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8|回復: 3

[其他] 【逸周书】卷68武纪解诗解2得礼法时文德武备慎杀政公师之以法成之以仁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13 17: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书】卷68武纪解诗解2得礼法时文德武备慎杀政公师之以法成之以仁
题文诗:

施度于体,不虑费事;苟利于国,不计其劳.

失德丧服,于邻家则,不顾难矣.交体侵凌,

则不顾权.封疆倘不,时得其所,无为养民.

合同大臣,不得其位,无畏患矣.百姓屈急,

无藏蓄矣.挤其社稷,失其宗庙,离其坟墓,

困其鬼神,残其宗族,无为爱死.卑辞不听,

送财无支,计战不足,近告无顾,告过不悔,

请服不得,然后绝于,闭门循险,近说外援,

以待天命,是定亡矣.凡有难事,君民共守,

社稷宗庙,而先衰亡,皆由失礼.大事不法,

弗可作也;法而不时,弗可行之;说而失礼,

弗可长也;得礼无备,弗可成之;举物不备,

欲立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势而不求,

周流举而,不几其成;薄其事而,求厚其功,

其则必亡.内无文德,道外无武,迹往不复,

来者有悔,而求合者,亦必亡矣.不难不费,

而致大功,古今未有.据名不辱,应行不困,

其唯礼也;得之无逆,复之无咎,其唯敬也;

成事不难,序功不费,其唯时也;劳而有成,

费而不亡,其唯当也;施而不拂,成而有权,

久之能安,其唯义也.不知所取,之量不知,

所施之度,不知动静,之时不知,吉凶之事,

不知困达,之谋疑此,五者未可,以动大事.

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虚愿不至,妄为不祥.

太上敬服,次欲而得,次夺而得,次争而克,

其下动而,上资其力.建国君民,内事文和.

外事武义,其刑慎杀,其政直公,本之以礼,

动之以时,正之以度,师之以法,成之以仁.

此之道也.仁义公正,文功武备,变法适时.
【原文】
施度于体,不虑费事;利于国,不计劳。失德丧服于邻家,则不顾难矣。交体侵凌,则不顾权矣。封疆不时得其所,无为养民矣。合同不得其位,无畏患矣。百姓屈急,无藏蓄矣。挤社稷、失宗庙、离坟墓、困鬼神、残宗族,无为爱死矣。卑辞而不听,□财而无枝,计战而□足,近告而无顾,告过而不悔,请服而不得,然后绝好于闭门,循险近,说外援以天命,无为是定亡矣。

凡有事君民,守社稷宗庙,而先衰亡者,皆失礼也。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时,弗可行;说而失礼,弗可长;得礼而无备,弗可成;举物不备,而欲□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势不求周流,举而不几其成,亡。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亡。内无文,道外无武,迹往不复,来者有悔,而求合者,亡。不难不费,而致大功,古今未有。

据名而不辱,应行而不困,唯礼;得之而无逆,复之而无咎,唯敬;成事而不难,序功而不费,唯时;劳而有成,费而不亡,唯当;施而不拂,成而有权,久之而能□,唯义。不知所取之量,不知所施之度,不知动静之时,不知吉凶之事,不知困达之谋,疑此五者,未可以动大事。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虚愿不至,妄为不祥。太上敬而服,其次欲而得,其次夺而得,其次争而克,其下动而上资其力。凡建国君民,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其形慎而杀,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礼,动之以时,正之以度,师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道也。


【译文】
用财于国家,只要适度就不考虑多少。事情有利国家,就不计算劳作。对邻国失掉恩德或丧失服事,邻国就不关心你的危难了。相互侵凌,就不想到平衡了。疆土内没有居所,不能养育百姓。大臣得不到官位,就不敬畏灾祸了。老百姓穷困,就没有积蓄了。国家毁了,宗庙丢了,远离祖坟,不祭鬼神,宗族四散,也就无法顾生死了。
使用卑谦的言辞而大国不听,想送财礼又不能支持,考虑打仗却兵力不足,就近求告却不予理会,承认过错又不让悔改,请求臣服也不能实现,然后才绝交,封关,利用天险,就近游说以求外援,等待天命,别无作为:这样一定灭亡。

凡有危难,君民共守社稷宗庙,而首先衰亡的,都是因为失礼。兵戎之事不依法度就不能用兵,依法度而不合时宜也行不通,虽合时宜而失礼不可能久长,得礼而没有准备也不会成功。办大事不作准备而想建大功于天下的,还没有这样的人。
事势不求全责备,办事不指望成功的,灭亡。轻视其事而又希求大功的,灭亡。对内无文德,对外没有武功,仁人勇士去而不再来的,灭亡。知道搞错了才要求讲和的,灭亡。不受艰难又不费力而得到大功的,古往今来还没有过。

享有名声而不受辱没,顺事而行不受困扰,只有知礼的人。得到它而不拒绝,失掉它也不责怪,只有知敬的人。办成事情而不受艰难,不断建功而不费力,只有知时的人。劳动而有成果,耗费而不白丢,只有那作得恰当的人。施舍而不停止,成功而有权变,长久而能平安,只有知义的人。
不知道该取的分量,不知道该采用的法度,不知道动静的时机,不知道事情的吉凶,不知道计谋的顺与不顺:疑惑于此五件事,就不可举大事。

依靠名气便不能长久,依赖功劳便不能处世。空想不能实现,胡为不会吉利。最上一等是尊敬人而让人顺服,其次是想得就得到,其次是夺取而得到,其次是相争而取胜,最下一等是举事而借助其国的武力。   
凡是建国治民,内政要用文德而平和,外事讲武力要用得恰当。刑法要缜密而威严,政令要正直而公道。以礼义为根本,按时节而行动,用法度作标准,用律令为榜样,用仁义去成事,说的就是这建国治民。
南丘 發表於 2025-3-26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武纪解》治国要义发微

《逸周书·武纪解》此章深阐治国九要:一曰度体量力,二曰利国忘劳,三曰慎交守权,四曰时封养民,五曰位当其才,六曰蓄积民力,七曰重祀守宗,八曰慎战备武,九曰循礼立政。其核心在"礼法时备"四字,缺一不可。

细绎经义,"大事不法,弗可作"者,言制度必本先王成宪;"法而不时"者,谓三代损益因时制宜之理;"说而失礼"者,戒纵横捭阖之害;"得礼无备"者,明徒善不足为政之弊。四者环环相扣,犹四时之序,失其一则政基隳坏。

文中"势而不求周流"八字尤具深意。注家或解为"审势而不苛求周全",实指为政当执中守要。昔周公制礼,不过三百三千,而其要归在敬天保民。此章"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之戒,正与《尚书》"慎乃俭德"相发明。

至若"内无文德"六句,实为治国龟鉴。文德者,礼乐教化也;武备者,刑政征伐也。孔子曰:"有文章者必有武备",与此章互证。末句"其唯礼也"四字,乃全篇点睛,与《礼记》"礼者,天地之序也"同参,可见周代治国精义。

今观此篇,其要在于:立政以法为骨,行法以时为脉,应时以礼为魂,守礼以备为用。四者兼备,方成王道。学者当于此等处,见古人经纶天下之密意。
半日闲 發表於 2025-4-26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书·武纪解》政治哲学发微:礼法时义与文武之道刍议

《武纪解》此章以"施度于体"开篇,实为周代政治哲学之精要。所谓"体",乃治国之纲维,郑玄注《周礼》云"体国经野",正与此相发明。施政合度则不计费事,利国则弗辞劳苦,此乃三代圣王"勤民"思想之遗绪。《尚书·无逸》载周公戒成王"先知稼穑之艰难",与此处"不计其劳"互为表里。

一、失礼亡国之鉴
文本连用"失德丧服""交体侵凌"等十二种政治失序现象,构建起完整的衰亡谱系。其中"挤社稷、失宗庙"至"困鬼神、残宗族"六事,尤合《礼记·礼运》"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之要义。贾谊《新书·礼篇》言"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本章所列诸弊,皆缘于"大事不法""法而不时"等礼法失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告过不悔,请服不得"二句,暗合《周易·复卦》"迷复之凶"的悔过哲学,揭示出政治补救机制的失效乃亡国前兆。

二、成事四维说
"得礼无备,弗可成"以下,提出立政四要素:
1. 礼法相济:"大事不法"与"说而失礼"对举,体现周人"礼法二元"治理结构。孔颖达疏《周礼》谓"礼者体也,履也",正可注解此处"施度于体"的深层含义。
2. 时义为枢:"法而不时"呼应《周易》"与时偕行"思想,《孟子·万章下》称孔子为"圣之时者",皆强调制度时效性。
3. 文质兼备:"内无文德,外无武迹"二句,实为《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哲学表达。西周金文中"文祖""武考"之常见称谓,正是此种文武平衡观的物质遗存。
4. 义利之辨:"施而不拂,成而有权"暗含《大学》"义者利之和"的辩证思维,与篇首"不计其劳"形成闭环论证。

三、五疑诫与治国三阶
"不知取量"至"不可以动大事"五疑,实为君主决策论之雏形。其中"困达之谋"说尤具深意,《荀子·王霸》言"明分达治"可视为其最佳注脚。后文"太上敬服"四等政治境界,与《老子》"太上不知有之"说异曲同工,而"次夺""次争"之分野,恰印证《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伦理。

四、文武之道新诠
结语"建国君民"段实为全篇总纲:"内事文和"承《舜典》"柔远能迩"之教,"外事武义"合《牧誓》"称尔戈"之训。"师之以法,成之以仁"八字,可谓先秦德法思想之枢要。《尚书·吕刑》"惟良折狱"与《论语》"道之以德"在此达成奇妙融合。

要之,此章以"礼—法—时"为经,以"文—武—仁"为纬,构建起立体化的政治哲学体系。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西周治国理念的吉光片羽,更为我们理解先秦"王道"思想提供了关键性的文本链环。班固《汉书·艺文志》称《周书》"与《尚书》相表里",观此章可知其言之不虚。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4-29 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武纪解》礼法纲维与文武之道诠要

《逸周书·武纪解》此章以"礼法时义"为经,以"文武备具"为纬,深刻揭示了治国安邦的核心要义。其文虽简,然义理宏深,今试为剖析三纲:

一、礼法为政之本
"施度于体,不虑费事"二句,实为礼法施用之总纲。郑玄注《周礼》云:"体者,政教之根本也。"所谓"度于体",即《礼记·仲尼燕居》"制度在礼"之义。文中"大事不法,弗可作"至"得礼无备,弗可成"五句,形成严密的逻辑链条:立法须合时("法而不时"),行礼须有备("得礼无备"),此与《荀子·王制》"法而不议则法之所不至者必废"互为表里。尤值得注意的是"据名不辱,应行不困,其唯礼也"的论断,与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一脉相承。

二、时义为用之要
"成事不难,序功不费,其唯时也"一句,深得《周易》"时中"精义。文中五"不知"之诫("不知所取之量"至"不知困达之谋"),实为对《孙子兵法·计篇》"五事七计"的礼学化诠释。管子曰:"时者得天,义者得人"(《管子·宙合》),此章"劳而有成,费而不亡,其唯当也"正与此暗合。其"太上敬服"至"次争而克"的次第,更是对《老子》"太上,下知有之"治国境界的礼法阐释。

三、文武为治之具
"内事文和,外事武义"八字,乃全篇文眼。《左传》襄公八年云:"天子务德,诸侯勤礼",此章"内无文德,道外无武迹"之戒,正是对此的逆向论证。其"师之以法,成之以仁"的治国方略,与《孟子·离娄上》"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形成跨时空呼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刑慎杀,政直公"的司法主张,与《尚书·吕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的慎刑思想如出一辙。

要而论之,此章以"礼—法—时"为纵轴,以"文—武—仁"为横轴,构建起完整的治国理论体系。其"得之无逆,复之无咎,其唯敬也"的结语,恰如《周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的政教注脚,揭示了敬畏之心乃礼法实施的根本保障。今日读之,犹见周人制礼作乐之深意存焉。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