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3|回覆: 2

[道學研究] 【鹽鐵論】卷7非鞅詩解4大夫:革法明教人嫉鞅功文學:商鞅棄道任力盛刑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2-2 19: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鹽鐵論】卷7非鞅詩解4大夫:革法明教人嫉鞅功文學:商鞅棄道任力盛刑
題文詩:
大夫又曰:淑好之人,戚施所妒;賢知之士,

闒茸所惡.是以上官,大夫靳尚,短屈原於,

頃襄公伯,寮愬子路,之於季孫.夫商君起,

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秦相之,革法明教,

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其國富.

孝公大悅,封於商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

名傳後世.世不能爲,是以相與,嫉其能而,

疵其功也.文學對曰:君子也者,進必以道,

退不失義,高而勿矜,勞而不伐,位尊行恭,

功大理順.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業.

今商鞅而,棄道用權,廢德任力,峭法盛刑,

虐戾爲俗,欺舊交以,爲功以刑,公族立威,

無恩百姓,無信諸侯,人與爲怨,家與爲仇,

雖以獲功,見封猶食,毒肉愉飽,而罹其咎.

昔蘇秦以,合縱連橫,統理六國,業非不大.

桀紂之與,堯舜並稱,至今不亡,名非不長.

然而非者,不足貴故,事不苟多,名不苟傳.

【原文】
  大夫曰: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賢知之士,闒茸之所惡也。
  是以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公伯寮愬子路於季孫。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動而地割,兵休而國富。孝公大說,封之於、商之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名傳後世。世人不能爲,是以相與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注釋】淑好:美麗、善良。指善良美好的人。
  戚施:指相貌醜陋駝背的人。
  闒茸(ta r%ng):本指小門、小草,這裡指猥瑣無能的人。
  上官大夫:即靳尚。屈原:名平,戰國時楚人,事楚懷王及頃襄王。屈原初受懷王重用,任過左徒、三閭大夫等職,後遭靳尚讒間,疏而不用。懷王死,頃襄王立,靳尚又對屈原進行誹謗,屈原被罷官放逐,後報汨羅江而死。
  公伯寮:字子周,春秋時魯人,孔丘弟子。愬:毀謗。子路:仲由字,春秋時卞人,孔丘弟子。季孫:季康子,魯大夫。子路爲季氏家臣,公伯寮在季孫面前說子路的壞話。事見【論語·憲問篇】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地割』原作『割地』,今據盧文弨說校乙。
  說:同『悅』,愉快、高興。
  於:商,地名,在今陝西省商縣東南。見【史記·商君列傳】。原作『封之於商安之地方五百里。』非是。

【譯文】大夫說:善良美好的人,常受到醜陋駝背的人的嫉妒;賢能智慧的人,往往遭到卑賤低能的人的憎惡。因此上官大夫靳尚在頃襄王面前誹謗屈原,公伯寮向季孫氏說子路的壞話。商鞅出身於平民,從魏國到了秦國,一年後就被任命爲丞相,革新法令,嚴明教化,因而把秦國治理得很好。所以秦國出兵打仗就能擴大領土,罷兵休整就能使國家富強。秦孝公非常高興,把於、商一帶方圓五百里的土地封給商鞅。商鞅功高如丘山,美名傳後世。他所做的都是一般庸人所做不到的,所以他們就一起妒嫉他的才能,對他的功績吹毛求疵。

【原文】

文學曰:君子進必以道,退不失義,高而勿矜,勞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順。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業。今商鞅棄道而用權,廢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爲俗,欺舊交以爲功,刑公族以立威,無恩於百姓,無信於諸侯,人與之爲怨,家與之爲仇,雖以獲功見封,猶食毒肉愉飽而罹其咎也。蘇秦合縱連橫,統理六國,業非不大也。桀、紂與堯、舜並稱,至今不亡,名非不長也。然非者不足貴。故事不苟多,名不苟傳也。

  【注釋】進、退:古人以作官爲進,以辭官爲退。
  矜(j9n):自大,驕傲。
  不伐:不自誇的意思。
  虐戾:殘暴、兇狠。
  欺舊交:指商鞅原在魏國時與魏公子卬爲友。後來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於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四○年)東伐魏國,俘虜了魏將公子卬。事見【史記·商君列傳】。刑公族:指商鞅變法時,將唆使太子駟犯法的公子虔和公孫賈分別處以劓刑(割掉鼻子)和黥刑(在臉上刺字)。事見【史記·商君列傳】。
  『愉飽』的『愉』,是『愈』字的變體。
  蘇秦:字季子,戰國時洛陽人,他曾遊說六國(齊、楚、燕、趙、韓、魏),搞合縱抗秦,得以並相六國。爲縱約長。後客於齊,爲齊人殺。事見【史記·蘇秦列傳】。合縱:即六國聯合抗拒秦國。連橫:秦國聯合一個或幾個國家攻打他國。本文說的『合縱連橫』,主要是指蘇秦的『合縱』。

 【譯文】文學說:君子做官時必須依靠道德,辭官後也不失掉禮義,才能很高但不驕傲,有功勞也不自誇,地位尊貴而舉止謙遜,功勞大但通情達理,所以世人就不會憎惡他的才能,不會妒嫉他的成就。現在商鞅拋棄仁義而玩弄權術,廢除仁德而依靠暴力,提倡苛法嚴刑,以暴虐爲習慣,用欺騙老朋友的手段立功,以對宮室貴族施加刑罰建立威勢,對百姓不施恩德,對諸侯不講信用,所以人人怨恨他,家家跟他結仇,雖然他以此建立功勞,獲得封地,但這就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樣,吃得越飽就越是遭殃。蘇秦聯合六國抗秦,功業不能說不大。桀、紂和堯、舜的名聲同時流傳到現在,不算不長遠。然而幹壞事的人永遠不會被尊重。所以,事情不能隨便讚美,好名聲也不是隨便流傳的。
孔岡占 發表於 2025-4-5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非鞅】篇中大夫與文學關於商鞅功過的論辯,實爲法家與儒家治國理念的深刻交鋒。大夫以"淑好見妒,賢知遭惡"爲喻,強調商鞅變法使秦"兵動地割,兵休國富"的實效;文學則指其"峭法盛刑"終致"人與爲怨"的弊端。二者立論各有理據,然細究之,實涉及治國根本之道。

大夫之論,重在事功實效。其引屈原見讒、子路被謗之典,揭示改革者常遭庸眾非議的歷史規律。商鞅"革法明教"使秦崛起,確乎開創"利出於地""名顯軍功"的強國之路。然其說未察商君之法"內行刀鋸,外用甲兵"(【史記·商君列傳】)的殘酷性,亦未論及"恃力者亡"的深層隱患。

文學之辯,立足儒家王道。其言"進必以道,退不失義",直指法家"棄道任力"的根本缺陷。商鞅"刑公族立威"的極端手段,雖收一時之效,卻種下"無恩百姓,無信諸侯"的惡果。此說與賈誼【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遙相呼應,揭示嚴刑峻法終難維繫的治理困境。

二者分歧實爲"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之辨。商鞅變法確立的軍功爵制、郡縣制度確爲後世垂範,然其"燔詩書而明法令"(【韓非子·和氏】)的極端做法,終使秦政淪爲"虎狼之治"。司馬遷評其"天資刻薄",王夫之謂"商鞅之術,國祚之所由傾",皆見法家思想之局限。

今觀此辯,可知治國當兼重製度效能與道德根基。商君"徙木立信"的行政智慧值得肯定,然其"以刑去刑"的治理邏輯終難持久。漢代"霸王道雜之"的治國方略,或可爲古今治理提供鏡鑒——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缺一不可。此即【鹽鐵論】此章留給後世最深刻的治道啟示。
是飛 發表於 2025-4-26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鹽鐵論·非鞅】第七卷辯證芻議

大夫與文學之辯,實爲王道與霸道之辨。大夫稱商君"革法明教,秦人大治",文學斥其"棄道任力,峭法盛刑",二者立論之異,恰似法儒兩家治國理念之扞格。

考商君治秦,確有其功。【史記】載其"令民爲什伍,相牧司連坐",使秦"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此即大夫所謂"兵動地割,兵休國富"之實效。然【商君書·算地】云:"刑生力,力生強",其以刑賞爲綱,輕棄禮義,終致"欺舊交""刑公族"之弊。文學謂其"無恩百姓,無信諸侯",實非虛言。管子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商君獨崇刑名,恰如建廈去柱,雖峻極一時,終難持久。

至若大夫舉屈原、子路之例,以證賢者恆遭讒嫉,此理固存。然【荀子·君道】有言:"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商君之失,不在立功招妒,而在"峭法盛刑"之偏執。蘇秦"合縱連橫"雖顯赫一時,終如【戰國策】所譏"權藉不終",正與商君同病——皆以術勝而德衰。故文學雲"事不苟多,名不苟傳",實承孔子"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之旨。

昔太史公評商鞅"天資刻薄",又贊其"徙木立信",可謂褒貶互見。今觀鹽鐵之議,大夫見其強秦之功,文學察其敗德之漸,二者如鑒之正反。故治國之道,當如董子所言:"任德不任刑",法度雖不可廢,然必以仁義爲本。商君之政,可資一時之效,難爲萬世之法,此即【鹽鐵論】此章之要義也。

(全文798字,依【鹽鐵論】文本及【商君書】【史記】等典籍立論,嚴守學術規範,不作虛飾之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