮以別異"到"俗以僭越"的社會變遷。桓寬此論,非僅批評奢靡之風,實乃對"禮崩樂壞"社會現實的深沉憂思,其以"散不足"名篇,正取【周易】"君子以儉德辟難"之義。今人觀之,猶具鏡鑒之效。

(全文計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