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65|回覆: 2

[其他] 【逸周書】卷37世俘解詩解2武王乃翼矢慓憲告天宗上帝俘寶玉萬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牟向東 發表於 2022-12-29 21:32 來自手機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逸周書】卷37世俘解詩解2武王乃翼矢慓憲告天宗上帝俘寶玉萬
題文詩:
四月,既旁生魄,六日庚戌,武王,
至燎於周,維予沖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
俾史佚繇,書於天號.武王乃廢,於紂矢惡,
臣人百人,伐右厥甲,鼎大師.伐厥四十,
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郊號.武王夾於,
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
太師負商,王紂,白畤乃以.先馘入燎.
於周廟若,翼日辛亥,祀於位用,籥於天位.
辛亥,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憲告,
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於廟秉,語治庶國,
籥入九終.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
文王邑考,列升,維告殷罪,籥人造樂,
王秉黃鉞,正國.壬子王服,袞衣矢琰,
格廟籥樂,王秉黃鉞,邦君.癸丑薦殷,
王士百.籥人造樂,王矢琰秉,黃鉞,
戈王奏庸,大享一終,王拜稽首.王定奏庸,
大享三終.甲寅謁戎,殷於牧野,佩赤白畤,
籥人奏樂,武王入廟,進萬,明明三終.
乙卯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定越,
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於,國周,
翼予沖子,牛六羊二.庶國乃竟,告於周廟,
曰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天於稷.
用小牲羊,犬豕百神,水土誓社.曰惟沖子,
綏文考,至於沖子,用牛於天,於稷五百,
有四用小,牲羊豕於,百神水土,社三千七.
南郊,時甲子夕,紂取,天智玉琰,
環身,厚以自焚.凡有庶告,焚玉四千.
五日武王,俾千人尋,四千庶玉,則銷天智,
玉五在火,中不.凡天智玉,武王寶之.
凡武王俘,商寶玉萬,四千佩玉,億又八萬.
【原文】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於周,維予沖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於天號。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武王乃夾於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若翼日辛亥,祀於位,用籥於天位。時四月,既旁生魄,越六日,庚戌,武王朝,至燎於周,維予沖子綏文。武王降自車,乃俾史佚繇書於天號。武王乃廢於紂矢惡臣人百人,伐右厥甲孝子鼎大師。伐厥四十夫,家君、鼎帥、司徒、司馬,初厥於郊號。武王乃夾於南門,用俘,皆施佩衣,衣先馘入。武王在祀,太師負商王紂,縣首白畤,乃以先馘入燎於周廟。若翼日辛亥,祀於位,用籥於天位。辛亥,薦俘殷王鼎。武王乃翼,矢慓矢憲,告天宗上帝。王不革服,格於廟,秉語治庶國,籥入九終。王烈祖自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邑考以列升,維告殷罪,籥人造,王秉黃鉞,正國伯。壬子,王服袞衣,矢琰格廟,籥人造王,秉黃鉞,正邦君。癸丑,薦殷俘王士百人。籥人造王矢琰、秉黃鉞、執戈王奏庸,大享一終,王拜手,稽首。王定奏庸,大享三終。甲寅,謁戎殷於牧野,王佩赤白畤,籥人奏,武王入,進萬獻。明明三終。乙卯,籥人奏崇禹生開三終,王定。越五日乙卯,武王乃以庶祀馘於國周廟,翼予沖子,斷牛六,斷羊二。庶國乃竟,告於周廟,曰:『古朕聞文考修商人典,以斬紂身,告於天於稷。用小牲羊犬豕於百神水土、於誓社。』曰:『惟予沖子,綏文考,至於沖子,用牛於天、於稷,五百有四,用小牲羊豕於百神水土社三千七百有一。』商王紂於南郊。時甲子夕,商王紂取天智玉琰五,環身,厚以自焚。凡厥有庶,告焚玉四千。五日,武王乃俾於千人,親愛之四千庶玉,則銷天智玉五,在火中不銷。凡天智玉,武王則寶與同。凡武王俘商寶玉萬四千,佩玉億又八萬。
【譯文】2
在四月二十二庚戌日,武王到達宗周。武王下車後,就讓吏佚向上帝獻辭。武王命人將紂之邪惡臣百人斷手斷足,又殺掉抓獲的軍中小吏及守鼎官,還殺了四十個小氏族首領及他們的守鼎官。   
司徒、司馬開始祭上帝於南郊。武王在南門中。獻上俘虜,生俘皆加號衣,先於死鬼耳朵入城。
武王主持祭祀。太師姜尚背着懸掛商王紂首級的'白旗和懸掛紂王兩個妻子首級的紅旗,先於割下的死鬼耳朵進入周廟,並在廟中點起了火堆。

第二天辛亥,在周廟大庭舉行祭祀,並向上天用樂。
辛亥這天,武王獻上所獲殷之九鼎。武王恭敬地手執玉圭,身披法服,敬告天神上蒼。
武王未改換祭服就來到周廟。手持黃色大斧,把統治眾諸侯國之事敬告祖廟。樂師奏樂九節。武王有功業之祖,從太王、太伯、王季、虞公、文王、伯邑考,依次列其神位於廟堂。武王向先輩神位歷數殷紂之罪。樂師奏樂,武王手持黃色大斧,任命方伯為各方諸侯之長。
壬子這天,武王穿上天子之服,執琰圭,來到周廟。樂師奏樂,武王持黃色大斧任命諸侯。
癸丑這天,獻上所俘殷之王士百人。樂師奏樂,武王執琰圭,持黃色大斧,武王執戈守護。王入廟,樂師擊金樂【大享】一節。武王拜手稽首,敬禮畢。樂師又擊金樂【大享】三節。
甲寅這天,武王以牧野克商事告先王。武王披上赤畤、白畤,樂師奏【武】樂。王入廟,樂師進【萬】舞曲,又獻【明明】之曲,演奏三節。   
乙卯日,樂師演奏【崇禹生啟】樂三節。武王的禮儀結束。

過了五天乙卯日,武王就率領眾諸侯君長到周廟祭祀,要眾諸侯佐助他。殺牛六頭,殺羊兩隻作為祭禮。諸侯君長助祭已畢。武王告於廟堂先祖:『我曾聽先父文王講過,要遵循成湯之典。因此殺了紂王,祭祀我先祖。』武王又告於天神、穀神,說道:
『我要承繼先父文王的事業,敬望神靈佑助我。祭祀天神、穀神用牛五百又四頭,祭祀山川土地眾神用羊、犬、豬二千七百又一隻。』

商王紂在商都郊外打了敗仗。甲子當天晚上,紂王取天智玉五枚佩在身上而縱火自焚。又有眾人告武王,紂王焚玉四千之事。五日後,武王命千夫長帶人尋找。四千庶玉已於火中銷毀,五枚天智玉未銷。那天智玉,武王視之如寶物。武王總共得商王寶玉一萬四千,佩帶玉一十八萬。
感到四四 發表於 2025-4-28 02:42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告天獻俘禮製發微

【逸周書·世俘解】所載"武王乃翼矢慓憲告天宗上帝俘寶玉萬"一節,實為周初禮制研究之關鍵文獻。茲就文本內涵與歷史意義略作考釋:

一、月相紀時與典禮時序
"四月既旁生魄,六日庚戌"之記載,合於周初"月相紀日法"。【漢書·律曆志】引【周書】云:"旁死霸,霸亦作魄",可知"旁生魄"即望後月相。劉歆【世經】推算此日當在武王克商後第二十二日,與【尚書·武成】"惟四月既旁生魄"互為印證。此種精確紀時方式,體現了周人"敬授民時"的天道觀念。

二、燎祭儀軌與天命轉移
"燎於周"乃燔柴告天之禮,【周禮·春官】"以禋祀祀昊天上帝"鄭註:"禋之言煙,周人尚臭,煙氣之臭聞者。"武王行此禮,實具三重深意:其一,通過"升煙達馨"完成天命轉移的宗教程序;其二,"維予沖子"之謙辭暗合【尚書·金縢】"予小子新命於三王"的君權神授理念;其三,以"綏文武王"表明繼承文王受命正統,此與周原甲骨"文王受命"記載可相參證。

三、獻俘儀節與禮器象徵
"俘寶玉萬"當與殷墟卜辭"俘玉十丿"互觀,其數雖異,然"玉"作為禮器核心未變。【左傳·昭公十五年】載"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武王所獻寶玉,實為"殷鑑"的物化象徵。值得注意的是,此與【史記·周本紀】"命南宮括、史佚展九鼎寶玉"記載形成互文,凸顯"器以藏禮"的政治功能。

四、史官書寫與權力建構
"俾史佚繇書於天號"一事,反映周初史官制度的特殊作用。【禮記·曲禮】"史載筆,士載言"鄭註:"謂從於會同,各持其職以待事也。"史佚作為"天號"的記錄者,其職能已超越簡單記事,而具有神聖敘事建構的意義。此與西周金文中"王呼史某冊命"的程式相呼應,構成權力合法性的文本基礎。

要之,此段文本實為周初"革命禮儀"的濃縮記錄,其價值不僅在於細節描述,更在於展現了"神權—王權—史權"的三維互動模式。後世【周禮】六官體系中的大宗伯職能、【禮記】所載祭統要義,均可於此找到制度雛形。研究者當以"三重證據法"(傳世文獻、出土文字、考古實物)相互參證,方能深入把握周代禮樂文明之生成機制。
閆吟 發表於 2025-6-21 12:02 | 顯示全部樓層
【逸周書·世俘解】武王告天獻俘禮製發微

【逸周書·世俘解】所載"武王乃翼矢慓憲告天宗上帝俘寶玉萬"一節,乃周初開國禮制之關鍵文獻,其文雖簡奧,然於三代禮樂文明、政治神學及歷史敘事皆具深意。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時間儀軌與天命敘事
"四月既旁生魄,六日庚戌"之紀時,合於周初"月相紀日法"。"旁生魄"指月相由晦轉明,象徵周室撥亂反正;"庚戌"干支屬金,金主肅殺,暗合伐紂之武德。武王擇此日"燎於周",乃以燔祭告天,通過"禋於六宗"之禮(【尚書·舜典】),將軍事勝利轉化為天命所歸的合法性敘事。"維予沖子,綏文武王"一語,尤見周公制禮時強調武王以"小子"謙稱,實承文王受命之統緒(【詩經·大雅·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可互證)。

二、獻俘禮與神權政治
"俘寶玉萬"當分讀為"俘(人牲)、寶玉(祭器)、萬(樂舞)"三事。【禮記·王制】云"天子將出征…受命於祖,受成於學",武王"矢慓憲告"即展陳紂之罪狀("矢惡"),以玉帛、人牲祭天,佐以【萬】舞(【詩經·邶風·簡兮】"公庭萬舞"鄭箋:"以干羽為萬舞,用之宗廟山川")。此乃"神道設教"之實踐:通過"史佚繇書"的史官實錄與"天號"的神聖宣告,構建"湯武革命"的正當性。

三、禮器與權力符號學
所獻"寶玉"非僅物質財富,實為政權象徵。【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紂之寶玉歸周,意味天命轉移。近人王國維【觀堂集林·釋禮】考"禮"字初文象"奉玉事神",正可解釋此舉:武王以繳獲禮器重構祭祀體系,完成從"諸侯"到"天子"的身份轉換。而"降自車乃"的儀節,暗合【尚書·金縢】"王出郊,天乃雨"之天人感應敘事。

結語
此段文本雖僅三十餘字,卻濃縮了周初"革命-制禮-天命"三位一體的政治哲學。其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獻俘細節,更在展現"殷鑑"思想下,周人如何通過禮制將武力征服升華為道德承續。後世【左傳】"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論斷,於此已見端倪。

(全文798字)

按:本文考釋兼顧文本內證與出土文獻互證,若需進一步探討【世俘解】與甲骨文、金文之關聯,可另文詳述。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