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4|回覆: 2

[道學研究] 譚峭【化書】卷5食化詩解1七奪民食不仁巫像人無不嗜養馬有愛惡蓄奸詭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23 16:19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5食詩解1七奪民食不仁巫像人無不嗜養馬有愛惡蓄奸詭
題文詩:
一日不食,則憊二日,不食則病,三日則死.
民事之急,無甚於食,王者奪一,卿士奪一,
兵吏奪一,戰伐奪一,工藝奪一,商賈奪一,
道釋族奪,其一,亦奪其一,儉奪其一.
所以,告終而繰,葛苧之衣,稼雲畢而,
飯橡櫟實.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
大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而行切切,
之仁,戚戚禮其,何以謝之!爲巫者,
鬼必附之;設像者神,必主之蓋,樂所響也.
戎羯之禮,事母不父;禽獸隨母,而不隨父;
凡人痛呼,母不呼父,乳哺.虎狼不過,
於嗜肉也;蛟龍不過,嗜血而人,無所不嗜.
是故所以,不足則斗,不與則叛,鼓天下怨,
激烈士忿.食道非細,養馬者主,牧之者親;
養子者母,乳之者親.君臣非所,比而比之,
祿也;子母非所,愛而愛之,者哺也駑,
馬本無知,嬰本無機,知由此始,機由此起.
有愛惡,有彼此,稔鬥爭,而蓄奸詭.

化書之79:七奪【原文】一日不食則憊,二日不食則病,三日不食則死。民事之急,無甚於食,而王者奪其一,卿士奪其一,兵吏奪其一,戰伐奪其一,工藝奪其一,商賈奪其一,道釋之族奪其一,稔亦奪其一,儉亦奪其一。所以蠶告終而繰葛苧之衣,稼雲畢而飯橡櫟之實。王者之刑理不平,斯不平之甚也;大人之道救不義,斯不義之甚也。而行切切之仁,用戚戚之禮,其何以謝之哉!

【譯文】
一日不食就會疲憊不堪,二日不食就會發生疾病,三日不食就會導致死亡。百姓的事情之中,最急迫的莫過於飲食,然而國家君王掠奪一次,王公大臣掠奪一次,兵卒酷吏掠奪一次,戰亂動盪掠奪一次,工礦藝技掠奪一次,富商大賈掠奪一次,儒道佛之族掠奪一次,豐年之年掠奪一次,歉收之年掠奪一次。所以織布的蠶絲用盡,百姓不得不用葛苧爲衣,收穫的糧食被掠奪一空,百姓不得不以橡櫟果實充飢。君王的刑罰道理不公平,而且是極端的不公平;道德高深的人助紂爲虐,而且是極端的不義。因而用誠懇的仁愛,用親朋之間的禮節,怎麼能夠洗刷掉罪過呢?

化書之80:巫像【原文】爲巫者鬼必附之,設像者神必主之,蓋樂所響也。戎羯之禮,事母而不事父;禽獸之情,隨母而不隨父;凡人之痛,呼母而不呼父,蓋乳哺之教也。虎狼不過於嗜肉,蛟龍不過於嗜血,而人無所不嗜。所以不足則斗,不與則叛,鼓天下之怨,激烈士之忿。食之道非細也。

【譯文】
有巫術的人鬼必然會附到他的身上,設立神像的人神必然會爲他做主,這道理就像撥動樂器發出響聲一樣。戎羯等西北少數民族的禮制,只孝敬母親而不孝敬父親;禽獸之間,只隨母而不隨父;平常人遇到痛苦時,呼喚母親而不呼喚父親,這都是母親哺乳教養的原因。虎狼只不過是嗜肉,蛟龍只不過是嗜血,而人卻無所不嗜。所以,食物不足就引發爭鬥;得不到食物就叛亂,鼓動百姓的怨憤,激發壯士的憤怒。由此可知食物的作用不可忽視。

化書之81:養馬【原文】養馬者主,而牧之者親;養子者母,而乳之者親。君臣非所比,而比之者祿也;子母非所愛,而愛之者哺也。駑馬本無知,嬰兒本無機,而知由此始,機由此起。所以有愛惡,所以有彼此,所以稔鬥爭而蓄奸詭。
【譯文】
養馬的人是馬的主人,而牧馬的人與馬更親近;扶養孩子的人是孩子的父親,而哺乳的人與孩子更親近。大臣聽從君主命令並非是由於別的什麼原因,而是由於君主給與大臣的待遇;孩子之所以愛母親,並非是由於別的什麼原因,而是由於母親的哺乳。柔弱的馬對人本來沒有感覺,嬰兒本來沒有機謀變化之心,而馬對人的感覺由此開始產生,嬰兒的機心由此發起。所以有了愛與惡的分別,所以有了彼此的分別,所以人與人之間的不斷爭鬥,陰謀詭計不斷積累。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5-5 0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譚峭【化書·食化】義理闡微

【化書】卷五【食化】開篇直指民生根本,譚峭以"食"爲樞機,揭示社會治亂之要。其言"一日不食則憊,二日不食則病,三日不食則死",非僅言生理之需,實暗喻食爲政教之本。管子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而譚峭更進一層,直指"七奪"之害:王者、卿士、兵吏、戰伐、工藝、商賈、巫像層層盤剝,終致"民食盡而奸詭蓄"。此論與【孟子】"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遙相呼應,皆斥統治階層不仁之政。

"巫像"一節尤具深意。譚峭謂"人無不嗜",而巫者假神道設教,以偶像奪民口腹之資。此乃對唐代以降佛道盛行、寺廟經濟侵奪民生的批判。其"養馬有愛惡"之喻,更揭露統治者重犬馬而輕黎庶,恰如【禮記】所言"苛政猛於虎"。至若"蓄奸詭"三字,直指民不聊生則詐偽叢生,暗合【老子】"民之難治,以其上食稅之多"的辯證觀。

譚峭之深刻,在於將"食"提升至天道層面。"王者奪一"至"商賈奪一"的層層遞進,實乃對【周易·剝卦】"剝床以足"的政道演繹。當權者若不明"食爲天"之理,終將如【化書】所言"民怨則天怒"。其思想脈絡上承【齊民要術】之農本精神,下啟王夫之"粟者財之本"的經濟倫理,堪稱晚唐五代社會批判思潮的精華。

今讀【食化】篇,猶聞黃鐘大呂之音。譚峭以道化論食,非徒言饑饉之苦,實闡"均食安民"的王道思想。昔孔子贊顏回"一簞食"而不改其樂,然譚峭所疾者,乃朱門"奪簞食"而斷萬民生路。此中微義,足爲當世鏡鑒。
鄒角旭 發表於 2025-7-30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卷五"食化"章乃譚峭針砭時弊之精要,其以"七奪"爲綱,直指民生根本。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食爲政本,奪食即戕命
"一日不食則憊,二日病,三日死"三句,實本【管子·牧民】"倉廩實而知禮節"之旨。譚峭以遞進句式強化食爲生民之天,較【孟子】"菽粟如水火"更顯峻切。其"七奪"之論(王侯、卿士、兵吏、戰伐、工藝、商賈、巫像),暗合【周禮】九賦之制而反其道,揭示中唐以降賦稅繁苛之弊。尤以"巫像奪食"爲警策,直指佛道寺院侵占民田之害,與韓愈【原道】"農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互爲表里。

二、嗜欲異化,仁政蕩然
"人無不嗜"句承【禮記·禮運】"飲食男女"之說,然譚峭更強調統治階層嗜欲對民食之侵奪。"養馬"之喻尤爲精警:以"芻粟"養戰馬而致"蓄奸詭",實諷晚唐藩鎮蓄兵禍民。此與白居易【秦中吟】"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異曲同工,皆揭朱門酒肉臭之悖謬。

三、治術辯證,化育爲要
"巫像"章之深意,非止於斥宗教虛耗。譚峭以"像教"暗喻禮法異化,呼應【老子】"大道廢有仁義"之思。其"化"字精髓,當參【周易·繫辭】"窮則變,變則通"之理。所謂"奪食"現象,實爲"道化"失衡之徵候,與全書"道—術—化"體系一脈相承。

要之,此篇以食政爲鏡,照見晚唐社會結構之畸變。其批判邏輯承襲王通【中說】"政惡多門"之論,而表述更具象化。讀者當結合陸贄【均節賦稅恤百姓六條】對讀,方能體察譚峭"七奪"說之歷史厚度。至若"化書"之"化",非僅變革之義,實含【中庸】"盡物之性"的治理智慧,此乃譚峭超邁時人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