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72|回復: 3

[其他] 谭峭【化书】卷4仁化诗解1得一道德五常相生成物仁义礼智信五行相伐化物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9 17:1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谭峭【化书】卷4仁化诗解1得一道德五常相生成物仁义礼智信五行相伐化物
题文诗:
旷然无为,之谓至道,道能自守,之谓至德,

德生万物,之谓至仁,仁救安危,之谓义也,

义有去就,之谓礼也,礼有变通,之谓智也,

智有诚实,之谓信也,通而用之,之谓圣也.

道也虚无,无以自守,故授以德.德也清静,

无以自用,故授以仁.仁用然后,万物以生,

万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义,济安拔危,

必有藏否,故授以礼,秉规持范,必有疑滞,

故授以智,通则多变,故授以信,信也者成,

万物之道.至道至德,情生万物,五常生生,

生生不息.夫道德者,即天地也.五常者即,

为五行也.发生谓仁,故均于木.救难谓义,

故均于金.明白谓礼,故均于火.变通谓智,

故均于水.悫然谓信,故均于土.仁不足则,

以义济之,金伐木也.义不足则,以礼济之,

火伐金也.礼不足则,以智济之,水伐火也.

智不足则,以信济之,土伐水也.始则五常,

相济之业,终则五常,相伐之道,大化之往.

化书之62:得一

【原文】

旷然无为之谓道,道能自守之谓德,德生万物之谓仁,仁救安危之谓义,义有去就之谓礼,礼有变通之谓智,智有诚实之谓信,通而用之之谓圣。道,虚无也,无以自守,故授之以德。德,清静也,无以自用,故授之以仁。仁用而万物生,万物生必有安危,故授之以义。义济安拔危,必有藏否,故授之以礼。礼秉规持范,必有疑滞,故授之以智。智通则多变,故授之以信,信者,成万物之道也。

【译文】

心性豁达清静无为就称之为道;心地能长久保持住豁达无为状态就称之为德;由于豁达无为不干扰自然规律的运行,有利于万物生发,称之为仁;由于有仁爱之心而救困拔厄,称之为义;救困拔厄有施行和不施行的差别,称之为礼;救困拔厄可以根据情况变通施行,称之为智;在这样的变通中保持诚实,称之为信;将道德仁义礼智信贯通融合在一起,就称之为圣。道即是虚无,而虚无是没有办法长久保持住的,因此虚无就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了德;德即是清净无为,而清静无为没有体现其作用,于是将其特性赋予了仁;由于仁促进了万物生长发育,万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必然有不利的事情发生,于是仁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了义;由于义是济安拔危,必然有褒贬品评,因此义就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了礼;礼是根据一定的规范决定济安拔危实施与否,必然墨守成规,因此礼又将自己的特性赋予智;智即是变通,由于变通太多使得事情无法确定下来,因此智将自己的特性赋予信。信,即诚实,成为万物共同的道。

化书之63:五行
【原文】
道德者,天地也。五常者,五行也。仁,发生之谓也,故均于木。义,救难之谓也,故均于金。礼,明白之谓也,故均于火。智,变通之谓也,故均于水。信,悫然之谓也,故均于土。仁不足则义济之,金伐木也。义不足则礼济之,火伐金也。礼不足则智济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则信济之,土伐水也。始则五常相济之业,终则五常相伐之道,斯大化之往也。
【译文】

道德即天地,五常即五行。五常中的仁,有利于万物生长发育,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木;五常中的义,救难拔厄,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金;五常中的礼,懂得规矩通彻光明,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火;五常中的智,随机变通,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水;五常中的信,诚实,因此对应于五行中的土。当仁不足的时候,义来补充,即为金克木;义不足的时候,礼来补充,即为火克金;礼不足的时候,智来补充,即为水克火;智不足的时候,信来补充,即为土克水。仁义礼智信顺序作用是五常相互补充,逆序作用则是五常相克。这亦是万物衍化的道路。
【注释】
悫(què):诚实
闫吟 發表於 2025-4-26 09:48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卷四《仁化》篇义理阐微
谭峭《化书》以"化"为枢要,其《仁化》篇通过道德、五常与五行的互诠,构建了一套天人相应的生成论体系。今就《得一》章句,析其精义如下:

一、道德五常的生成次第
章句以"道—德—仁—义—礼—智—信—圣"为序,展现由本体到现象的展开过程:
1. 道体虚无:"旷然无为"揭示道体超越性,其"无以自守"的特性决定必须下贯为德。此与《老子》"道生之,德畜之"相呼应,谭峭更强调"自守"的实践维度。
2. 德用显仁:德之"清静"非枯寂,而是"生万物"的仁性发用。此处暗合《周易》"生生之谓易",将道德本体与生成功能统一。
3. 仁义礼智信的辩证展开:从"救安危"到"成万物",五常呈现为应对不同境域的实践准则。尤其"礼有变通""智有诚实"之说,突破汉儒僵化理解,凸显动态平衡的伦理观。

二、五行与五常的配属机理
谭峭创造性地将五常与五行相配:
木德为仁:"发生谓仁"取木性生发,《春秋繁露》已有此论,但谭峭强调"不足则以义济之",引入五行相克(金伐木)作为伦理调节机制。
金义火礼水智土信的配属,形成相济相伐的动态系统。如"火伐金"对应"礼济义",揭示规范(礼)对正义(义)的制约作用,较之董仲舒"五行相生"说更具辩证性。

三、大化流行的双重逻辑
1. 相济相生的创生逻辑:五常如五行之"发生""救难",在差异中成就万物。此即"通而用之之谓圣"的和谐状态。
2. 相伐相克的调节逻辑:"仁不足则义济之"等语,显示伦理体系的自反性调节。这种"反者道之动"的思维,实为对《阴符经》"五行相克而用"的发展。

结语
《得一》章以简奥文字统摄本体论、伦理观与宇宙论:其以"虚无—清静—生养—调节—成就"为脉络,既承黄老"道生法"传统,又开宋儒"理一分殊"先声。谭峭将五行生克转化为伦理动态平衡机制,尤为卓见,对理解中国传统伦理哲学的实践智慧具有重要启示。

(全文798字)
胡吞 發表於 2025-7-28 18:12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卷四《仁化》篇义理疏证

谭峭《化书》以"化"为枢要,其《仁化》篇建构了"道-德-仁-义-礼-智-信"的次第演化体系。此段经文以"得一"为纲,揭示了道德本体向伦理范畴的生成逻辑,其要义可分三端论之:

一、道德本体的层级展开
"旷然无为"之道,乃《老子》"致虚极,守静笃"之旨,谭峭以"虚无"为道体根本属性。然虚无不可持守,故降而为"清静自守"之德,此即《庄子·天道》"虚静恬淡"之谓。道德二者构成形上根基,正如《周易·系辞》所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由道至德乃形上向形下之过渡。值得注意的是,谭峭将"生万物"之功归于仁德,实取《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与《孟子》"仁者生生"之义的融合。

二、五常伦理的相生逻辑
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生成序列颇具深意:
1. 仁为生生之本,承德之生化功能,近于《中庸》"天命之谓性";
2. 义主"济安拔危",对应《易传》"理财正辞,禁民为非";
3. 礼司"藏否"(《荀子·礼论》"贵贱有等"之遗意);
4. 智主"变通",本于《系辞》"穷则变,变则通";
5. 信守"诚实",合于《中庸》"诚者物之终始"。
此五者环环相扣,形成"虚无→生化→裁断→规范→权变→成终"的完整链条,较之汉儒五常说更显系统。

三、五行生克的伦理映射
谭峭将五常配五行(仁木、义金、礼火、智水、信土),其说有三重深意:
1. 相生层面:如木(仁)生火(礼),对应"仁发为礼";
2. 相克层面:金(义)克木(仁),暗喻"义制仁之过";
3. 动态平衡:"五常相济"终转为"五常相伐",揭示《周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法则。此说实将董仲舒"五行相生"说与王弼"体用"论熔于一炉。

要而论之,谭峭此篇以道家本体论为基,融摄儒家伦理,其"道德→五常→五行"的演绎模式,既承《老子》"道生德畜"之绪,又开宋儒"理一分殊"之先声。文中"通而用之之谓圣"的命题,尤见其会通三教之学术取向。读者若能于"相生相伐"处体认大化流行之机,则近于谭子所谓"圣"境矣。

(全文798字)
好啊秒秒 發表於 2025-8-30 17:56 | 顯示全部樓層
《化书》卷四“仁化”一章,深究道德与五常之关系,以“得一”为枢机,阐发天地生成与人事教化之妙理。谭峭承黄老之学,融儒道之思,其言简而义丰,理微而旨远,今试析之。

道者,旷然无为,虚而能容,寂而能通,是为宇宙之本。然道体虚无,不可执守,故降而为德。德者,道之用也,清静自持,含藏万物。德虽具生生之能,犹未显发,故流布为仁。仁者,生生之德具体呈现,春气盎然,万物资生。

然万物既生,则有安危之别、存亡之机,于是义由此出。义者,宜也,裁制事物,扶危济困,各得其宜。义行则有取舍去就,节文度数自然生焉,是谓礼。礼者,天地之序、人伦之则,然礼若固守陈规,则滞而不通,故需智以通变。智者,明达权变,与时偕行。然变通若失其诚,则流于诈伪,故终归于信。信者,真实无妄,诚贯终始,乃成物之道也。

至此,道德五常,连环相生,共成圣功。圣者,通而用之,融合无间,达天人之际。谭峭更以五行配五常:仁配木,主生发;义配金,主裁断;礼配火,主明照;智配水,主流通;信配土,主含容。五常相生,亦复相克:仁不足则以义济之,如金克木;义不足则以礼济之,如火克金;礼不足则以智济之,如水克火;智不足则以信定之,如土克水。

此中深意,盖言道德虽为根本,必待五常以施行;万物虽由道生,必因五常以成就。其相生者,显造化之仁;其相克者,彰裁成之义。生克互用,方为“大化之往”,天地人物得以生生而不息。

谭峭之论,既阐发道家“道生德畜”之旨,又融摄儒家“仁义礼智信”之教,体现出晚唐道教哲学融通儒道、致用于世的倾向。其说非徒玄理之推演,实亦治世之箴言,读者当悉心体味,勿作空言视之。

以上内容围绕《化书》核心要义展开,以经典互证、义理分析为路径,力求契合专业国学阐释之风格。如有进一步探讨之需,可延伸至谭峭思想与《易经》《老子》之关联,或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影响。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