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83|回覆: 2

[其他] 【鹽鐵論】卷15未通詩解3御史:民不墾田抵杆租賦文學:牧民之道除疾適安勸業樂賦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9 16:35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15未通詩解3御史:民不墾田抵杆租賦文學:牧民之道除疾適安勸業樂賦
題文詩:
御史曰古,諸侯爭強,戰國並起,甲兵不休,

民曠田疇,什一而籍,不違其職.今賴陛下,

神靈甲兵,不動久矣,然民不齊,出於南畝,

以口率被,墾田不足,空其倉廩,擊賑貧乏,

侵益日甚,是以愈惰,仰利縣官.為斯君者,

亦病矣反,以身勞民,民猶背恩,棄義而遠,

流亡避匿,上公之事.民相仿效,田地日蕪,

租賦不入,抵杆縣官,君雖欲足,誰與之足?

文學對曰:樹木數徙,則萎蟲獸,徙居則壞.

故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也,皆哀其生.

由此觀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樂流亡.

往者不遠,軍陣數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賦,

常取給民,田家又被,其勞故不,齊出南畝.

大抵逋流,皆在大家,吏正畏憚,不敢篤責,

刻急細民,細民不堪,流亡遠去;中家為之,

綴其出而,後亡者為,先者服事;錄民數創,

於惡吏是,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多.

傳曰政寬,民則死之,政急苛者,父子離散.

如此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虛.牧民之道,

除其所疾,適其所安,安而不擾,使而不勞.

是以百姓,勸業而樂,公賦若此,則君無賑,

於民民亦,無利於上,上下交讓,而頌聲作.

故取而民,不厭役而,民不苦之.靈台之詩,

非或使之,民自為之,若斯則君,何有不足?

  【原文】

  御史曰:古者,諸侯爭強,戰國並起,甲兵不休,民曠于田疇,什一而籍,不違其職。今賴陛下神靈,甲兵不動久矣,然則民不齊出於南畝,以口率被墾田而不足,空倉廩擊賑貧乏,侵益日甚,是以愈惰而仰利縣官也。為斯君者亦病矣,反以身勞民,民猶背恩棄義而遠流亡,避匿上公之事。民相仿效,田地日蕪,租賦不入,抵杆縣官,君雖欲足,誰與之足乎?

【注釋】口率:人口總數。
  上公:猶今言公家。
  『蕪』原作『無』,張之象本、沈延缽本、金蟠本作『蕪』,今據改正。

抵杆(han):抗拒。
 【譯文】御史說:古時候,諸侯爭強,及到進入戰國時代,戰爭無休無止,老百姓顧不上耕種,田畝都荒蕪了,但是,什一稅收,照常進行。如今依賴皇上神明英靈,多年不動刀槍了,然而百姓沒有全去參加耕作,按照現在人口總數和墾田總數互相比較,人口數還不如墾田數多,由于田多人少,國家把倉儲的糧食,儘其所有地拿出來賑濟貧窮睏乏的人,虧損一天嚴重一天,百姓越來越懶惰,完全依賴政府給濟。做為這樣百姓的君主是很辛苦的了,還要為民操勞;而老百姓卻不識好歹,忘恩負義,到處流竄,逃避公家的賦稅徭役。老百姓互相仿效,田地一天天荒蕪下去,不交租稅,抗拒朝廷。君主雖然想使國家富足,但誰來使國家富強呢?

【原文】

文學曰:樹木數徙則■(1),蟲獸徙居則壞。故『代馬依北風(2),飛鳥翔故巢(3)』,莫不哀其生(4)。由此觀之,民非利避上公之事而樂流亡也。往者,軍陣數起,用度不足,以訾征賦(5),常取給見民(6),田家又被其勞,故不齊出於南畝也。大抵逋流皆在大家(7),吏正畏憚,不敢篤責,刻急細民,細民不堪,流亡遠去;中家為之絕出(8),後亡者為先亡者服事;錄民數創於惡吏(9),故相仿效,去尤甚而就少愈者多(10)。【傳】曰:『政寬者民死之,政急者父子離(11)。』是以田地日荒,城郭空虛。夫牧民之道(12),除其所疾,適其所安,安而不擾,使而不勞。是以百姓勸業而樂公賦。若此,則君無賑於民,民無利於上,上下交讓(13),而頌聲作。故取而民不厭,役而民不苦。【靈台】之詩(14),非或使之,民自為之,若斯,則君何不足之有乎?

【注釋】■(wei):古同『萎』,枯死。
  代:古國名,在今河北省蔚縣一帶,是產好馬的地方。
  【文選·古詩十九首】:『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李善注引【韓詩外傳】曰:『代馬依北風,飛鳥栖故巢,皆不忘之謂也。』
  哀:留戀。
  訾:同『貲』,財產。
  見民:現在的人民。
  俞樾曰:『'逋流」應作'逋賦」,蓋大家所逋負,吏不敢責,而責之細民,遂至流亡矣。若雲'逋流皆在大家」,則義不可通。』逋賦,拒不交納賦稅。
  『絕』原作『色』(太玄書室本改作『代』),今改。『絕』讀為『綴』,『綴』謂『綴聯』,有繼續意,『絕』古文作『■』,即『繼』字所從之偏旁。『綴』為『蕝』之異文,『絕』又為『蕝』之省文。此謂細民既去,中家繼之承擔所有支出也。
  錄民:安分守己的人。
  『者』字原無,今據郭沫若校補。
  (11)【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徵,粟米之徵,力役之徵。君子用其一,緩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離。』
  (12)牧民:古時把管理勞動人民當成管理牲口一樣,這是對勞動人民極大的侮辱。(13)『讓』原作『議』,今據張敦仁、俞樾說校改。
  (14)【靈台】:【詩經·大雅】篇名。據說這首詩是述說周文王在建造靈台時,老百姓自動前來幫助修建,沒有幾天就完成了。
【譯文】文學說:樹木多次移植就會枯萎,禽獸多次遷居就會受害。所以,『代國的馬依戀故鄉,遠飛的鳥思念故巢』,沒有不留戀出生的地方的。這樣看來,老百姓並不是願意逃避公家的賦稅徭役而甘心去到處過流浪的生活呀。前些時候,軍事頻繁,費用不夠,於是根據財產來徵收賦稅,經常落到現存者的頭上,農民還要去服勞役,所以沒有都去耕地。大概抗不交稅的都是豪強人家,徵收官吏欺軟怕硬,不敢向豪強深加責問;於是更加苛刻地催逼小百姓,小百姓實在受不了,就逃亡遠去;中等人家繼續承擔着這些賦稅,後逃亡的要為先逃亡的承擔一切;安分守己的百姓經常受到貪官污吏的壓迫,於是起而效尤,逃亡的人越來越多,留在故鄉的人越來越少。傳記上說得好:『政令寬緩的,百姓就願意替它出死力,政令苛刻的,父子也會東離西散。』因此田地一天天荒蕪,城鎮一天天空虛。治理百姓的方法,必須消除他們的痛苦,使他們安居樂業而不受到擾亂,役使他們而不要過度疲勞。因此,百姓就會努力耕作而樂意交納賦稅。如果這樣,君主就不必去救濟百姓,百姓也不會多所祈求於君主,上上下下,客客氣氣,從而就會出現頌揚的歌聲。這樣,徵收賦稅百姓不會厭惡,派遣徭役百姓不會叫苦。【靈台】詩篇所歌頌文王興建『靈台』那件事,不是誰要百姓去干的,而是百姓甘心情願自己去干的。如果這樣,君主的所需還有什麼不夠用的呢?
+
於口 發表於 2025-6-29 10:57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未通】第十五卷第三段所載御史與文學之辯,實為漢代經濟政策與治國理念之深刻映照。御史所陳,乃以戰國亂世反襯當世之弊:雖甲兵偃息,然民不事耕、倉廩空虛,流亡者眾而賦稅難征,此乃"惰民仰利縣官"之困;文學之對,則直指苛政猛於虎,細民不堪惡吏刻剝而相率逃亡,強調"牧民之道,除其所疾,適其所安"的仁政思想。二者交鋒,恰似法家務實與儒家仁政的再度碰撞。

御史之論,立足財政現實。其以"口率被墾田不足"為據,揭示人口與耕地比例失衡的結構性矛盾。所謂"抵杆縣官",實指小農經濟崩潰下國家財政的惡性循環——流民愈眾則稅基愈薄,稅基愈薄則誅求愈急,恰如【管子】所言"取民無度,國雖大必危"。然其將弊病歸咎於民之惰性,卻未察"仰利縣官"背後,正是官府過度干預導致的依賴心理。

文學之辯,深得儒家治道精髓。其引"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之喻,道破民眾安土重遷本性,流亡實為苛政所迫。所述"大家逃稅-惡吏轉嫁-細民流亡"的連鎖反應,生動展現漢代豪強、官吏與小農的三方博弈。尤為精闢者,乃提出"政寬則民死,政急則離散"的辯證觀,與孔子"寬猛相濟"之說遙相呼應。其主張"勸業樂賦"的良性治理,暗合【孟子】"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的王道思想。

此段對話折射出西漢中期的治理困境:國家財政擴張與民生休養如何平衡?御史所見在"足國",文學所求在"富民"。實則二者本非對立,晁錯【論貴粟疏】早言"民貧則奸邪生",桑弘羊亦知"民足則國富"。今觀之,漢代流民問題根源,恰在於土地兼併未得遏制、稅負分配有失公允。文學所謂"除疾適安",正是主張通過制度改良重建小農經濟基礎,此中智慧,於今世鄉村振興、稅制改革仍具啟示。

文末"靈台之詩"之引,尤見儒家政治理想——善治者使民"不厭不苦",如【詩經】"經始勿亟,庶民子來"。此中深意,超越鹽鐵之爭的具體語境,直指治國之本質:政令合道則民自歸心,上下交讓則國用自足。讀史至此,可知經濟政策之爭,終須回歸"民惟邦本"的永恆命題。
+
石良 發表於 2025-7-21 15:2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未通】第十五卷第三段所載御史與文學之辯,實為西漢經濟政策之爭鋒。御史所陳,乃以現實財政困境立論;文學所對,則以儒家民本思想為宗。二者立場迥異,然皆折射出漢昭帝時期社會矛盾之深層癥結。

御史之論,聚焦於"墾田不足"與"租賦不入"之現實困境。其言戰國雖兵戈不休,反能"什一而籍不違其職";今逢太平之世,卻見"民不齊出於南畝",此說頗具反諷意味。其將流民問題歸咎於"惰民仰利縣官",認為百姓"背恩棄義"致"田地日蕪",實則反映官方對財政危機的焦慮。所謂"抵杆縣官"現象,恰說明嚴苛征賦已激起民間抵制,然御史未察政策失當,反責民性怠惰,此乃典型官僚視角。

文學之回應則深得孟子"民為貴"之旨。其以"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為喻,揭示流民本質是"不堪惡吏"而非"樂流亡",直指政策苛暴之弊。所述"大家逃稅-細民承負-相繼流亡"的惡性循環,尤見社會不公之害。其引【傳】曰"政寬則民死,政急則離散",實為對御史"惰民論"的釜底抽薪之駁。所謂"除疾適安,勸業樂賦"的牧民之道,正是儒家"養民而後使民"的治世理想。

二者分歧實為法家務實與儒家理想之碰撞。御史強調國家機器運轉需賦稅支撐,文學則主張賦稅應以民力可堪為前提。細究文學"上下交讓而頌聲作"的理想圖景,暗合【論語】"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之訓,其引【靈台】詩證"民自為之",更見【詩經】"民之秉彝,好是懿德"的德治理念。此辯雖止於經濟政策,然觸及治國根本之道——唯有"適其所安",方能"君民俱足",此中智慧,於今仍具鏡鑒意義。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