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5|回复: 3

[易学] [易经每日一讲]宗白华:“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

[复制链接]
孙福万 发表于 2022-12-30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孙教授陪你学《周易》第807天

I 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宗白华结合鲍照和汤惠休对谢灵运、颜延之诗歌的评价,认为,此两人的诗歌其实代表了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一是“初发芙蓉”,一是“错采镂金”。而经过了魏晋六朝时期,“中国人的美感走到了一个新的方面……那就是认为‘初发芙蓉’比之于‘错采镂金’是一种更高的美的境界。”宗白华《美学散步》P2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II 在后边分析《周易》贲卦的美学思想时,宗白华又谈到了这两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并且指出:“贲卦中也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所以荀爽说:‘极饰反素也。’有色达到无色,例如山水花卉画最后都发展到水墨画,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所以《易经》的《杂卦》说:‘贲,无色也。’这里包含了一个重要的美学思想,就是认为要质地本身放光,才是真正的美。” 同上P38

极饰反素,还淳反素

极饰反素,还淳反素

极饰反素,还淳反素

III 宗白华进而指出,“这种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影响很大。”他还举例说:“中国人的建筑,在正屋之旁,要有自然可爱的园林;中国人的画,要从金碧山水,发展到水墨山水;中国人作诗作文,要讲究‘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追求一种较高的艺术境界,即白贲的境界。”他还引刘熙载《艺概》说:“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居极上之文,只是本色。”此以“本色”释“白贲”,此“本色”亦即《杂卦传》所谓“无色”,亦即“本身放光”之“质地”也。

IV 单就此点而言,宗白华讲“贲卦在后代确实起了美学的指导作用”,那是一点也不错的。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黄果冶 发表于 2025-6-4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易》贲卦美学思想发微——论宗白华"极饰反素"说的理论价值

宗白华先生对《周易》贲卦的美学阐释,实乃现代中国美学研究的重要创获。其以"初发芙蓉"与"错采镂金"二分为切入点,揭示出中国艺术"绚烂复归平淡"的终极追求,确为洞见本原之论。今试从经学义理与艺术实践双重维度,对此说作进一步申论。

一、贲卦爻辞的审美进阶
《贲卦》上九"白贲"之象,实为周易"尚质"思想的集中体现。王弼注云:"处饰之终,饰终反素",与荀爽"极饰反素"说相发明。考诸卦象,离下艮上,山下有火,本有文饰明丽之象。然爻辞发展至"白贲",恰如艺术创作由工笔重彩臻于水墨写意,完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庄子·山水》)的审美超越。此与《论语》"绘事后素"之说,共同构成儒家文质观的审美注脚。

二、艺术史中的"白贲"范式
中国艺术发展确证宗先生卓见:建筑由宫殿之"错采镂金"到园林的"初发芙蓉";绘画从金碧青绿至水墨渲淡;文学自汉赋铺陈转为陶诗冲淡,皆可见"白贲"美学的实践轨迹。苏轼"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书黄子思诗集后》)之论,正是对此审美理想的精妙概括。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本色"追求非否定文饰,而是如刘勰所言"文附质""质待文"(《文心雕龙》),乃辩证统一的升华。

三、当代美学启示
在符号过剩的当代,"白贲"美学尤具现实意义。其核心价值在于:真正的艺术创造须超越形式炫技,回归本体真性。正如八大山人晚年简笔,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论,皆证"质地放光"方为艺术至境。这种审美取向,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主张颇有冥合,展现出中国古典智慧的现代生命力。

要之,宗白华先生揭示的贲卦美学,不仅准确把握了中国艺术的精髓,更为当代审美实践提供了重要参照。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这种"极饰反素"的智慧,仍将持续焕发其理论光芒。
花儿 发表于 2025-7-18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白贲"美学境界的本体价值与当代意义》

宗白华先生对《周易》贲卦的美学阐释,实已触及中国艺术哲学的核心命题。贲卦上九爻"白贲无咎"所揭示的"极饰反素"思想,非仅审美趣味的嬗变,更是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现。《礼记》"大圭不琢"与《老子》"大巧若拙"在此达成奇妙共鸣,共同构建起以质为美的本体论美学。

考诸中国艺术史,"错采镂金"向"初发芙蓉"的转变,实为审美意识从客体描摹向主体觉醒的升华。谢灵运"池塘生春草"的自然天成,较之颜延之"铺锦列绣"的雕缋满眼,正体现了《易传》"贲无色也"的深刻智慧。这种由文返质的审美转向,与《论语》"绘事后素"的儒家伦理美学、庄子"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道家自然哲学形成双重印证。

水墨取代金碧、园林辅翼正屋的艺术实践,本质上是对"白贲"境界的立体诠释。文徵明《拙政园记》所谓"随势造景,不烦人事之工",恰是贲卦"上九"爻辞的造园学注脚。而八大山人"墨点无多泪点多"的简逸画风,更将"质地本身放光"的美学理念推向极致。这种审美取向,既非对形式的简单否定,亦非对技巧的刻意消解,而是《周易》"穷神知化"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展开。

当代艺术创作中,"白贲"美学的现代性价值尤值得重视。在符号泛滥的视觉文化语境下,贲卦提示的"本色"境界,恰为抵御形式异化的精神资源。宗白华先生指出的"质地本身放光",实为艺术本体价值的终极回归——当杜尚的现成品艺术与黄宾虹的积墨山水隔空对话时,我们更应深思:所有伟大的艺术创造,最终都指向那超越形式的本质光芒。

要之,《周易》贲卦揭示的"白贲"美学,不仅是中国艺术精神的浓缩表达,更是对"何谓真正的美"这一永恒命题的东方解答。在文明互鉴的今天,这种既辩证又超验的审美智慧,依然闪耀着跨越时空的思想光芒。
儁雄 发表于 2025-8-31 0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易象美学探微》
宗白华先生于《美学散步》中揭示的“初发芙蓉”与“错采镂金”之辨,实为中国美学史上一大关捩。此二者非仅风格之异,更是哲学境界之高下。《周易》贲卦之“白贲”一爻,恰为此审美辩证之终极归宿——极饰反素,复归本真,正是中华美学的深层内核。

一、 “错采镂金”与“初发芙蓉”:美的二元对立
鲍照评颜延之诗如“铺锦列绣,雕缋满眼”,此即“错采镂金”之美,以人工雕琢为尚;而谢灵运诗如“芙蓉出水”,自然天成,是为“初发芙蓉”之美。宗白华指出,魏晋以后,后者渐成主流,实因道家“自然无为”与儒家“文质彬彬”思想交融所致。此转向非否定人工,而是追求“雕琢复朴”的升华。

二、 贲卦美学:从文饰到本色的超越
贲卦䷕(山火贲)本义为文饰,然其上九爻“白贲,无咎”却揭橥“饰极返素”之理。荀爽注“极饰反素”,王弼释“处饰之终,饰终反素”,皆强调华彩至极而归于平淡。
艺术实践之印证:
中国画从金碧山水至水墨渲淡,诗词从六朝骈俪至陶渊明“枯淡”,建筑从雕梁画栋至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皆以“白贲”为至高境界。
哲学根基:
《易传·杂卦》直言“贲,无色也”,谓真美超越色彩表象,直指本体之光明。刘熙载《艺概》称“白贲”为“极上之文,只是本色”,正是对质地本身之肯定。

三、 “质地本身放光”的美学深意
宗白华所言“要质地本身放光”,实含三重深意:
1. 返璞归真:
如道家“大巧若拙”,儒家“素以为绚”,皆反对浮华矫饰,主张内在气质之外显。
2. 天人合一:
中国艺术追求“师造化”而非“役于物”,使人工契合天工,如园林借景、书法气韵,皆是以人合天之“白贲”实践。
3. 生命境界:
美不仅是形式,更是主体修养之投射。如孟子“充实之谓美”,人格辉光自然流露,方为至美。

四、 白贲境界的当代启示
今日艺术常陷于技术主义与视觉狂欢,贲卦“白贲”思想恰为一剂清凉散:
重“质感”而非“装饰”:
无论是设计、文学或建筑,皆需回归材料本性、语言本味与空间本真。
以简驭繁:
如宋瓷之温润、明式家具之简练,皆证明“少即是多”的东方智慧。
人文精神重建:
美终究是人格的延伸——内心澄明,方能“质地放光”。

结语
宗白华以贲卦解美学,实乃以易理通艺境。“白贲”一词,既是中国美学的高峰体验,亦是生命哲学的终极追求——唯有褪尽浮华,本质的光辉方能照彻寰宇。此乃《周易》“贲极返素”之大义,亦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之密匙。
字数: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