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35|回復: 2

[其他] 【逸周书】卷52时训解诗解2立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大暑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6 12:26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书】卷52时训解诗解2立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大暑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题文诗:

立夏之日,蝼蝈乃鸣.又五日后,蚯蚓以出.

又五日后,王瓜始生.蝼蝈不鸣,水潦淫漫;

蚯蚓不出,宠嬖夺后;王瓜不生,困于百姓.

小满之日,苦菜乃秀.又五日后,靡草枯死.

又五日后,小暑乃至.苦菜不秀,贤人潜伏.

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

芒种之日,螳螂乃生.又五日后,伯劳始鸣.

又五日后,反舌无声.螳螂不生,是谓阴息.

伯劳不鸣,令奸壅偪.反舌有声,佞人在侧.

夏至之日,鹿角始解.又五日后,蝉蜩始鸣.

又五日后,半夏始生.鹿角不解,兵革不息.

蝉蜩不鸣,贵臣放逸.半夏不生,民多厉疾.

小暑之日,温风乃至.又五日后,蟋蟀居壁.

又五日后,鹰乃学习.温风不至,国无宽教.

蟋蟀不壁,急迫之暴.鹰不学习,不备戎盗.

大暑之日,腐草化萤.又五日后,土润溽暑.

又五日后,大雨时行.腐草不萤,谷实鲜落.

土润不溽,物不应罚.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黜陟幽明,善恶昭彰,天生天杀,远奸锄佞,

选贤任能,气正风清,天清地泰,甘霖时降.

【原文】
立夏之日,蝼蝈鸣。又五日,蚯蚓出。又五日,王瓜生。蝼蝈不鸣,水潦淫漫;蚯蚓不出,嬖夺后;王瓜不生,困于百姓。小满之日,苦菜秀。又五日,靡草死。又五日,小暑至。苦菜不秀,贤人潜伏。靡草不死,国纵盗贼。小暑不至,是谓阴慝。芒种之日,螳螂生。又五日,臭始鸣。又五日,反舌无声。螳螂不生,是谓阴息。臭不始鸣,令奸壅偪。反舌有声,佞人在侧。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又五日,半夏生。鹿角不解,兵革不息。蜩不鸣,贵臣放逸。半夏不生,民多厉疾。小暑之日,温风至。又五日,蟋蟀居辟。又五日,鹰乃学习。温风不至,国无宽教。蟋蟀不居辟,急迫之暴。鹰不学习,不备戎盗。大暑之日,腐草化为萤。又五日,土润溽暑。又五日,大雨时行。腐草不化为萤,谷实鲜落。土润不溽暑,物不应罚。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


【译文】
立夏这一天蝼蝈叫,过五天蚯蚓从地下爬出。又过五天,土瓜土始生长。蝼蝈不叫,地面积水漫溢;蚯蚓不出,宠妃会夺去王后性命;土瓜不生,贵族要遭困穷。
小满这一天苦菜开花,过五天靡草枯死。又过五天,气候由温变热。苦菜不开花,贤人潜伏不出。靡草不枯死,国内盗贼泛滥,气候不变热,那是阴气太凶恶。

芒种这一天。螳螂生出来。过五天,伯劳鸟开始鸣叫。又过五天,百舌鸟不再出声。螳螂不生出,这叫阴气灭息。伯劳鸟不叫,政令不行而奸邪逼人。百舌鸟还在叫,定有巧佞之人在君侧。

夏至这一天,鹿角脱落。过五天,蝉子开始呜叫。又过五天,、半夏长出。鹿角不脱落,战祸不停止。蝉子不呜叫,贵臣放荡淫佚。半夏不长出,老百姓会得传染病。

小暑这一天,温风吹来。过五天,蟋蟀上墙壁。又过五天,小鹰开始学飞翔。温风不吹来,国家没有宽松的政令。蟋蟀不上墙壁,就有强暴者横行。小鹰不学飞,就不能防御敌寇。

大暑这一天,腐草变为萤火虫。过五天,土地潮湿,空气暑热,又过五天,大雨按季节下起来。腐草不变为蝥火虫,庄稼颗粒会提早脱落。土地潮湿而不暑热,就会刑罚不当。大雨不按时下,国家没有恩惠给百姓。
尖脚到底 發表於 2025-7-22 07:43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书·时训解》天人感应思想发微

《逸周书·卷五十二·时训解》作为先秦月令文献的重要篇章,以二十四节气为纲,构建了一套精微的天人感应体系。此段文字通过立夏至大暑六个节气的物候变化,揭示了自然秩序与政治伦理的深刻关联,体现了周代"以时系事"的治国智慧。

一、物候时序的政治隐喻
文本以"五日一候"的精密划分,建立了自然现象与人事治乱的对应关系。如立夏三候"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分别对应"水潦淫漫-嬖夺后-困百姓"的政治异象。这种对应并非简单比附,而是基于"同类相动"的宇宙观。《礼记·月令》郑玄注云:"凡言'不'者,逆时令也",指出物候失常实为人事失序的征兆。小满时节"靡草不死,国纵盗贼"的记载,尤见草木荣枯与刑法弛张的象征关联。

二、阴阳刑德的治国要义
文本特别强调阴阳消长的政治寓意。芒种"螳螂不生,是谓阴息",夏至"半夏不生,民多厉疾",皆体现阳气衰微导致的政教弊端。大暑"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的训诫,正合《管子·四时》"阴阳者,天地之大理也"的治理原则。这种将自然节律转化为施政节度的思想,构成了早期王官学的核心内容。

三、贤佞之辨的伦理维度
物候观测最终指向人事臧否。"苦菜不秀,贤人潜伏"与"反舌有声,佞人在侧"的对举,延续了《诗经》"采葑采菲"的比兴传统。值得注意的是"蟋蟀不居辟,急迫之暴"的警示,将昆虫习性引申为施政宽猛之度,这种微言大义正是先秦政教文学的特质。

四、现实意义的历史镜鉴
篇末"黜陟幽明"至"甘霖时降"的总结,实为《尚书·舜典》"三载考绩"制度的节气化表述。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所谓"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正是对此类文献的哲学升华。当今研读此篇,当超越简单的迷信批评,理解其中蕴含的生态政治智慧——自然秩序与社会治理的和谐统一,仍是值得深思的治国之道。

《时训解》将天文历法、物候观测与政治伦理熔于一炉,其价值不仅在于保存了上古农政史料,更在于构建了中国特有的"观物取象"思维范式。这种将自然法则道德化的认知方式,深刻影响了后世的天人感应学说,成为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源头。
清幽 發表於 2025-7-27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时训解》天人感应思想发微

《逸周书·时训解》以七十二候为经,以阴阳刑德为纬,构建了一套精密的天人感应体系。此篇所载立夏至大暑六节气物候异常之应,实为周代"以时系事"政治哲学的典型呈现,其要义可析为三端:

一、物候时序的政教隐喻
"蝼蝈不鸣,水潦淫漫"至"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的连续对应关系,体现了"观象授时"传统向政治伦理的延伸。如"靡草不死"与"国纵盗贼"的关联,郑玄注《月令》云:"靡草荠葶苈之属,阴类也。其性当死而不死,则阴气盛而刑法弛。"此以植物生态喻司法制度,揭示自然秩序与社会治理的同构性。夏至"鹿角不解"对应"兵革不息",更暗合《周易》"剥床以辨"的阳消阴长之象。

二、灾异谴告的辩证逻辑
篇中"苦菜不秀-贤人潜伏""蟋蟀不居壁-急迫之暴"等对应,实为董仲舒"灾异说"之先声。《春秋繁露·必仁且智》言:"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本文通过物候失常构建的预警系统,既含"天垂象,见吉凶"的神道设教意味,亦具"逆气成象而淫乐兴焉"的现实批判精神。如"腐草不萤"喻"谷实鲜落",乃用《诗经·大田》"去其螟螣,及其蟊贼"的比兴传统,将生态失衡与农业歉收纳入因果链条。

三、刑德相辅的治理智慧
末段"黜陟幽明"四句实为全篇枢要。《尚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的考核机制,在此转化为"天气-物候-人事"的联动模型。所谓"气正风清,甘霖时降",既承《管子·四时》"刑德合于时则生福"之说,又启《淮南子·天文训》"人主之情上通于天"之论。其深层逻辑在于:自然节律的失序(阴慝、阳息)与政治伦理的崩坏(佞人在侧、贵臣放逸)互为表里。

要之,《时训解》非单纯物候记录,实为周人"敬天保民"思想的操作手册。其以微观物候变动映射宏观治乱兴衰的思维范式,既反映了早期中国的有机宇宙观,亦为后世"变复之家"(王充语)提供了理论雏形。今日观之,其中天人感应的机械对应虽需辩证审视,但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整体思维,仍具深刻启示意义。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