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5|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68武紀解詩解2得禮法時文德武備慎殺政公師之以法成之以仁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3 17:51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68武紀解詩解2得禮法時文德武備慎殺政公師之以法成之以仁
題文詩:

施度於體,不慮費事;苟利於國,不計其勞.

失德喪服,於鄰家則,不顧難矣.交體侵凌,

則不顧權.封疆倘不,時得其所,無為養民.

合同大臣,不得其位,無畏患矣.百姓屈急,

無藏蓄矣.擠其社稷,失其宗廟,離其墳墓,

困其鬼神,殘其宗族,無為愛死.卑辭不聽,

送財無支,計戰不足,近告無顧,告過不悔,

請服不得,然後絕於,閉門循險,近說外援,

以待天命,是定亡矣.凡有難事,君民共守,

社稷宗廟,而先衰亡,皆由失禮.大事不法,

弗可作也;法而不時,弗可行之;說而失禮,

弗可長也;得禮無備,弗可成之;舉物不備,

欲立大功,於天下者,未之有也.勢而不求,

周流舉而,不幾其成;薄其事而,求厚其功,

其則必亡.內無文德,道外無武,跡往不復,

來者有悔,而求合者,亦必亡矣.不難不費,

而致大功,古今未有.據名不辱,應行不困,

其唯禮也;得之無逆,復之無咎,其唯敬也;

成事不難,序功不費,其唯時也;勞而有成,

費而不亡,其唯當也;施而不拂,成而有權,

久之能安,其唯義也.不知所取,之量不知,

所施之度,不知動靜,之時不知,吉凶之事,

不知困達,之謀疑此,五者未可,以動大事.

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虛願不至,妄為不祥.

太上敬服,次欲而得,次奪而得,次爭而克,

其下動而,上資其力.建國君民,內事文和.

外事武義,其刑慎殺,其政直公,本之以禮,

動之以時,正之以度,師之以法,成之以仁.

此之道也.仁義公正,文功武備,變法適時.
【原文】
施度於體,不慮費事;利於國,不計勞。失德喪服於鄰家,則不顧難矣。交體侵凌,則不顧權矣。封疆不時得其所,無為養民矣。合同不得其位,無畏患矣。百姓屈急,無藏蓄矣。擠社稷、失宗廟、離墳墓、困鬼神、殘宗族,無為愛死矣。卑辭而不聽,□財而無枝,計戰而□足,近告而無顧,告過而不悔,請服而不得,然後絕好於閉門,循險近,說外援以天命,無為是定亡矣。

凡有事君民,守社稷宗廟,而先衰亡者,皆失禮也。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時,弗可行;說而失禮,弗可長;得禮而無備,弗可成;舉物不備,而欲□大功於天下者,未之有也。勢不求周流,舉而不幾其成,亡。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亡。內無文,道外無武,跡往不復,來者有悔,而求合者,亡。不難不費,而致大功,古今未有。

據名而不辱,應行而不困,唯禮;得之而無逆,復之而無咎,唯敬;成事而不難,序功而不費,唯時;勞而有成,費而不亡,唯當;施而不拂,成而有權,久之而能□,唯義。不知所取之量,不知所施之度,不知動靜之時,不知吉凶之事,不知困達之謀,疑此五者,未可以動大事。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虛願不至,妄為不祥。太上敬而服,其次欲而得,其次奪而得,其次爭而克,其下動而上資其力。凡建國君民,內事文而和。外事武而義,其形慎而殺,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禮,動之以時,正之以度,師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道也。


【譯文】
用財於國家,只要適度就不考慮多少。事情有利國家,就不計算勞作。對鄰國失掉恩德或喪失服事,鄰國就不關心你的危難了。相互侵凌,就不想到平衡了。疆土內沒有居所,不能養育百姓。大臣得不到官位,就不敬畏災禍了。老百姓窮困,就沒有積蓄了。國家毀了,宗廟丟了,遠離祖墳,不祭鬼神,宗族四散,也就無法顧生死了。
使用卑謙的言辭而大國不聽,想送財禮又不能支持,考慮打仗卻兵力不足,就近求告卻不予理會,承認過錯又不讓悔改,請求臣服也不能實現,然後才絕交,封關,利用天險,就近遊說以求外援,等待天命,別無作為:這樣一定滅亡。

凡有危難,君民共守社稷宗廟,而首先衰亡的,都是因為失禮。兵戎之事不依法度就不能用兵,依法度而不合時宜也行不通,雖合時宜而失禮不可能久長,得禮而沒有準備也不會成功。辦大事不作準備而想建大功於天下的,還沒有這樣的人。
事勢不求全責備,辦事不指望成功的,滅亡。輕視其事而又希求大功的,滅亡。對內無文德,對外沒有武功,仁人勇士去而不再來的,滅亡。知道搞錯了才要求講和的,滅亡。不受艱難又不費力而得到大功的,古往今來還沒有過。

享有名聲而不受辱沒,順事而行不受困擾,只有知禮的人。得到它而不拒絕,失掉它也不責怪,只有知敬的人。辦成事情而不受艱難,不斷建功而不費力,只有知時的人。勞動而有成果,耗費而不白丟,只有那作得恰當的人。施捨而不停止,成功而有權變,長久而能平安,只有知義的人。
不知道該取的分量,不知道該採用的法度,不知道動靜的時機,不知道事情的吉凶,不知道計謀的順與不順:疑惑於此五件事,就不可舉大事。

依靠名氣便不能長久,依賴功勞便不能處世。空想不能實現,胡為不會吉利。最上一等是尊敬人而讓人順服,其次是想得就得到,其次是奪取而得到,其次是相爭而取勝,最下一等是舉事而藉助其國的武力。   
凡是建國治民,內政要用文德而平和,外事講武力要用得恰當。刑法要縝密而威嚴,政令要正直而公道。以禮義為根本,按時節而行動,用法度作標準,用律令為榜樣,用仁義去成事,說的就是這建國治民。
+
南丘 發表於 2025-3-26 18:08 | 顯示全部樓層
【武紀解】治國要義發微

【逸周書·武紀解】此章深闡治國九要:一曰度體量力,二曰利國忘勞,三曰慎交守權,四曰時封養民,五曰位當其才,六曰蓄積民力,七曰重祀守宗,八曰慎戰備武,九曰循禮立政。其核心在"禮法時備"四字,缺一不可。

細繹經義,"大事不法,弗可作"者,言制度必本先王成憲;"法而不時"者,謂三代損益因時制宜之理;"說而失禮"者,戒縱橫捭闔之害;"得禮無備"者,明徒善不足為政之弊。四者環環相扣,猶四時之序,失其一則政基隳壞。

文中"勢而不求周流"八字尤具深意。注家或解為"審勢而不苛求周全",實指為政當執中守要。昔周公制禮,不過三百三千,而其要歸在敬天保民。此章"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之戒,正與【尚書】"慎乃儉德"相發明。

至若"內無文德"六句,實為治國龜鑑。文德者,禮樂教化也;武備者,刑政征伐也。孔子曰:"有文章者必有武備",與此章互證。末句"其唯禮也"四字,乃全篇點睛,與【禮記】"禮者,天地之序也"同參,可見周代治國精義。

今觀此篇,其要在於:立政以法為骨,行法以時為脈,應時以禮為魂,守禮以備為用。四者兼備,方成王道。學者當於此等處,見古人經綸天下之密意。
半日閒 發表於 2025-4-26 05:58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武紀解】政治哲學發微:禮法時義與文武之道芻議

【武紀解】此章以"施度於體"開篇,實為周代政治哲學之精要。所謂"體",乃治國之綱維,鄭玄注【周禮】云"體國經野",正與此相發明。施政合度則不計費事,利國則弗辭勞苦,此乃三代聖王"勤民"思想之遺緒。【尚書·無逸】載周公戒成王"先知稼穡之艱難",與此處"不計其勞"互為表裏。

一、失禮亡國之鑑
文本連用"失德喪服""交體侵凌"等十二種政治失序現象,構建起完整的衰亡譜系。其中"擠社稷、失宗廟"至"困鬼神、殘宗族"六事,尤合【禮記·禮運】"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之要義。賈誼【新書·禮篇】言"禮者禁於將然之前",而本章所列諸弊,皆緣於"大事不法""法而不時"等禮法失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告過不悔,請服不得"二句,暗合【周易·復卦】"迷復之凶"的悔過哲學,揭示出政治補救機制的失效乃亡國前兆。

二、成事四維說
"得禮無備,弗可成"以下,提出立政四要素:
1. 禮法相濟:"大事不法"與"說而失禮"對舉,體現周人"禮法二元"治理結構。孔穎達疏【周禮】謂"禮者體也,履也",正可註解此處"施度於體"的深層含義。
2. 時義為樞:"法而不時"呼應【周易】"與時偕行"思想,【孟子·萬章下】稱孔子為"聖之時者",皆強調製度時效性。
3. 文質兼備:"內無文德,外無武跡"二句,實為【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哲學表達。西周金文中"文祖""武考"之常見稱謂,正是此種文武平衡觀的物質遺存。
4. 義利之辨:"施而不拂,成而有權"暗含【大學】"義者利之和"的辯證思維,與篇首"不計其勞"形成閉環論證。

三、五疑誡與治國三階
"不知取量"至"不可以動大事"五疑,實為君主決策論之雛形。其中"困達之謀"說尤具深意,【荀子·王霸】言"明分達治"可視為其最佳註腳。後文"太上敬服"四等政治境界,與【老子】"太上不知有之"說異曲同工,而"次奪""次爭"之分野,恰印證【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戰爭倫理。

四、文武之道新詮
結語"建國君民"段實為全篇總綱:"內事文和"承【舜典】"柔遠能邇"之教,"外事武義"合【牧誓】"稱爾戈"之訓。"師之以法,成之以仁"八字,可謂先秦德法思想之樞要。【尚書·呂刑】"惟良折獄"與【論語】"道之以德"在此達成奇妙融合。

要之,此章以"禮—法—時"為經,以"文—武—仁"為緯,構建起立體化的政治哲學體系。其價值不僅在於保存了西周治國理念的吉光片羽,更為我們理解先秦"王道"思想提供了關鍵性的文本鏈環。班固【漢書·藝文志】稱【周書】"與【尚書】相表裏",觀此章可知其言之不虛。
大好四四 發表於 2025-4-29 12:22 | 顯示全部樓層
【武紀解】禮法綱維與文武之道詮要

【逸周書·武紀解】此章以"禮法時義"為經,以"文武備具"為緯,深刻揭示了治國安邦的核心要義。其文雖簡,然義理宏深,今試為剖析三綱:

一、禮法為政之本
"施度於體,不慮費事"二句,實為禮法施用之總綱。鄭玄注【周禮】云:"體者,政教之根本也。"所謂"度於體",即【禮記·仲尼燕居】"制度在禮"之義。文中"大事不法,弗可作"至"得禮無備,弗可成"五句,形成嚴密的邏輯鏈條:立法須合時("法而不時"),行禮須有備("得禮無備"),此與【荀子·王制】"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互為表裏。尤值得注意的是"據名不辱,應行不困,其唯禮也"的論斷,與孔子"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一脈相承。

二、時義為用之要
"成事不難,序功不費,其唯時也"一句,深得【周易】"時中"精義。文中五"不知"之誡("不知所取之量"至"不知困達之謀"),實為對【孫子兵法·計篇】"五事七計"的禮學化詮釋。管子曰:"時者得天,義者得人"(【管子·宙合】),此章"勞而有成,費而不亡,其唯當也"正與此暗合。其"太上敬服"至"次爭而克"的次第,更是對【老子】"太上,下知有之"治國境界的禮法闡釋。

三、文武為治之具
"內事文和,外事武義"八字,乃全篇文眼。【左傳】襄公八年云:"天子務德,諸侯勤禮",此章"內無文德,道外無武跡"之戒,正是對此的逆向論證。其"師之以法,成之以仁"的治國方略,與【孟子·離婁上】"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形成跨時空呼應。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刑慎殺,政直公"的司法主張,與【尚書·呂刑】"惟敬五刑,以成三德"的慎刑思想如出一轍。

要而論之,此章以"禮—法—時"為縱軸,以"文—武—仁"為橫軸,構建起完整的治國理論體系。其"得之無逆,復之無咎,其唯敬也"的結語,恰如【周易·坤卦】"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的政教註腳,揭示了敬畏之心乃禮法實施的根本保障。今日讀之,猶見周人制禮作樂之深意存焉。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