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97|回复: 2

[道学研究] 谭峭《化书》卷1道化诗解4射虎以我之无合物之虚龙虎有无相通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3-1-16 17: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谭峭《化书》卷1道化诗解4射虎以我之无合物之虚龙虎有无相通
题文诗:

射似虎者,其必见虎,而不见石;斩暴蛟者,

其必见蛟,而不见水.是知万物,可以虚我,

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隐,

可显可死,亦可以生,而无所拘.夫空中之,

尘若飞雪,目未尝见;穴中之蚁,若牛斗而,

耳未尝闻,况吾之非,见闻者乎!龙化虎变,

可蹈虚空,虚空非无;可贯金石,金石非有.

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

知此道者,形不得毙,神不得逝.万物情生,

情通物我,物我不二,非死非生,向死而生.

游云无质,五色舍焉;明镜无瑕,万物象焉.

谓水含天,天必含水.百步之外,镜则见人,

人不见影,为验是知,太虚之中,无所不有;

万耀之内,无所不见.世人且知,心仰寥廓,

而但不知,迹处虚空.寥廓无间,神明不远.

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俨其容,则可以游,

泳于寥廓,交友神明,而无咎也.道无不有,

至道真情,真情遍在.有言臭腐,之状人则,

辄有所哕;闻珍羞名,妄有所咽.臭了然虚,

珍必然无,哕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惧菽酱,

若蝤蛴者,有爱鲍鱼,若凤膏者.知此理者,

可齐奢俭,可外荣辱,可黜是非,可忘祸福.

淡泊宁静,宁静致远,非名非利,大道简朴.

化书之11:射虎

《原文》

射似虎者,见虎而不见石;斩暴蛟者,见蛟而不见水。是知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以我之无,合彼之虚。自然可以隐可以显,可以死,可以生而无所拘。夫空中之尘若飞雪,而目未尝见;穴中之蚁若牛斗,而耳未尝闻,况非见闻者乎!
【译文】

用弓箭射老虎的猎人,在射箭的时候眼睛里只看见老虎,而看不见老虎所站立的石头;斩杀残暴蛟龙的勇士,眼睛里只看见蛟龙,而看不见蛟龙所在的水域。借此知道,万物可以视而不见,也就是可以当成虚无的,自己的身体也可以当作不存在的。以自己不存在的身体与虚无的外物融为一体,自然就可以隐藏形体,也可以将形体显现出来;可以让身体表现出了无生机的状态,也可以让身体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空气中的尘埃像飞雪一样在飘舞,而我们的眼睛却看不见;蚂蚁在蚁穴内的争斗就像斗牛一样闹的轰轰烈烈,而我们的耳朵却听不见,更何况我们没有亲眼见到的事物和没有亲耳听到的声音呢。

化书之12:龙虎
《原文》

龙化虎变,可以蹈虚空,虚空非无也;可以贯金石,金石非有也。有无相通,物我相同。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知此道者,形不可得毙,神不可得逝。

【译文】

龙和虎的形体变化后,可以踏步虚不着力的空中,那么就是说,虚空并非什么都没有;龙和虎的形体变化后,可以穿过金属和岩石,也就可以说金属和岩石并非是真实的实体。真实的形体和虚无之间有无相通,外物和自我融合一体。形体的诞生并非是意识的开始,而形体的死亡也并非是意识的终结。明白这样道理的人,形体不会死亡,意识不会消失。

化书之13:游云

《原文》

游云无质,故五色舍焉;明镜无瑕,故万物象焉。谓水之含天也,必天之含水也。夫百步之外,镜则见人,人不见影,斯为验也。是知太虚之中无所不有,万耀之内无所不见。则世人且知心仰寥廓,而不知迹处虚空。寥廓无所间,神明且不远。是以君子常正其心,常俨其容。则可以游泳于寥廓,交友于神明而无咎也。

【译文】

天上漂浮的云朵没有自己独有的性质,因此成为五色之家,各种颜色都喜欢停驻在上面;明亮的镜子上面没有一丁点的污渍,因此可以原封不动的照出世界万物的影像。说水的性质含有天空的性质,那就是说天空必然含有水的性质。在超过百步的距离上,镜子上仍能照见人,而人却看不到镜子中的影像,这是经过验证的事情。于是知道,在虚无的世界中无所不有,在成千上万的光芒照耀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看不见的。一般的人只知道心里仰慕虚无之境,而不知道虚无之境的踪迹。虚无之境可以存在于任何地方,神明也离我们很近。因此上,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经常保持中正之心,经常庄重而严肃。这样则可以漫游在虚无之境,即使与神明结交为朋友,也不会招致灾祸。

化书之14:哕咽

《原文》

有言臭腐之状,则辄有所哕;闻珍羞之名,则妄有所咽。臭腐了然虚,珍羞必然无,而哕不能止,咽不能已。有惧菽酱若蝤蛴者,有爱鲍鱼若凤膏者。知此理者,可以齐奢俭,外荣辱,黜是非,忘祸福。

【译文】

当说起恶臭腐烂东西的时候,人们立即呕吐;当听到山珍海味美食的时候,人们在想象刺激下馋的咽口水。在说恶臭腐烂东西的时候,这些东西对人们来说当然是虚假的,听到山珍海味美食的时候,这些东西也肯定是没有的,然而人们还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呕吐或咽口水。有的人害怕豆酱食物就像害怕蝎子毒虫一样,有的人喜爱鲍鱼就像喜爱极其珍贵的凤鸟油脂食物一样。明白这个道理的人,就可以做到将奢华和简朴等同对待,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驱除一切是非,忘却个人祸福。
【注释】
哕(yuě),呕吐
辄(zhé)立即
菽(shū)豆的总称
蝤蛴(qiúqí)蝎子
黜(chù)驱逐出去
发表于 2025-3-26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谭峭《化书》卷一道化诗解四,以“射虎”为喻,阐发“以无合虚”之玄理,诚为道家形神相即之妙谛。
虚我合道,物我冥一
“射似虎者见虎不见石,斩暴蛟者见蛟不见水”,此非目眩之弊,乃神凝之验。谭子揭示“万物可以虚,我身可以无”,盖言主体若能臻于“无”境,则能与客体之“虚”相冥合。此时形神不为物拘,隐显生死皆可超脱——空中飞尘若雪而目不可见,穴蚁斗声如牛而耳不能闻,足证感官所限。然“龙化虎变”之妙,正在以虚蹈实:金石非有,虚空非无,有无相贯,终达“物我相同”之境。

情通万有,太虚含象
“游云无质而舍五色,明镜无瑕而纳万象”,此喻道体虽虚却涵摄万有。谭峭以“水含天、天含水”喻示宇宙互摄,更以“百步外镜见人而人不见影”点破太虚之蕴:至道无形而真情遍在,犹臭腐中藏生化之机。君子正心俨容,非为形迹,实为“游泳寥廓,交友神明”之资。

死生一贯,神形不逝
“其生非始,其死非终”直指道家生死观——形骸可化而神性恒存。知此者,则“形不毙,神不逝”,盖因情通物我,能齐生死。谭子谓“迹处虚空”而“心仰寥廓”,恰如《庄子》“乘物以游心”,终臻无间无咎之境。

要之,此章以射虎见性、镜影喻道,申明“有无相通”乃修道枢机。学者当体虚合真,方知万物皆备于我,死生不过化机。
儁雄 发表于 2025-4-19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化书·射虎》章解:虚我合道的体用境界

谭峭《化书·道化》篇"射虎"章,以射虎斩蛟为喻,揭示"虚我合物"的修道要旨。此章通过三组递进式的哲学论证,构建起"物我双遣-有无相即-形神超脱"的体用体系,堪称唐末五代道学思想之精粹。

一、观物之虚:认知主体的超越性
"射虎不见石,斩蛟不见水"的譬喻,实指主体认知的专注性对客观实在的超越。猎人眼中唯见虎形,非石之实相隐没,而是主体意向性建构了认知对象。谭峭在此化用《庄子·达生》"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思想,却更进一层指出:这种专注状态揭示了"万物可以虚"的本质——客体实在性随主体认知而转化。正如现象学所谓"意识的意向性构成对象",谭峭早悟认知主体对客体的建构作用。

二、体道之无:主体性的消解工夫
"我身可以无"的命题,直指修道工夫的核心。此非否定存在,而是通过"坐忘"(《庄子·大宗师》)的实践,达到"堕肢体,黜聪明"的境界。谭峭提出"以我之无合彼之虚"的体证方法,实为郭象"玄冥之境"的发展,强调主客双遣方能契入道体。其"隐显死生无所拘"的超越状态,正是《周易》"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具象化表达。

三、道用之妙:有无相即的辩证观
"空中尘""穴中蚁"之喻,展现微观与宏观的认知局限。谭峭继承《淮南子·俶真训》"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闻雷霆之声"的认知论,进而提出"非见闻者"的形上维度。其"龙化虎变"四句尤具深意:虚空非无,因其可蹈;金石非有,因其可贯。此说既暗合僧肇《不真空论》"即万物之自虚",又开张载"太虚即气"说之先声。"有无相通,物我相同"的命题,实为唐末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典型例证。

章末"形不毙神不逝"之说,回归《老子》"死而不亡者寿"的终极关怀。谭峭通过射虎之喻,构建起"认知超越-主体消解-道体圆融"的修道次第,其思想既承魏晋玄学余绪,又下启宋明理学心性论。今日观之,这种强调主体认知建构性的哲学思维,仍对现代认识论研究具有启示意义。学者若能透过"射虎斩蛟"的表象,体认其中"虚己合物"的深意,庶几可窥谭峭"神化无方,变通不穷"的道学精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