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99|回復: 2

[其他] 【盐铁论】卷29散不足诗解4古者食稗旅饮力作腊休无故不屠无出门祭今者酒食殽旅宾婚酒食无故烹杀祈岳望川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20 17:27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29散不足诗解4古者食稗旅饮力作腊休无故不屠无出门祭今者酒食殽旅宾婚酒食无故烹杀祈岳望川
题文诗:
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及其后也,

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

旅饮而已.及其之后,宾婚相召,豆羹白饭,

綦脍熟肉.而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

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

众物杂味.古者庶人,春夏耕耘,秋冬收藏,

昏晨力作,夜以继日.诗经有云:昼尔于茅,

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始播百谷.非膢腊不,

休息非祭,祀无酒肉.当今之时,宾婚酒食,

接连相因,析酲什半,弃事相随,虑无乏日.

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膢腊祭祀,

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亦,

不杀犬豕.当今之时,闾巷县佰,阡伯屠沽,

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

夫一豕肉,得中年收,十五斗粟,以当丁男,

半月之食.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之季,

修其袒祠.士有一庙,大夫三庙,以时有事,

于五祀盖,无出门祭.而今富者,以祈名岳,

望拜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中等人者,

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

贫穷人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

  【原文】

 古者,燔黍食稗,而捭豚以相飨。其后,乡人饮酒,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一酱一肉,旅饮而已。及其后,宾婚相召,则豆羹白饭,綦脍熟肉。今民间酒食,殽旅重叠,燔炙满案,臑鳖脍鲤,麑卵鹑鷃橙枸,鲐鳢醢醯,众物杂味。

  【注释】捭,原作烨,今据王先谦说校改。『捭』(bai)同『焷』,煮的意思。豚(tun):小猪。相飨(xiang):用酒食招待客人。
  重豆:几个盛肉的器具。【礼记·乡饮酒义】:『乡饮酒之礼:六十者坐,五十者立侍以听政役,所以明尊长也;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所以明养志也。』旅饮:很多人一块有顺序地饮酒。
  綦脍(qi kuai):细切的肉块。
  殽(yao):同『肴』,熟的鱼、肉。旅:陈列。
  臑(nao):同『胹』,煮熟煮烂的意思。鲤,原作腥,今据孙诒让说校改。鹑鷃(chun yan)即鹌鹑,一种鸟,头小尾短,羽毛赤褐色,杂有暗黄色条纹,性好斗,肉可吃,味很美。橙构,原作撜拘,今据张敦仁说校改。橙、香橙。拘,即【史记·西南夷列传】『蜀枸酱』之『枸酱』,即蒟(ju)酱,是一种蔓生木本植物,果实像桑葚,可以调食,故叫做酱。鲐鳢(tai li):两种鱼名。醯(xi):醋。

【译文】古时候,人吃的是烧烤的黄米、稗子等杂粮,招待客人时才杀猪。后来,乡里的人在一起饮酒,老年人面前摆几碗肉(受到尊重),年青人则站着吃,只有一盘酱一碗肉,很多人聚在一起在顺序地饮酒罢了。再往后,举行婚礼招待客人,则用肉汤米饭,再加一些切细的肉块和熟肉。现在民间招待客人,鱼肉重迭,烤肉满桌,还有鱼鳖、鹿胎、鹌鹑、香橙、蒟酱,以及鲐、鳢、肉酱和醋,物丰味美。

【原文】

  古者,庶人春夏耕耘,秋冬收藏,昏晨力作,夜以继日。【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非膢腊不休息,非祭祀无酒肉。今宾昏酒食,接连相因,析酲什半,弃事相随,虑无乏日。

【注释】诗出【诗经·豳风·七月】。索绹(tao):编织绳索。亟:急速,赶紧。乘屋:盖屋。膢腊:见【孝养篇】注释。这里是指节日。

(古代的两种祭名。其祭多在岁终,故常并称。古时贫民,必待『膢腊』方得饮酒食肉。 )
  昏:同婚。
  析酲(ch6ng),原作:『折醒』,今据卢文弨、孙诒让说校改。析,解。酲,酒醉。见【汉书·礼乐志】应劭注。
【译文】古时候,春夏耕种除草,秋冬收割储藏,从清晨到夜晚,昼夜不停地劳动。【诗经】上说:『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编织草绳,赶紧修理房屋,以便明春播种。』不到节日不休息,不是祭祀不吃酒肉。现在来客和结婚都要办酒席,互相邀请,没有间断,常常是十个人醉倒五个,有的人放弃了工作而跟着别人去吃喝,不考虑自己缺吃少穿的日子。



  【原文】

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夫一豕之肉,得中年之收,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


  【注释】【礼记·王制】:『诸候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县陌,『县佰』当作『■(悬)伯,『■』即『枭』之本字。这里以『县伯』与『屠沽』对文,『县伯』亦屠人之类。
  阡伯:即阡陌,田间小路。这里指农村。屠沽:杀猪卖肉的人,即屠户。挈(qie):手提着。
  十五斗粟,当丁男半月之食:『斗』指汉时小斗(合近代二斤或三斤,十五斗合今四十五斤)。『十五斗粟』是一个人一月的口粮(【汉书·食货志】说每人一月食粟一石半),本文中的『十五斗粟』当指一个人半月的伙食费用。
 【译文】古时候,老百姓平常吃粗粮和野菜,不是乡大夫举行宴会、节日和祭祀没有酒肉。所以诸侯不无故杀牛羊,大夫和士不无故杀猪狗。现在,街道上有屠人,农村里有屠户,随意宰杀牲口,在野外聚在一起吃喝,要买肉就背着粮食去,提着肉就回来了。要知道,买一头猪的价钱就等于一般年景一亩地的收入,十五斗粮食就相当于一个男子半月的伙食费用。

【原文】

  古者,庶人鱼菽之祭,春秋修其袒祠。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五祀,盖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儛像,中者南居当路,水上云台,屠羊杀狗,鼓瑟吹笙。贫者鸡豕五芳,卫保散腊,倾盖社场。



  【注释】【公羊传·哀公六年】:常之母,有鱼菽之祭。』何晏注:『言鱼豆者,示薄陋无所有。』【礼记·礼器】:『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一。』【王制】:『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士一庙。』
  【礼记·王制】:『大夫祭五祀。』五祀指司命、中霤(li))、国门、国行、公厉。『儛』同『舞』,舞蹈。像:木偶。
  南居,杨树达疑为『南君』。当路:在路上。(杨树达说为神名)
  卫保:祈求保佑。散腊:疑指腊祭后,割肉散发。
  倾盖:『盖』,车盖。原为路上相遇,并车说话。这里形容祭祀时车和人很多。社场:祭祀的地方。

【译文】

古时候,老百姓用鱼和豆类来祭祀。春秋季节修理祖庙,士有一座祖庙,大夫有三座祖庙,按时从事五种祭祀活动,没有家门以外的祭祀。现在,富人祭祀就朝拜名山大川,击鼓杀牛,演戏和耍木偶。中等人祭祀在大路上朝南搭棚子,在水上搭起高台,屠羊杀狗,吹奏乐器,贫穷的人用鸡猪五味,祈求保佑,散发祭肉,祭祀时车盖如云,挤满社场。
白定 發表於 2025-5-20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散不足》篇饮食礼俗嬗变考论

《盐铁论·散不足》所载饮食礼俗之变,实为三代以降社会风气递嬗之缩影。桓宽以古今对比为经纬,揭示"古俭今奢"之象,其文虽简,然深具礼制考辨与社会批判之双重意蕴。

一、饮食礼制之历史演进
古者"燔黍食稗,捭豚相飨",郑玄注《礼记》谓"燔黍"乃凿地为臼,以火炙黍,此原始烹饪之遗风。乡饮酒礼"老者重豆,少者立食",正合《仪礼·乡饮酒义》"六十者三豆"之制,体现"尚齿尊老"之礼意。至宾婚之宴,仅"豆羹白饭,綦脍熟肉",孔颖达疏《礼记》云"綦脍"者,细切为礼,不过度也。

而今世"臑鳖脍鲤,麑卵鹑鷃",乃《周礼·天官》所载"八珍"之变体,本属天子之膳。鲐鳢醢醯杂陈,更违《论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之本义,徒增口腹之欲。此饮食层级之僭越,实为礼崩乐坏之征。

二、劳作祭祀之伦理异化
古者"非膢腊不休息,非祭祀无酒肉",郑注《月令》谓膢腊乃"田猎祭禽"之礼。《诗经·七月》"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之劳,与《国语》"庶人食菜,祀以鱼菽"相表里,体现"敬天惜物"之德。

今则"无故烹杀""椎牛击鼓",完全悖离《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之制。尤可骇者,"祈岳望川"竟成富者夸耀之资,此正《左传》所讥"淫祀无福"者也。至若"卫保散腊"沦为市井游戏,则《礼记·郊特牲》"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的庄严祭义尽失矣。

三、社会分化之物质表征
"一豕肉当丁男半月之食"的计量,暗合《汉书·食货志》"石三十钱"的物价标准。富者"戏倡儛像"对应《盐铁论·通有》"富者连车列骑"之奢,贫者"鸡豕五芳"亦远超《孟子》"五亩之宅"的民生基准。此物质差异背后,实为井田制崩坏后"礼不下庶人"之防的全面溃决。

要之,本篇通过饮食、祭祀、劳作的古今对比,深刻揭示了武帝时期社会结构的质变。桑弘羊等虽主盐铁官营以充国用,然放任此等僭越之风,终使"贵贱有等"的礼治理想沦为虚文。桓宽之述,非徒记俗事耳,实寓《春秋》褒贬之义于其中,学者当以"观风俗,知得失"的视角细绎之。

(全文798字)
琪思亂想 發表於 2025-5-22 14:2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散不足》篇所载饮食礼俗之变考释

《盐铁论》卷二十九《散不足》篇所载饮食礼俗之变,实为考察周汉之际社会变迁之重要史料。今就文本所涉饮食制度演变,略作考释如下:

一、饮食制度之古制渊源
古者"燔黍食稗,捭豚相飨"之制,实与《礼记·礼运》"燔黍捭豚"记载相合。郑玄注:"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于烧石之上而食之耳。"此乃反映先民质朴之饮食方式。乡饮酒礼中"老者重豆,少者立食"之制,正与《仪礼·乡饮酒义》"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的尊老传统相印证,体现周代"尚齿"之礼。

二、礼制演变之三阶段
1. 原始阶段:以"捭豚相飨"为代表,饮食仅具基本生存功能
2. 礼制阶段:乡饮酒礼确立"一酱一肉"的标准,《周礼·天官·膳夫》载"凡王之馈,食用六谷,膳用六牲",可见制度化的饮食等差
3. 僭越阶段:汉代"臑鳖脍鲤"的奢华之风,已突破《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的礼制约束

三、社会风气之丕变
"椎牛击鼓,戏倡舞像"的记载,尤见《汉书·郊祀志》所载民间淫祀之盛。此与《礼记·曲礼》"无田禄者不设祭器"的古制形成鲜明对比。王利器《盐铁论校注》指出:"此篇所陈,皆以古今对比,讥时俗之奢侈。"

四、经济因素之影响
"一豕肉当丁男半月之食"的经济计算,揭示肉食消费已非单纯礼制问题。彭卫《汉代饮食生活研究》统计显示,汉代中期猪肉价格约为粟价的15-20倍,正与此处"十五斗粟"的记载相符,反映物质丰富导致的礼制松弛。

要之,本篇通过饮食礼俗的古今对比,深刻揭示了从"礼以别异"到"俗以僭越"的社会变迁。桓宽此论,非仅批评奢靡之风,实乃对"礼崩乐坏"社会现实的深沉忧思,其以"散不足"名篇,正取《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之义。今人观之,犹具镜鉴之效。

(全文计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