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20|回覆: 1

[道學研究] 譚峭【化書】卷3德化詩解5讒不敢語天下至公刻畫功貴無狀酒醴君民互盜恩賞不妄養民無為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9 17:0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譚峭【化書】卷3德化詩解5讒不敢天下至公刻畫功貴無狀酒醴君民互盜恩賞不妄養民無為
題文詩:
藏於人者,謂之機也,奇於人者,謂之謀也.
殊不知,道德之機,眾人所知;仁義之謀,
眾人所無.是故,賞罰之教,則邪道進,
有親疏分,則小人入.棄金於市,盜不敢取;
詢政於朝,讒不敢語,天下至公.畫者不敢,
易於圖象,易之,必有咎也.刻者不敢,
侮於本偶,苟侮之則,必貽禍也.始製作,
要敬於我,寘禍於我.是故張機,者用於機,
設險者死,於險也而,建功者其,終辱於功,
立法者其,卒罹於法.動一竅則,百竅相會,
舉一事則,萬事有害,故此所以,機貴乎明,
險貴乎平,功貴無狀,法貴無象.能出刻畫,
者可以名,之為大象.夫酒醴者,迫之飲愈,
不飲恕之,飲愈欲飲.故抑人者,抑之,
容人者,容之;貸其死者,樂其死也;
貸其輸者,樂其輸也.所以民盜,君德君盜,
民之力也.能知反覆,道者可居,兆民之職.
侯者人貴,金者人重,眾人封公,而得侯者,
不美眾人,分玉而得,金者不樂.是故賞不,
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當由為,爭奪之漸,
其不當即,為亂亡基.故我自卑,賞不能大,
我自儉則,恩不得奇.歷觀亂亡,史皆驕侈,
皆由恩賞,之所為也.民不怨火,而怨使之,
禁火也者;民不怨盜,而怨使之,防盜也者.
是故濟民,不如不濟,愛民不如,不愛之也.
天有雨露,所以招怨;神受禱祝,所以招謗.
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盜不,如防我盜,
養民如是.政者正也,正己真情,無為而治.

化書之57:讒語
【原文】

藏於人者謂之機,奇於人者謂之謀。殊不知道德之機,眾人所知;仁義之謀眾人所無。是故有賞罰之教則邪道進,有親疏之分則小人入。夫棄金於市,盜不敢取;詢政於朝,讒不敢語,天下之至公也。
【譯文】
隱藏起來引而不發的東西對人來說被稱之為機,出奇制勝的東西對人來說被稱之為謀。殊不知道德所隱藏起來引而不發的東西是什麼眾人都已經知道了,但是仁義出奇制勝的東西是什麼眾人都不知道。因此有了賞罰制度則有了歪門邪道,有了親疏遠近之分則有了奸詐之人乘機介入。若將金錢丟棄在大街上,無人敢去拾取;君王在朝堂上向眾位大臣商討政務,奸佞之人不敢進讒言候,天下就達到最公正狀態。

化書之58:刻畫

【原文】

畫者不敢易於圖象,苟易之,必有咎。刻者不敢侮於本偶,苟侮之,必貽禍。始製作於我,又要敬於我,又寘禍於我。是故張機者用於機,設險者死於險,建功者辱於功,立法者罹於法。動一竅則百竅相會,舉一事則萬事有害,所以機貴乎明,險貴乎平,功貴乎無狀,法貴乎無象。能出刻畫者,可以名之為大象。
【譯文】
作畫的人不敢漫不經心於自己繪畫的圖像,若漫不經心,則必然有過失;雕刻的匠人不敢侮辱自己雕刻的雕像,若侮辱了,必然留下禍患。一開始是由我製作出來的,我還要尊敬它,它還會給我帶來禍害。因此,使用計謀的人被自己計謀所傷,設置陷阱的人被自己設置的陷阱所陷,立下功勞的人被自己的功勞所害,立法的人最終被自己所立的法律制裁。變動一件事情的關竅則有成百件事情的關竅發生變化,發動一件事情則對千萬的事情有損害。所以計謀重要的地方在於公開,陷阱重要的地方在於普通,功勞重要的地方在於沒有憑證,法律重要的地方在於沒有條律。能高出像雕刻和畫像這樣境界的,就可以稱之為大家。

【注釋】

寘(zhì):安排,放置

化書之59:酒醴
【原文】

夫酒醴者,迫之飲愈不飲,恕之飲愈欲飲。是故抑人者人抑之,容人者人容之;貸其死者樂其死,貸其輸者樂其輸。所以民盜君之德,君盜民之力。能知反覆之道者,可以居兆民之職。
【譯文】
對於喝酒的人來說,越是強迫他喝酒,他就越是不願意喝,越是不讓他喝酒,他就越是想要喝。因此欺負別人的人也會受到別人的欺負,寬容別人的人也得到別人的寬容;死罪得到寬恕的人死的心甘情願,輸錢得到豁免的人輸的心甘情願。所以百姓依靠君王的德行,君王依靠百姓的力量。能知道君王和百姓之間相互關係的人,可以就任管理百姓的職位。

【注釋】

貸:饒恕,寬恕

化書之60:恩賞
【原文】

侯者人所貴,金者人所重,眾人封公而得侯者不美,眾人分玉而得金者不樂。是故賞不可妄行,恩不可妄施。其當也由為爭奪之漸,其不當也即為亂亡之基。故我自卑則賞不能大,我自儉則恩不得奇。歷觀亂亡之史皆驕侈,恩賞之所以為也。

【譯文】
王侯被人們尊重,金錢被人們看重,眾人在分封時得到了王侯之位的並不感到歡欣,眾人在分珠玉時得到金錢的並不感到喜悅。因此獎賞不可以濫發,恩寵不可以濫施。賞罰使用恰當的,就成為爭權奪利的發端;使用不恰當的,就成為引發國家動亂導致亡國的禍源。因此對自認卑微的,獎賞不能過大,對自身節儉的,恩寵不得特殊。歷史上動亂亡國的,都是因為驕奢淫逸,君王恩寵獎賞濫為所造成的。

化書之61:養民
【原文】

民不怨火而怨使之禁火,民不怨盜而怨使之防盜。是故濟民不如不濟,愛民不如不愛。天有雨露,所以招其怨;神受禱祝,所以招其謗。夫禁民火不如禁心火,防人盜不如防我盜,其養民也如是。
【譯文】
百姓並不怨恨火,而怨恨那些禁止百姓使用火的;百姓並不怨恨盜賊,而怨恨那些使得百姓防範盜賊的。因此救濟百姓不如不救濟,愛護百姓不如不愛護。天上因為有雨水,所以招致怨恨;神明因為接受百姓的禱祝,所以招致誹謗。禁止百姓使用火不如消除百姓心裡的不滿,防範盜賊的偷盜不如防範來自內部的偷盜。這也就是管理百姓的方法。
熊出沒了 發表於 2025-4-5 03:03 | 顯示全部樓層
【化書】德化卷義解五則

譚峭【化書】卷三"德化"篇,以道家思想為本,參合儒法要義,論治國安民之道。今擇其中五章,試為詮解。

一、讒語章解
此章論"至公"之理。所謂"機謀"者,皆落第二義。道德之機,本自顯豁;仁義之謀,原非詭道。賞罰設而邪道生,親疏立而小人進,此皆失道之徵。昔子產治鄭,不毀鄉校;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故"棄金於市"之喻,非謂財物可輕,實明"至公"則貪鄙自消;"詢政於朝"之象,不在廣開言路,要在正氣充盈則讒佞遁形。此章要旨,在"公"字上做工夫,與【禮記】"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相發明。

二、刻畫章解
此章借藝事喻政道。畫者敬其圖象,刻者尊其本偶,非畏咎罹禍,實存敬畏之心。後文"張機者死於機"四句,尤見道家"為者敗之"之旨。昔韓非論法,謂"設柙非所以備鼠,所以使怯弱能服虎也",然法網密則民愈詐,恰如機險之害。故"功貴無狀,法貴無象",與【老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同趣。末句"能出刻畫者可以名之為大象",點明超越形跡方得真常,此莊子"得魚忘筌"之謂也。

三、酒醴章解
此章言君臣相待之道。以酒喻政,迫飲則逆,恕飲則從,此自然之理也。文中"抑人""容人"之辨,實本【尚書】"民可近不可下"之訓。"民盜君德,君盜民力"二語,揭破治亂循環之機。管仲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而譚峭更進一層,謂當使民"不知帝力",方為善治。末句"居兆民之職",暗用【周易】"聖人養賢以及萬民"之意,而化用無痕。

四、恩賞章解
此章誡人主慎行賞罰。以"眾人封公""分玉得金"為喻,明賞不當則生怨望。文中"爭奪之漸""亂亡之基"二語,可與【韓非子·八奸】相參。"自卑則賞不大,自儉則恩不奇"二句,尤見道家"卑弱自持"之妙。昔漢文帝賜鄧通銅山,而終餓死;唐玄宗寵楊氏兄妹,而肇亂階。譚峭此論,實為千古鑑戒。

五、養民章解
此章闡無為而治之旨。"怨禁火""怨防盜"之喻,與【老子】"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同調。末段"禁心火""防我盜"之說,直指為政之本在修身,與【大學】"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遙相呼應。至"濟民不如不濟,愛民不如不愛"二語,非謂漠視民生,實言當順民自然,不強行干預,此莊子"泉涸相濡,不如相忘於江湖"之深意也。

統觀五章,譚峭熔鑄道德仁義之說,其論治道,以"至公"立本,以"無為"為用,以"反覆"為機,雖言簡而義豐。其文風峻潔,譬喻精妙,往往於平常語中見深致,誠五代亂世中之黃鐘大呂也。學者當於"正己無為"處着力,方得個中三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