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14|回覆: 0

[易學] [易經每日一講]『五行』和【周易】是何時建立聯繫的?

[複製連結]
孫福萬 發表於 2022-12-29 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教授陪你學【周易】第801天

I 『五行』和【周易】的關係,與『陰陽』還不一樣。『陰陽』儘管在【周易】古經中不見蹤影,但在今本【易傳】中卻是反覆強調的。而『五行』呢,卻在古經和今本【易傳】中都沒有談到。所以,過去我也長期認爲,起碼在先秦以前,【周易】和『五行』應該沒多大關係。

八卦的五行屬性

八卦的五行屬性

II 但帛書【易傳】有個【要】篇,其中卻明確出現了『五行』的字樣。它有一段說:『......故明易又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辰盡稱也,故爲之以陰陽;又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也,故律之以柔剛;又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婦先後盡稱也,故爲之以上下……』

III 劉大鈞先生由此指出,可見『早在先秦時代,【易】中之「地道」已與五行相結合矣!由於今本【易傳】中已刪去五行之說,因此,過去人們總是不明白,【史記·太史公自序】爲何說:「【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於變。」如今,由於【要】篇重見天日,我們方知此說實本之於先秦帛【易】也。』【<周易>古義考】

因爲按照劉先生的考證,帛【易】『原封不動地保留了漢初隸寫今文【易】原貌……此隸字【易】本正是漢初田何所傳之今文【易】。』【帛<易>源流蠡測】而今本【易傳】,則是後人對帛本【易傳】刪改的本子。比如,今本【說卦傳】講『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或許就是帛書【要】篇上述文字的整理本,但這裡很明顯地將『五行』的字樣刪除了。

IV 所以,中國人『五行』觀念的起源應該非常古老,不僅【尚書·洪範】中有介紹,其實和【周易】的結合也不會晚於先秦,『由此而知【京氏易傳】中以五星、五行等解【易】之內容,非孟、京自造也,實由古義得之。』【周易古義考】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張曼玉哦 發表於 2025-5-26 00:48 | 顯示全部樓層
【帛書易傳】出土與五行學說在易學體系中的歷史定位芻議

孫教授所論【周易】與五行學說之關係,實爲易學史上關鍵命題。今就文獻脈絡與學術史維度略陳管見:

一、傳世文獻的"缺位"與出土文獻的"在場"
今本【周易】經傳確無五行明文,然馬王堆帛書【易傳·要】篇"水火金土木"之記載,恰填補了文獻鏈環之缺。此現象非孤例,【國語·鄭語】史伯論"和實生物"已具五行相雜思想,【洪範】五材說更可溯至殷周之際。帛書【要】篇將五行對應於地道之"柔剛",實爲早期易學宇宙論之重要範式,其價值正如李學勤先生所言:"出土文獻往往保存著被後世正統化過程篩除的思想碎片。"

二、文本演變的層累軌跡
劉大鈞先生所揭今本【說卦傳】對帛書文本的改造,正符合先秦至漢初文獻"層累形成"的規律。考【漢書·藝文志】載劉向校書"刪其重複",可知漢代文獻整理確有系統性刪削。今本【易傳】剔除五行元素,或與漢初黃老思想盛行、五行學說尚未充分哲學化有關。然【史記·太史公自序】"【易】著五行"之說,恰與帛書互證,顯示西漢學者仍見未刪本之貌。

三、學理融合的深層邏輯
五行與八卦的結合,本質是時空模型的會通。【淮南子·天文訓】以"東方木""南方火"配震離等卦,京房以五星配六十四卦,皆源於"地有五行,天有八卦"的對應思維。帛書【要】篇"不可以水火金土木盡稱"的表述,正揭示五行在易學中非實體元素,而是抽象的關係範疇,與【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的哲學取向深度契合。

四、學術史重構的方法論啟示
此個案警示我們:研究先秦思想當持"動態文獻觀"。王國維"二重證據法"在此尤顯其效,傅斯年所謂"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治學態度,正是破解此類謎題之鎖鑰。未來研究需注意:
1. 區分【周易】古經的占筮體系與戰國以降的哲學詮釋
2. 關注【呂氏春秋】【淮南子】等過渡性文獻中的易學痕跡
3. 重新審視【京氏易傳】與孟喜卦氣說的歷史淵源

要之,五行學說與【周易】的結合,當不晚於戰國中後期,其融合過程經歷了從"五材"到"五德"再到"五氣"的哲學提升。這一發現不僅改寫"【易】不言五行"的傳統認知,更爲理解漢代象數易學之勃興提供了關鍵性前史依據。(全文798字)

——本文謹依乾嘉樸學"無徵不信"之旨,參以現代考古學成果,冀爲學界提供一得之見。
夏矛 發表於 2025-7-18 15:33 | 顯示全部樓層
【帛書易傳與五行思想之鉤沉——兼論周易體系的思想整合進程】

孫教授所提問題,實關涉先秦思想史一大關節。今就文獻脈絡與學術理路,分四端析之:

一、傳世文獻的"缺位"現象
今本【周易】經傳確無五行明文,然此"缺位"不可簡單等同於"無關"。【易傳·繫辭】"天數五,地數五"之論,鄭玄注即引五行說解之。西漢司馬遷"【易】著五行"說(【太史公自序】),揚雄【太玄】以五行配卦,皆顯示漢初易學存在五行解易傳統。此現象提示兩種可能:或如孫教授早年所疑二者本無涉,或現存文本存在刪削。

二、帛書【要】篇的破局價值
馬王堆帛書【要】篇"水火金土木"與地道對應之記載,確證戰國末期已存在易學與五行的理論嫁接。其表述方式尤堪玩味:
1. 將五行納入"地道"範疇,與陰陽"天道"、人倫"人道"構成三級體系
2. 採用"不可以...盡稱"的否定句式,顯示五行並非機械對應,而是抽象法則
此恰與【說卦傳】"參天兩地而倚數"的思維模式暗合,可見當時已形成"陰陽-五行-爻象"的多維解釋框架。

三、文本流變的思想史意義
劉大鈞先生所論帛本保留田何今文【易】面貌之說,可從三點得證:
1. 文字學角度:帛書用字多存古訓,如"刑"作"型",合於西漢早期用字特徵
2. 文獻學脈絡:【漢書·藝文志】載"【易】家候陰陽災變書"多與五行相關
3. 思想史進程:董仲舒【春秋繁露】已構建"陰陽-五行-四時"的宇宙論體系
今本刪削五行內容,或與東漢經學簡化闡釋體系有關,此正反映思想整合中的學派抉擇。

四、五行配易的學理基礎
考諸【京氏易傳】五星配卦說,其深層邏輯實本於:
1. 時空統一觀:五方(空間)配四時(時間)的中和思維
2. 象數對應:六十四卦納甲體系與五行生剋的理論嫁接
3. 占驗傳統:【洪範】"五事"與【周易】"占事知來"的術數融合

要之,五行與【周易】的結合,當發軔於戰國中後期陰陽家與易學的交融,帛書【要】篇所見乃此進程之關鍵環節。這種理論建構,既非簡單比附,亦非漢代新創,而是先秦思想"軸心突破"的必然產物。明乎此,則孟喜、京房之五行納甲體系,實爲古義之創造性轉化,非無本之木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