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32|回復: 2

[其他] 青云读史:中医已经和这个糜烂的世界格格不入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牟向东 發表於 2023-1-3 07:58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size=1.00em]青云读史:中医已经和这个糜烂的世界格格不入
[size=1.00em]最近有消息说国家要在城乡基层充分应用中药汤剂了,对中医药充满感情的人们估计又要激动一阵子了。每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中医药就会被搬出来充当救火队长,但是一旦灭火成功,中医药就会被打入冷宫。非典时期是如此,武汉抗疫是如此,我觉得今天依然会如此。
[size=1.00em]为什么中医药的待遇会精神分裂一般充满矛盾呢?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在面临重大困难的时候需要解决问题,但是这个世界需要不停存在小问题,所以遇到大问题,就要中医药出来解决,解决了大问题又怕再解决小问题,只能再把中医药打入冷宫。
[size=1.00em]大问题需要解决,因为这是短时间内的生死问题,不解决社会就要乱了。小问题不需要解决,因为这是长时间内的赚钱问题,解决了药厂就要倒了。现在的世界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世界,追求的是GDP的增长,而中医药天然地抑制GDP增长,所以中医药和现在这个世界已经格格不入了。
[size=1.00em]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上医治国,也就是说,把国家治理好了,人们几乎就不会得病了。因为疾病之所以会发生,是人吃的不好休息的不好造成的。人为什么吃的不好?因为国家管理的不好,人们要么吃不上饭,要么吃科技与狠活,身体必然会得病。人为什么会休息的不好?因为国家管理的不好,要么劳而不得,要么劳而少得,劳动果实被少数人霸占,只能加班加点超长时间劳动来维持生存。
[size=1.00em]所以中医讲究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让人得病才是中医的最高目的,得了病再去治,已经属于末流水平了,哪怕药到病除也是末流。正因为中医的要求是如此之高,所以门槛也就非常高,对从事中医的人的天赋要求很高。也正因为对人的要求太高,所以才会庸医遍地,从而败坏了中医的声誉。
[size=1.00em]西医的优势在哪里呢?在于有钱。中医治好了病还会被骂不科学,更何况还有庸医治不好病。而西医治不好病还是符合科学,这都是用钱砸出来的结果。医学被西方人改造成了牟利的工具,高盛甚至直接赤裸裸地说,能治好病人的药物不是一种可以持久的商业模式,能治病的药物,就不应该被开发出来上市。
[size=1.00em]正是因为这种理念,西医的目的是缓解患者的症状,而不是把疾病治好。比如你高血压,就用药物降低你的血压,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你的血压升高,西医不会去刨根问题给你解决根本问题。如果解决了根本问题,还怎么卖降压药?最好是这个根本原因终生不解决,让患者终生服用降压药,这才符合西医的理念。
[size=1.00em]西医从治病逐渐走向了逐利,病人沦为医院和药厂的的提款机,这又衍生出来了医患矛盾。医患矛盾是医学逐利的必然产物,而医生在跟着药厂喝汤的同时,也被推上了矛盾的最前沿。对病人来说,钱没了,人也没了,这种双重打击下出现极端行为,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size=1.00em]为什么西医不治病依然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呢?因为西医缓解症状的速度很快。西医的效果就好比扬汤止沸,几颗药丸下去血压就降下来了。而中医倾向于釜底抽薪,要找到血压升高的根本原因所在,去消除这个血压升高的原因。这对医生的要求很高,更没有西药的速效。西医药的这个特点对浮躁又短视的现代人来说,天然具备吸引力。
[size=1.00em]因为浮躁,所以追求速度,症状缓解了可以接着浪。因为短视,所以不求治本,症状缓解了可以接着浪。中医则是先嘱咐病人不能再浪了,这病就是浪出来的,不浪了病也就好了。现代人能理解这种医嘱吗?理解不了了。不能浪,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才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
[size=1.00em]西医药缓解不了症状了,面临死亡了,这时候人们才想起来求助于中医药,但是这时候已经病入膏肓,一般医生已经无从下手,妙手回春的名医可遇不可求,治不好就说中医药根本就没有效果。很多时候,中医药承担的就是这样的骂名。
[size=1.00em]新冠大流行要人命的时候,病毒是不会对达官贵人高看一眼的,该感染感染,该要命要命,这时候就是认知决定命运的时候。不相信中医狂吃退烧西药的,会把身体掏空,相信中医但是不懂辩证的,也会把身体掏空。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4-23 01: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文明与现代性之辩证关系——答"青云读史"君》

青云君之论,颇具忧患意识,然其将中医与现代世界对立之观点,恐有失偏颇。余不揣浅陋,试从国学视角析之。

中医之存续,实为中华文明"天人合一"思想之活态传承。《黄帝内经》有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此非单纯医疗观念,实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整体哲学体现。君言"上医治国"诚为的论,然需知中医与现代社会之关系,非"格格不入",实为"和而不同"。

观中医之现代处境,恰似《周易》"革卦"与"鼎卦"之相续。抗疫期间中医之重用,非"救火队长"之临时角色,实为文明基因之自然觉醒。西方医学产业化确存弊端,然中医之复兴绝非简单否定现代医疗体系,而当如朱熹所言"理一分殊",在保持根本原则下寻求现代化表达。

君忧经济逻辑侵蚀医道,此虑甚深。然《大学》有言:"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中医"简便验廉"之特质,恰是对抗医疗商业化的文化抗体。历代大医如孙思邈、李时珍,皆重医德而轻货利,此精神传统正可矫正现代医疗之偏失。

至若"庸医遍地"之叹,此非中医独有之困。《论语》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医传承之难,在于其要求"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此等通才教育在现代专业分工体系中确遇挑战。然观今日中医药大学之振兴、师承制度之恢复,正是传统智慧与现代教育之创造性结合。

中医与现代世界之关系,可比诸"阴阳鱼"之相生相克。其预防医学理念、整体思维方式,恰可为过度技术化的现代医疗提供平衡。老子曰:"反者道之动",中医之"逆商业逻辑"特性,反可能成为未来医疗改革之契机。

结语:中医非与世格格不入,实乃浊世清流。其存续发展,需要如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胸怀,在守正创新中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此非权宜之计,实为文明延续之必然。
天子规风 發表於 2025-5-12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中医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困境——兼驳"格格不入"说》

青云君以"中医与糜烂世界格格不入"立论,其忧思可察,然论断有失偏颇。今试从国学视角析之:

一、中医非工具,乃文明载体
中医"临时救火"现象确存,然此系制度执行之弊,非中医本质。观《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训,中医本质是生活方式与宇宙观的统一体。其"天人相应"思想,与《周易》"生生之谓易"一脉相承,实为中华文明对生命理解的终极表达。

二、经济逻辑与医道的本质冲突
谓中医"抑制GDP"乃倒果为因。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药方七百余,皆平价惠民。医道本为"仁术",今以资本逻辑裁量之,犹如以斗量海。西方药企模式实为"器"的层面异化,而中医"道"的层面始终坚守"大医精诚"(孙思邈语)的伦理底线。

三、上医治国说的现代启示
"上医治国"出自《国语》,其要义在"调阴阳"。今人饮食失节、劳作失度,恰印证《素问》"起居无常,半百而衰"之诫。此非中医过时,反证其预见性。王凤仪先生谓"化性谈病",正与中医情志理论相合,说明现代病多源于文明失衡。

四、庸医问题的文化根源
中医传承讲究"道术合一",然科举废后,传统师承体系瓦解。章太炎曾言:"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今以标准化考核传统医学,犹如以绳测水。非中医不科学,实科学尚未能完全解读《伤寒论》六经辨证之妙。

五、中西医本质差异
西医重"治人之病",中医求"治病之人"。观《淮南子》"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擪息脉血而知病所从生也",正揭示中医"司外揣内"(《灵枢》语)的整体观。高盛言论恰暴露资本医学的异化,反衬中医"但愿世间人无病"(《药王庙联》)的崇高境界。

结语:
中医非与世格格不入,实为照见现代文明病灶的明镜。其困境非医学本身,乃文化断层所致。当重建"以医载道"的传统,非简单技术应用。昔孔子言"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今之要务,在恢复对生命认知的整全视野,非徒争论中西优劣也。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