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1|回覆: 2

[其他] 青雲讀史:中醫已經和這個糜爛的世界格格不入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牟向東 發表於 2023-1-3 07: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size=1.00em]青雲讀史:中醫已經和這個糜爛的世界格格不入
[size=1.00em]最近有消息說國家要在城鄉基層充分應用中藥湯劑了,對中醫藥充滿感情的人們估計又要激動一陣子了。每當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中醫藥就會被搬出來充當救火隊長,但是一旦滅火成功,中醫藥就會被打入冷宮。非典時期是如此,武漢抗疫是如此,我覺得今天依然會如此。
[size=1.00em]為什麼中醫藥的待遇會精神分裂一般充滿矛盾呢?原因很簡單,這個世界在面臨重大困難的時候需要解決問題,但是這個世界需要不停存在小問題,所以遇到大問題,就要中醫藥出來解決,解決了大問題又怕再解決小問題,只能再把中醫藥打入冷宮。
[size=1.00em]大問題需要解決,因為這是短時間內的生死問題,不解決社會就要亂了。小問題不需要解決,因為這是長時間內的賺錢問題,解決了藥廠就要倒了。現在的世界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世界,追求的是GDP的增長,而中醫藥天然地抑制GDP增長,所以中醫藥和現在這個世界已經格格不入了。
[size=1.00em]中國傳統文化認為上醫治國,也就是說,把國家治理好了,人們幾乎就不會得病了。因為疾病之所以會發生,是人吃的不好休息的不好造成的。人為什麼吃的不好?因為國家管理的不好,人們要麼吃不上飯,要麼吃科技與狠活,身體必然會得病。人為什麼會休息的不好?因為國家管理的不好,要麼勞而不得,要麼勞而少得,勞動果實被少數人霸佔,只能加班加點超長時間勞動來維持生存。
[size=1.00em]所以中醫講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讓人得病才是中醫的最高目的,得了病再去治,已經屬於末流水平了,哪怕藥到病除也是末流。正因為中醫的要求是如此之高,所以門檻也就非常高,對從事中醫的人的天賦要求很高。也正因為對人的要求太高,所以才會庸醫遍地,從而敗壞了中醫的聲譽。
[size=1.00em]西醫的優勢在哪裏呢?在於有錢。中醫治好了病還會被罵不科學,更何況還有庸醫治不好病。而西醫治不好病還是符合科學,這都是用錢砸出來的結果。醫學被西方人改造成了牟利的工具,高盛甚至直接赤裸裸地說,能治好病人的藥物不是一種可以持久的商業模式,能治病的藥物,就不應該被開發出來上市。
[size=1.00em]正是因為這種理念,西醫的目的是緩解患者的症狀,而不是把疾病治好。比如你高血壓,就用藥物降低你的血壓,至於是什麼原因造成你的血壓升高,西醫不會去刨根問題給你解決根本問題。如果解決了根本問題,還怎麼賣降壓藥?最好是這個根本原因終生不解決,讓患者終生服用降壓藥,這才符合西醫的理念。
[size=1.00em]西醫從治病逐漸走向了逐利,病人淪為醫院和藥廠的的提款機,這又衍生出來了醫患矛盾。醫患矛盾是醫學逐利的必然產物,而醫生在跟着藥廠喝湯的同時,也被推上了矛盾的最前沿。對病人來說,錢沒了,人也沒了,這種雙重打擊下出現極端行為,幾乎是無法避免的。
[size=1.00em]為什麼西醫不治病依然受到社會大眾的歡迎呢?因為西醫緩解症狀的速度很快。西醫的效果就好比揚湯止沸,幾顆藥丸下去血壓就降下來了。而中醫傾向於釜底抽薪,要找到血壓升高的根本原因所在,去消除這個血壓升高的原因。這對醫生的要求很高,更沒有西藥的速效。西醫藥的這個特點對浮躁又短視的現代人來說,天然具備吸引力。
[size=1.00em]因為浮躁,所以追求速度,症狀緩解了可以接着浪。因為短視,所以不求治本,症狀緩解了可以接着浪。中醫則是先囑咐病人不能再浪了,這病就是浪出來的,不浪了病也就好了。現代人能理解這種醫囑嗎?理解不了了。不能浪,活着還有什麼意思?這才是現代人的思維方式。
[size=1.00em]西醫藥緩解不了症狀了,面臨死亡了,這時候人們才想起來求助於中醫藥,但是這時候已經病入膏肓,一般醫生已經無從下手,妙手回春的名醫可遇不可求,治不好就說中醫藥根本就沒有效果。很多時候,中醫藥承擔的就是這樣的罵名。
[size=1.00em]新冠大流行要人命的時候,病毒是不會對達官貴人高看一眼的,該感染感染,該要命要命,這時候就是認知決定命運的時候。不相信中醫狂吃退燒西藥的,會把身體掏空,相信中醫但是不懂辯證的,也會把身體掏空。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4-23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文明與現代性之辯證關係——答"青雲讀史"君】

青雲君之論,頗具憂患意識,然其將中醫與現代世界對立之觀點,恐有失偏頗。余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視角析之。

中醫之存續,實為中華文明"天人合一"思想之活態傳承。【黃帝內經】有云:"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非單純醫療觀念,實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整體哲學體現。君言"上醫治國"誠為的論,然需知中醫與現代社會之關係,非"格格不入",實為"和而不同"。

觀中醫之現代處境,恰似【周易】"革卦"與"鼎卦"之相續。抗疫期間中醫之重用,非"救火隊長"之臨時角色,實為文明基因之自然覺醒。西方醫學產業化確存弊端,然中醫之復興絕非簡單否定現代醫療體系,而當如朱熹所言"理一分殊",在保持根本原則下尋求現代化表達。

君憂經濟邏輯侵蝕醫道,此慮甚深。然【大學】有言:"德者本也,財者末也。"中醫"簡便驗廉"之特質,恰是對抗醫療商業化的文化抗體。歷代大醫如孫思邈、李時珍,皆重醫德而輕貨利,此精神傳統正可矯正現代醫療之偏失。

至若"庸醫遍地"之嘆,此非中醫獨有之困。【論語】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醫傳承之難,在於其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等通才教育在現代專業分工體系中確遇挑戰。然觀今日中醫藥大學之振興、師承制度之恢復,正是傳統智慧與現代教育之創造性結合。

中醫與現代世界之關係,可比諸"陰陽魚"之相生相剋。其預防醫學理念、整體思維方式,恰可為過度技術化的現代醫療提供平衡。老子曰:"反者道之動",中醫之"逆商業邏輯"特性,反可能成為未來醫療改革之契機。

結語:中醫非與世格格不入,實乃濁世清流。其存續發展,需要如張仲景"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之胸懷,在守正創新中實現傳統智慧的現代轉化。此非權宜之計,實為文明延續之必然。
天子規風 發表於 2025-5-12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中醫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價值與困境——兼駁"格格不入"說】

青雲君以"中醫與糜爛世界格格不入"立論,其憂思可察,然論斷有失偏頗。今試從國學視角析之:

一、中醫非工具,乃文明載體
中醫"臨時救火"現象確存,然此系制度執行之弊,非中醫本質。觀【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訓,中醫本質是生活方式與宇宙觀的統一體。其"天人相應"思想,與【周易】"生生之謂易"一脈相承,實為中華文明對生命理解的終極表達。

二、經濟邏輯與醫道的本質衝突
謂中醫"抑制GDP"乃倒果為因。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載藥方七百餘,皆平價惠民。醫道本為"仁術",今以資本邏輯裁量之,猶如以斗量海。西方藥企模式實為"器"的層面異化,而中醫"道"的層面始終堅守"大醫精誠"(孫思邈語)的倫理底線。

三、上醫治國說的現代啟示
"上醫治國"出自【國語】,其要義在"調陰陽"。今人飲食失節、勞作失度,恰印證【素問】"起居無常,半百而衰"之誡。此非中醫過時,反證其預見性。王鳳儀先生謂"化性談病",正與中醫情志理論相合,說明現代病多源於文明失衡。

四、庸醫問題的文化根源
中醫傳承講究"道術合一",然科舉廢后,傳統師承體系瓦解。章太炎曾言:"中醫之成績,醫案最著。"今以標準化考核傳統醫學,猶如以繩測水。非中醫不科學,實科學尚未能完全解讀【傷寒論】六經辨證之妙。

五、中西醫本質差異
西醫重"治人之病",中醫求"治病之人"。觀【淮南子】"所以貴扁鵲者,非貴其隨病而調藥,貴其擪息脈血而知病所從生也",正揭示中醫"司外揣內"(【靈樞】語)的整體觀。高盛言論恰暴露資本醫學的異化,反襯中醫"但願世間人無病"(【藥王廟聯】)的崇高境界。

結語:
中醫非與世格格不入,實為照見現代文明病灶的明鏡。其困境非醫學本身,乃文化斷層所致。當重建"以醫載道"的傳統,非簡單技術應用。昔孔子言"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今之要務,在恢復對生命認知的整全視野,非徒爭論中西優劣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