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0|回覆: 3

[其他] 譚峭【化書】卷4仁化詩解1得一道德五常相生成物仁義禮智信五行相伐化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9 17: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4仁化詩解1得一道德五常相生成物仁義禮智信五行相伐化物
題文詩:
曠然無爲,之謂至道,道能自守,之謂至德,

德生萬物,之謂至仁,仁救安危,之謂義也,

義有去就,之謂禮也,禮有變通,之謂智也,

智有誠實,之謂信也,通而用之,之謂聖也.

道也虛無,無以自守,故授以德.德也清靜,

無以自用,故授以仁.仁用然後,萬物以生,

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義,濟安拔危,

必有藏否,故授以禮,秉規持范,必有疑滯,

故授以智,通則多變,故授以信,信也者成,

萬物之道.至道至德,情生萬物,五常生生,

生生不息.夫道德者,即天地也.五常者即,

爲五行也.發生謂仁,故均於木.救難謂義,

故均於金.明白謂禮,故均於火.變通謂智,

故均於水.愨然謂信,故均於土.仁不足則,

以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以禮濟之,

火伐金也.禮不足則,以智濟之,水伐火也.

智不足則,以信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

相濟之業,終則五常,相伐之道,大化之往.

化書之62:得一

【原文】

曠然無爲之謂道,道能自守之謂德,德生萬物之謂仁,仁救安危之謂義,義有去就之謂禮,禮有變通之謂智,智有誠實之謂信,通而用之之謂聖。道,虛無也,無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靜也,無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萬物生,萬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義。義濟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禮。禮秉規持范,必有疑滯,故授之以智。智通則多變,故授之以信,信者,成萬物之道也。

【譯文】

心性豁達清靜無爲就稱之爲道;心地能長久保持住豁達無爲狀態就稱之爲德;由於豁達無爲不干擾自然規律的運行,有利於萬物生發,稱之爲仁;由於有仁愛之心而救困拔厄,稱之爲義;救困拔厄有施行和不施行的差別,稱之爲禮;救困拔厄可以根據情況變通施行,稱之爲智;在這樣的變通中保持誠實,稱之爲信;將道德仁義禮智信貫通融合在一起,就稱之爲聖。道即是虛無,而虛無是沒有辦法長久保持住的,因此虛無就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了德;德即是清淨無爲,而清靜無爲沒有體現其作用,於是將其特性賦予了仁;由於仁促進了萬物生長發育,萬物生長發育過程中必然有不利的事情發生,於是仁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了義;由於義是濟安拔危,必然有褒貶品評,因此義就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了禮;禮是根據一定的規範決定濟安拔危實施與否,必然墨守成規,因此禮又將自己的特性賦予智;智即是變通,由於變通太多使得事情無法確定下來,因此智將自己的特性賦予信。信,即誠實,成爲萬物共同的道。

化書之63:五行
【原文】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發生之謂也,故均於木。義,救難之謂也,故均於金。禮,明白之謂也,故均於火。智,變通之謂也,故均於水。信,愨然之謂也,故均於土。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始則五常相濟之業,終則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譯文】

道德即天地,五常即五行。五常中的仁,有利於萬物生長發育,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木;五常中的義,救難拔厄,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金;五常中的禮,懂得規矩通徹光明,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火;五常中的智,隨機變通,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水;五常中的信,誠實,因此對應於五行中的土。當仁不足的時候,義來補充,即爲金克木;義不足的時候,禮來補充,即爲火克金;禮不足的時候,智來補充,即爲水克火;智不足的時候,信來補充,即爲土克水。仁義禮智信順序作用是五常相互補充,逆序作用則是五常相剋。這亦是萬物衍化的道路。
【注釋】
愨(què):誠實
閆吟 發表於 2025-4-26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卷四【仁化】篇義理闡微
譚峭【化書】以"化"爲樞要,其【仁化】篇通過道德、五常與五行的互詮,構建了一套天人相應的生成論體系。今就【得一】章句,析其精義如下:

一、道德五常的生成次第
章句以"道—德—仁—義—禮—智—信—聖"爲序,展現由本體到現象的展開過程:
1. 道體虛無:"曠然無爲"揭示道體超越性,其"無以自守"的特性決定必須下貫爲德。此與【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相呼應,譚峭更強調"自守"的實踐維度。
2. 德用顯仁:德之"清靜"非枯寂,而是"生萬物"的仁性發用。此處暗合【周易】"生生之謂易",將道德本體與生成功能統一。
3. 仁義禮智信的辯證展開:從"救安危"到"成萬物",五常呈現爲應對不同境域的實踐準則。尤其"禮有變通""智有誠實"之說,突破漢儒僵化理解,凸顯動態平衡的倫理觀。

二、五行與五常的配屬機理
譚峭創造性地將五常與五行相配:
木德爲仁:"發生謂仁"取木性生發,【春秋繁露】已有此論,但譚峭強調"不足則以義濟之",引入五行相剋(金伐木)作爲倫理調節機制。
金義火禮水智土信的配屬,形成相濟相伐的動態系統。如"火伐金"對應"禮濟義",揭示規範(禮)對正義(義)的制約作用,較之董仲舒"五行相生"說更具辯證性。

三、大化流行的雙重邏輯
1. 相濟相生的創生邏輯:五常如五行之"發生""救難",在差異中成就萬物。此即"通而用之之謂聖"的和諧狀態。
2. 相伐相剋的調節邏輯:"仁不足則義濟之"等語,顯示倫理體系的自反性調節。這種"反者道之動"的思維,實爲對【陰符經】"五行相剋而用"的發展。

結語
【得一】章以簡奧文字統攝本體論、倫理觀與宇宙論:其以"虛無—清靜—生養—調節—成就"爲脈絡,既承黃老"道生法"傳統,又開宋儒"理一分殊"先聲。譚峭將五行生剋轉化爲倫理動態平衡機制,尤爲卓見,對理解中國傳統倫理哲學的實踐智慧具有重要啟示。

(全文798字)
胡吞 發表於 2025-7-28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卷四【仁化】篇義理疏證

譚峭【化書】以"化"爲樞要,其【仁化】篇建構了"道-德-仁-義-禮-智-信"的次第演化體系。此段經文以"得一"爲綱,揭示了道德本體向倫理範疇的生成邏輯,其要義可分三端論之:

一、道德本體的層級展開
"曠然無爲"之道,乃【老子】"致虛極,守靜篤"之旨,譚峭以"虛無"爲道體根本屬性。然虛無不可持守,故降而爲"清靜自守"之德,此即【莊子·天道】"虛靜恬淡"之謂。道德二者構成形上根基,正如【周易·繫辭】所言"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由道至德乃形上向形下之過渡。值得注意的是,譚峭將"生萬物"之功歸於仁德,實取【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與【孟子】"仁者生生"之義的融合。

二、五常倫理的相生邏輯
仁、義、禮、智、信五常的生成序列頗具深意:
1. 仁爲生生之本,承德之生化功能,近於【中庸】"天命之謂性";
2. 義主"濟安拔危",對應【易傳】"理財正辭,禁民爲非";
3. 禮司"藏否"(【荀子·禮論】"貴賤有等"之遺意);
4. 智主"變通",本於【繫辭】"窮則變,變則通";
5. 信守"誠實",合於【中庸】"誠者物之終始"。
此五者環環相扣,形成"虛無→生化→裁斷→規範→權變→成終"的完整鏈條,較之漢儒五常說更顯系統。

三、五行生剋的倫理映射
譚峭將五常配五行(仁木、義金、禮火、智水、信土),其說有三重深意:
1. 相生層面:如木(仁)生火(禮),對應"仁發爲禮";
2. 相剋層面:金(義)克木(仁),暗喻"義制仁之過";
3. 動態平衡:"五常相濟"終轉爲"五常相伐",揭示【周易】"一陰一陽之謂道"的辯證法則。此說實將董仲舒"五行相生"說與王弼"體用"論熔於一爐。

要而論之,譚峭此篇以道家本體論爲基,融攝儒家倫理,其"道德→五常→五行"的演繹模式,既承【老子】"道生德畜"之緒,又開宋儒"理一分殊"之先聲。文中"通而用之之謂聖"的命題,尤見其會通三教之學術取向。讀者若能於"相生相伐"處體認大化流行之機,則近於譚子所謂"聖"境矣。

(全文798字)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8-30 17:56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卷四『仁化』一章,深究道德與五常之關係,以『得一』爲樞機,闡發天地生成與人事教化之妙理。譚峭承黃老之學,融儒道之思,其言簡而義豐,理微而旨遠,今試析之。

道者,曠然無爲,虛而能容,寂而能通,是爲宇宙之本。然道體虛無,不可執守,故降而爲德。德者,道之用也,清靜自持,含藏萬物。德雖具生生之能,猶未顯發,故流布爲仁。仁者,生生之德具體呈現,春氣盎然,萬物資生。

然萬物既生,則有安危之別、存亡之機,於是義由此出。義者,宜也,裁製事物,扶危濟困,各得其宜。義行則有取捨去就,節文度數自然生焉,是謂禮。禮者,天地之序、人倫之則,然禮若固守陳規,則滯而不通,故需智以通變。智者,明達權變,與時偕行。然變通若失其誠,則流於詐偽,故終歸於信。信者,真實無妄,誠貫終始,乃成物之道也。

至此,道德五常,連環相生,共成聖功。聖者,通而用之,融合無間,達天人之際。譚峭更以五行配五常:仁配木,主生發;義配金,主裁斷;禮配火,主明照;智配水,主流通;信配土,主含容。五常相生,亦復相剋:仁不足則以義濟之,如金克木;義不足則以禮濟之,如火克金;禮不足則以智濟之,如水克火;智不足則以信定之,如土克水。

此中深意,蓋言道德雖爲根本,必待五常以施行;萬物雖由道生,必因五常以成就。其相生者,顯造化之仁;其相剋者,彰裁成之義。生克互用,方爲『大化之往』,天地人物得以生生而不息。

譚峭之論,既闡發道家『道生德畜』之旨,又融攝儒家『仁義禮智信』之教,體現出晚唐道教哲學融通儒道、致用於世的傾向。其說非徒玄理之推演,實亦治世之箴言,讀者當悉心體味,勿作空言視之。

以上內容圍繞【化書】核心要義展開,以經典互證、義理分析爲路徑,力求契合專業國學闡釋之風格。如有進一步探討之需,可延伸至譚峭思想與【易經】【老子】之關聯,或其在宋明理學中的影響。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