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58|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61史記解詩解2功大不賞專事強力亂臣貴任久空重位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11 11:44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61史記解詩解2功大不賞專事強力亂臣貴任久空重位
題文詩:
嬖子兩重,者亡昔者,義渠氏有,兩子異母,
.君疾大臣,分黨而爭,義渠以亡.
功大功大,不賞者危.昔平州臣,功大不賞,
讒臣日貴,功臣日怒,而生變故,平州之君,
以走出.知召遠而,不親者危;昔有林氏,
召離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弗親,
離戎逃之,林失誅之,天下人皆,叛林氏國.
昔者曲集,之君伐智,專事強力,不信其臣,
忠良皆伏.其後愉州,伐之,君孤無使,
曲集以亡.昔有巢氏,亂臣,而貴任之,
以國假之,以權擅國,而主,君已奪之,
臣怒生變,有巢以亡.斧小不勝,柯者.
鄶君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
後鄶小弱,禁罰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
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
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
共工以亡.犯難爭權,疑者死.昔有林氏,
上衡氏爭,林氏再戰,不之,上衡偽義,
弗克,身死國亡.能均而,不親並重,
事君者危.昔有南氏,二臣貴寵,力鈞勢底,
競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能禁,南氏以分.
【原文】2嬖子兩重者亡。昔者,義渠氏有兩子異母,皆重。君疾大臣,分黨而爭,義渠以亡。功大功大不賞者危。昔平州之臣,功大而不賞,讒臣日貴,功臣日怒而生變,平州之君以走出。知召遠不親者,危。昔有林失召離戎之君而朝之,至而不禮,留而弗親,離戎逃而去之,林失誅之,天下叛林氏。昔者曲集之君,伐智而專事強力,而不信其臣,忠良皆伏。愉州氏伐之,君孤而無使,曲集以亡。昔者有巢氏,有亂臣而貴任之,以國假之,以權擅國而主斷,君已而奪之,臣怒而生變,有巢以亡。斧小不勝柯者,亡。昔有君嗇儉,減爵損祿,群臣卑讓,上下不臨,後鄶小弱禁罰不行,重氏伐之,鄶君以亡。久空重位者危。昔有共工,自賢,自以無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亂,民無所附,唐氏伐之,共工以亡。犯難爭權,疑者死。昔有林氏,上衡氏爭權,林氏再戰而勝,上衡氏偽義,弗克,俱身死國亡。知能均而不親,並重事君者危。昔有南氏,有二臣,貴寵,力鈞勢底,競進爭權,下爭朋黨,君弗能禁,南氏以分。
【譯文】2
受寵的兒子兩個都位重的,一定亡國。從前義渠氏有兩個兒子,不是一母所生,皆處高位。國君後來得了病,大臣們分為兩黨而相爭鬥,義渠國因此滅亡。
功勞大而不加獎賞的,危險。從前平州國的大臣有大功而不賞,諂媚之臣反而日益顯貴,功臣們一天天憤怒起來而發動政變,平州的國君因此逃往他國。

召來遠人不加親近的,危險。從前有林氏召來離戎國的君王朝見他,到了之後不給禮遇,留下來又不加親近,離戎國君逃離林氏國,林氏國誅殺了他,結果天下人都背叛了林氏。
從前曲集國的國君自恃聰明而獨斷事務,強悍有力而不信任大臣,忠良之臣都隱而不出。後來愉州氏攻打他,國君孤立而無人可使,曲集國因此滅亡。

從前有巢氏有個亂臣卻地位顯貴,把國事交給他,把大權託付給他,讓他專擅國政而獨斷專行。國君後來奪回他的權力,亂臣生怒而發動政變,有巢氏因此滅亡。
斧頭小,承受不了大斧柄的,必滅亡。從前鄶國之君吝嗇節儉,降爵位減俸祿,群臣地位低下,上下不協調。後來鄶國變成弱國,禁令與處罰都行不通。重氏國攻打他,鄶君因此而死。
長久使重要位置空缺的,危險。從前共工氏認為自己賢能,認為沒有可用之臣,長期空缺大官,結果下面官員交相作亂,百姓無處依附,唐氏攻打他,共工氏因此滅亡。   
冒着危難爭奪權力,猶疑不決者必死。從前有林氏與上衡氏爭奪權力,林氏兩戰不勝,上衡氏行仁義不攻下它,結果雙方都身死國滅。  

聰明能幹相等而不和,又同時受到重用共事君王的,危險。從前有南氏有兩個大臣,顯貴而受寵,勢力鈞等,競相爭權,在下面爭取黨羽,國君不能禁止,南氏國因此分裂。
冰玉壺 發表於 2025-3-31 11:5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史記解】此章所論,實為治國之要樞。其言"嬖子兩重者亡",乃指權柄分散之弊。義渠氏之亡,正在於兩子並重,大臣分黨,終致內亂。此與【左傳】"國不堪貳"之訓相合,可見周人早明"政出一門"之理。

"功大不賞"之戒尤為深刻。平州之臣功高震主,賞賚不及,遂使讒臣得勢,功臣生變。此即【韓非子·說難】所謂"貴臣太重,必易主位"之象。至若"知召遠而不親",林氏召離戎君而弗禮,終致眾叛,恰如【論語】"近者悅,遠者來"之反例。

曲集之君"伐智專力",不用忠良,終為愉州所滅,此證【尚書】"任賢勿貳"之要。有巢氏貴任亂臣,致"擅國獨斷",恰中【管子·明法】"臣擅行令則主失制"之誡。鄶君嗇儉失度,禁罰不行,正犯【周禮】"以九賦斂財賄,以九式均節財用"之制。

共工"久空重位"而亡,尤見設官分職之重。【周官】六卿分職,正防此弊。末章論林氏、南氏之敗,皆由爭權並重所致,與【周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形成鮮明對照。通篇以史為鑑,深得"殷鑑不遠"之旨,誠為周代治國精髓之存。
萬叫 發表於 2025-5-16 19:38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史記解】政治警示發微

【逸周書】卷六十一【史記解】所載"嬖子兩重""功大不賞"二則史事,實為周代史官總結前代亡國教訓之重要文獻。本文擬從經學詮釋與政治哲學角度,對此段文本作三重解讀。

一、嫡庶失序與權力結構失衡
"義渠氏有兩子異母,皆位重"之事,揭示宗法制度崩潰之禍。鄭玄注【周禮】云:"冢子未立而庶子同秩,亂之本也。"【左傳·隱公元年】載共叔段之亂,正與此同。考諸金文,西周中期以後"庶子僭位"現象頻現,如1976年陝西扶風出土的"師同鼎"銘文,即記載庶子與嫡子爭位導致滅族之事。此與【禮記·檀弓】"內亂不與焉,外患弗辟也"的治國理念形成鮮明對比。

二、賞罰失當與政治倫理瓦解
"平州之臣功大不賞"的記載,直指封建禮制核心問題。【尚書·洪範】"皇極"章強調"無偏無黨"的賞罰原則,而此處"讒臣日貴,功臣日怒"的亂象,恰如【詩經·小雅·巧言】所刺"亂之又生,君子信讒"。清華簡【系年】載晉獻公時期"功而不賞,讒人在側"導致晉國大亂,可與此互證。賈誼【新書·階級】云:"賞僭則懼及淫人,刑濫則懼及君子",正是對此類政治危機的深刻反思。

三、周代史鑑的現代啟示
此二則史例在【逸周書】中並列,實構成完整的政治警示體系:前者言權力分配失衡之弊,後者論激勵機制失效之害。馬王堆帛書【經法】云"重位久空,群臣竊權",可視為對此的哲學總結。現代管理學研究顯示,組織衰敗多源於"激勵不相容"與"權責不對等",與三千年前周人所察竟驚人相似。

要之,【史記解】此段文字非徒史事記錄,實為周代政治智慧的結晶。其價值不僅在於保存古史,更在於揭示"制度失效→倫理崩潰→國家滅亡"的內在邏輯,對今日治國理政仍具鏡鑒意義。班固【漢書·藝文志】稱【周書】"雖百世可知也",信哉斯言!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辛卯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五日丑時| 2025/5/22/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