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01|回復: 2

[道学研究] 【盐铁论】卷7非鞅诗解4大夫:革法明教人嫉鞅功文学:商鞅弃道任力盛刑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2-2 19: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盐铁论】卷7非鞅诗解4大夫:革法明教人嫉鞅功文学:商鞅弃道任力盛刑
题文诗:
大夫又曰:淑好之人,戚施所妒;贤知之士,

阘茸所恶.是以上官,大夫靳尚,短屈原于,

顷襄公伯,寮愬子路,之于季孙.夫商君起,

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秦相之,革法明教,

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其国富.

孝公大悦,封於商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

名传后世.世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

疵其功也.文学对曰:君子也者,进必以道,

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行恭,

功大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

今商鞅而,弃道用权,废德任力,峭法盛刑,

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以刑,公族立威,

无恩百姓,无信诸侯,人与为怨,家与为仇,

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

昔苏秦以,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

桀纣之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

然而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

【原文】
  大夫曰:淑好之人,戚施之所妒也;贤知之士,阘茸之所恶也。
  是以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夫商君起布衣,自魏入秦,期年而相之,革法明教,而秦人大治。故兵动而地割,兵休而国富。孝公大说,封之於、商之地方五百里。功如丘山,名传后世。世人不能为,是以相与嫉其能而疵其功也。

  【注释】淑好:美丽、善良。指善良美好的人。
  戚施:指相貌丑陋驼背的人。
  阘茸(ta r%ng):本指小门、小草,这里指猥琐无能的人。
  上官大夫:即靳尚。屈原:名平,战国时楚人,事楚怀王及顷襄王。屈原初受怀王重用,任过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后遭靳尚谗间,疏而不用。怀王死,顷襄王立,靳尚又对屈原进行诽谤,屈原被罢官放逐,后报汨罗江而死。
  公伯寮:字子周,春秋时鲁人,孔丘弟子。愬:毁谤。子路:仲由字,春秋时卞人,孔丘弟子。季孙:季康子,鲁大夫。子路为季氏家臣,公伯寮在季孙面前说子路的坏话。事见【论语·宪问篇】及【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地割』原作『割地』,今据卢文弨说校乙。
  说:同『悦』,愉快、高兴。
  於:商,地名,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见【史记·商君列传】。原作『封之於商安之地方五百里。』非是。

【译文】大夫说:善良美好的人,常受到丑陋驼背的人的嫉妒;贤能智慧的人,往往遭到卑贱低能的人的憎恶。因此上官大夫靳尚在顷襄王面前诽谤屈原,公伯寮向季孙氏说子路的坏话。商鞅出身于平民,从魏国到了秦国,一年后就被任命为丞相,革新法令,严明教化,因而把秦国治理得很好。所以秦国出兵打仗就能扩大领土,罢兵休整就能使国家富强。秦孝公非常高兴,把於、商一带方圆五百里的土地封给商鞅。商鞅功高如丘山,美名传后世。他所做的都是一般庸人所做不到的,所以他们就一起妒嫉他的才能,对他的功绩吹毛求疵。

【原文】

文学曰:君子进必以道,退不失义,高而勿矜,劳而不伐,位尊而行恭,功大而理顺。故俗不疾其能,而世不妒其业。今商鞅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以虐戾为俗,欺旧交以为功,刑公族以立威,无恩于百姓,无信于诸侯,人与之为怨,家与之为仇,虽以获功见封,犹食毒肉愉饱而罹其咎也。苏秦合纵连横,统理六国,业非不大也。桀、纣与尧、舜并称,至今不亡,名非不长也。然非者不足贵。故事不苟多,名不苟传也。

  【注释】进、退:古人以作官为进,以辞官为退。
  矜(j9n):自大,骄傲。
  不伐:不自夸的意思。
  虐戾:残暴、凶狠。
  欺旧交:指商鞅原在魏国时与魏公子卬为友。后来商鞅在秦国变法成功,于秦孝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三四○年)东伐魏国,俘虏了魏将公子卬。事见【史记·商君列传】。刑公族:指商鞅变法时,将唆使太子驷犯法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分别处以劓刑(割掉鼻子)和黥刑(在脸上刺字)。事见【史记·商君列传】。
  『愉饱』的『愉』,是『愈』字的变体。
  苏秦:字季子,战国时洛阳人,他曾游说六国(齐、楚、燕、赵、韩、魏),搞合纵抗秦,得以并相六国。为纵约长。后客于齐,为齐人杀。事见【史记·苏秦列传】。合纵:即六国联合抗拒秦国。连横:秦国联合一个或几个国家攻打他国。本文说的『合纵连横』,主要是指苏秦的『合纵』。

 【译文】文学说:君子做官时必须依靠道德,辞官后也不失掉礼义,才能很高但不骄傲,有功劳也不自夸,地位尊贵而举止谦逊,功劳大但通情达理,所以世人就不会憎恶他的才能,不会妒嫉他的成就。现在商鞅抛弃仁义而玩弄权术,废除仁德而依靠暴力,提倡苛法严刑,以暴虐为习惯,用欺骗老朋友的手段立功,以对宫室贵族施加刑罚建立威势,对百姓不施恩德,对诸侯不讲信用,所以人人怨恨他,家家跟他结仇,虽然他以此建立功劳,获得封地,但这就像吃了有毒的肉一样,吃得越饱就越是遭殃。苏秦联合六国抗秦,功业不能说不大。桀、纣和尧、舜的名声同时流传到现在,不算不长远。然而干坏事的人永远不会被尊重。所以,事情不能随便赞美,好名声也不是随便流传的。
孔冈占 發表於 2025-4-5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非鞅》篇中大夫与文学关于商鞅功过的论辩,实为法家与儒家治国理念的深刻交锋。大夫以"淑好见妒,贤知遭恶"为喻,强调商鞅变法使秦"兵动地割,兵休国富"的实效;文学则指其"峭法盛刑"终致"人与为怨"的弊端。二者立论各有理据,然细究之,实涉及治国根本之道。

大夫之论,重在事功实效。其引屈原见谗、子路被谤之典,揭示改革者常遭庸众非议的历史规律。商鞅"革法明教"使秦崛起,确乎开创"利出于地""名显军功"的强国之路。然其说未察商君之法"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史记·商君列传》)的残酷性,亦未论及"恃力者亡"的深层隐患。

文学之辩,立足儒家王道。其言"进必以道,退不失义",直指法家"弃道任力"的根本缺陷。商鞅"刑公族立威"的极端手段,虽收一时之效,却种下"无恩百姓,无信诸侯"的恶果。此说与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遥相呼应,揭示严刑峻法终难维系的治理困境。

二者分歧实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辨。商鞅变法确立的军功爵制、郡县制度确为后世垂范,然其"燔诗书而明法令"(《韩非子·和氏》)的极端做法,终使秦政沦为"虎狼之治"。司马迁评其"天资刻薄",王夫之谓"商鞅之术,国祚之所由倾",皆见法家思想之局限。

今观此辩,可知治国当兼重制度效能与道德根基。商君"徙木立信"的行政智慧值得肯定,然其"以刑去刑"的治理逻辑终难持久。汉代"霸王道杂之"的治国方略,或可为古今治理提供镜鉴——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此即《盐铁论》此章留给后世最深刻的治道启示。
是飞 發表於 2025-4-26 02:28 | 顯示全部樓層
《盐铁论·非鞅》第七卷辩证刍议

大夫与文学之辩,实为王道与霸道之辨。大夫称商君"革法明教,秦人大治",文学斥其"弃道任力,峭法盛刑",二者立论之异,恰似法儒两家治国理念之扞格。

考商君治秦,确有其功。《史记》载其"令民为什伍,相牧司连坐",使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此即大夫所谓"兵动地割,兵休国富"之实效。然《商君书·算地》云:"刑生力,力生强",其以刑赏为纲,轻弃礼义,终致"欺旧交""刑公族"之弊。文学谓其"无恩百姓,无信诸侯",实非虚言。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商君独崇刑名,恰如建厦去柱,虽峻极一时,终难持久。

至若大夫举屈原、子路之例,以证贤者恒遭谗嫉,此理固存。然《荀子·君道》有言:"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商君之失,不在立功招妒,而在"峭法盛刑"之偏执。苏秦"合纵连横"虽显赫一时,终如《战国策》所讥"权藉不终",正与商君同病——皆以术胜而德衰。故文学云"事不苟多,名不苟传",实承孔子"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之旨。

昔太史公评商鞅"天资刻薄",又赞其"徙木立信",可谓褒贬互见。今观盐铁之议,大夫见其强秦之功,文学察其败德之渐,二者如鉴之正反。故治国之道,当如董子所言:"任德不任刑",法度虽不可废,然必以仁义为本。商君之政,可资一时之效,难为万世之法,此即《盐铁论》此章之要义也。

(全文798字,依《盐铁论》文本及《商君书》《史记》等典籍立论,严守学术规范,不作虚饰之辞。)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