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028|回覆: 4

[易學] [易經每日一講]這是一個萬物互系的世界!

[複製連結]
孫福萬 發表於 2022-12-29 1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孫教授陪你學【周易】第913天

I 田辰山先生說:『我們從【易經】的通變哲學風格可以總結出來的第一個啟示就是一切事物都構成任何一切其他事物的延續。通變思維所看到的宇宙是一個融會貫通、具有互系關係的宇宙。【易經】講道:「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它還說,戶一闔一辟之中這樣的「變通」,也配合著一年的四季,即「變通配四時」。』

大禹觀水之動,用疏不用堵,所以能通水爲利

大禹觀水之動,用疏不用堵,所以能通水爲利

大禹觀水之動,用疏不用堵,所以能通水爲利

II 當然,貫通於變化之中的延續也適用於天地、萬物、男女、夫婦、父子、君臣、卑賤、禮義等等。田辰山在此引用了【序卦傳】中的那段話:『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並指出,『我們應當有這樣的意識,就是這裡「通變」的哲學風格所看到的宇宙不是只有一個秩序,是直線式因果關係的,或者說是「A決定B」、「如果……就……」那種定理模式般的世界。』也就是說,可能同時存在不同的因果關係,而『這個「通變」的宇宙沒有邊界,只有生生的延續。』

III 田辰山是安樂哲的學生,在此,他還引用了安樂哲評介中國哲學的話:『在「萬物」或「萬有」後面不存在一個本體的存在Being。在眾many後面沒有一個孤One。這不是猶太-基督教的宇宙,認爲一切現象都是依賴一個並且只有通過一個超越的、創世的神才獲得意義,因而概念上是同一性的。』以上參見田辰山【中國辯證法】P24-25,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這實際上就是安樂哲經常強調的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特點『一多不分』,李澤厚先生常講中國人只有『一個世界』相比較於西方人的『兩個世界』,表達的應該也是同樣的意思。

IV 總之,在中國人眼裡,宇宙萬物是彼此聯繫的,互爲因果的,或者多因多果的,而且其背後並沒有一個最終的本體或者最終的決定者,因此這完全是一個變動不居的宇宙、開放的宇宙、多元的宇宙——雖然儒家也曾以『三綱五常』對此予以界定,但就其背後的哲學基礎而言,【繫辭傳】講的『神無方而易無體』和『唯變所適』恐怕才是中國人所理解的宇宙真相。竊以爲,這樣的宇宙和量子力學眼中的宇宙已經十分相像了。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該用戶已被刪除
發表於 2025-4-13 03:23 | 顯示全部樓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任逸然 發表於 2025-4-19 17:5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通變哲學中的互系性宇宙觀芻議

田辰山先生對【易經】"通變"哲學的闡釋,實得三聖作【易】之微旨。所謂"通變",非僅指變化本身,實乃【繫辭】"往來不窮謂之通"與"化而裁之謂之變"的辯證統一。筆者試從經學傳統略陳管見:

一、會通觀照下的宇宙圖式
【繫辭】"觀其會通"之說,實爲華夏思維之樞機。鄭玄注"會通"爲"觀其動靜之際",孔穎達疏解爲"會合變通",皆指向動態關聯的認知模式。大禹治水"疏瀹決排"(【莊子·天下】)的智慧,正是這種"時中"思維的實踐典範。所謂"變通配四時",非機械對應,而是如朱子所言"陰陽交易,以成化育"的有機過程。

二、序卦傳的生成邏輯再詮
【序卦】所述宇宙生成序列,常被誤解爲線性因果。然考諸虞翻注"盈天地之間者唯萬物",可知此序列實爲"旁通"關係的展開。王弼所謂"卦以存時,爻以示變",正說明天地君臣諸範疇乃"時位"的差異化顯現。董仲舒雖言"王道之三綱",然其【春秋繁露】更強調"陰陽互藏"、"五行更勝"的網狀結構。

三、本體論差異的經學觀照
安樂哲所言"一多不分"之論,與王夫之【周易外傳】"乾坤並建"說若合符契。中國哲學確無柏拉圖"分有說"式的本體論,但【易】之"太極"亦非純然經驗概念。張載"一物兩體"說表明,陰陽交感之"幾微"(【正蒙·神化】),才是中國式本體的恰當表達。李澤厚"一個世界"論,實與程顥"天人本無二"之說遙相呼應。

四、通變思維的現代啟示
【繫辭】"神無方而易無體"的命題,提示我們:當代科學揭示的量子糾纏、生態循環等現象,恰與【易】之"感而遂通"(【繫辭】)的古義暗合。然需警惕將"三綱"簡單等同於通變哲學,正如黃宗羲【明夷待訪錄】所示,真正的通變思維必然包含"革故鼎新"的維度。

結語:
【周易】通變哲學實爲動態關聯的認知範式,其精髓在"唯變所適"(【繫辭】)的實踐智慧。今日重審此傳統,非爲復古,實爲在文明對話中,提供一種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可能。讀者若能由此進入【易】之門庭,則"觀象玩辭"(【繫辭】)之樂,自當不期而至。

(全文798字)
薛奔玄 發表於 2025-4-23 12:18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通變哲學中的互系性宇宙觀芻議

田辰山先生對【易經】"通變思維"的闡釋,實得中國哲學之三昧。所謂"通變",非西式線性因果之變,而是【繫辭傳】"往來不窮謂之通"的有機聯繫。【周易】六十四卦以乾坤爲門戶,陰陽爻象流轉其間,恰如戶牖之開闔,此即"變通配四時"的深層隱喻——宇宙萬物如同呼吸般相互感應,構成張岱年先生所言"本根與萬象相即不離"的圖景。

考【序卦傳】的宇宙生成序列,表面似有先後次第,實則暗含"互藏其宅"的辯證關係。天地萬物非機械排列的因果鏈,而是如周敦頤【太極圖說】所示"二氣交感,化生萬物"的絪縕狀態。夫婦、父子、君臣等倫理關係,本質上是陰陽互動的不同顯現形式。王夫之【周易外傳】謂"乾坤並建而捷立",正是對這種網狀關聯的深刻認知。

安樂哲提出的"一多不分"說,實與程顥"仁者以天地萬物爲一體"遙相呼應。中國哲學中的"太極"非柏拉圖式超越性本體,而是"即陰陽即太極"的辯證存在。朱熹雖言"理一分殊",但其"月印萬川"之喻仍強調理氣渾融。這種思維迥異於猶太-基督教"創世說",正如【中庸】"萬物並育而不相害"與【創世紀】"分光暗爲晝夜"的根本差異。

【繫辭】"神無方而易無體"八字,可謂中國宇宙觀之樞要。所謂"無方",即否定固定方位;"無體",則消解實體化本質。王弼注"得意忘象"之說,正是對這種流動性的哲學註解。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智慧,在哲學層面正對應著"窮則變,變則通"的通變之道。

當代學者常將【周易】思維與懷特海過程哲學相比較,然需知中國通變哲學更強調關係的先在性。如方東美先生所言,中國宇宙是"旁通統貫的生命洪流"。這種思維對化解現代性困境頗具啟示——當機械論世界觀導致生態危機時,【周易】"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的互系智慧,或可爲人類提供新的生存範式。

要之,【周易】展現的宇宙是動態的關係場域,其中每一變化皆爲整體之表徵,每一現象皆是過程的節點。此即田辰山所言"沒有邊界,只有生生延續"的真諦,亦是中國哲學對世界文明最獨特的貢獻。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5-8 14:45 | 顯示全部樓層
【周易】通變哲學中的互系性宇宙觀芻議

田辰山先生對【周易】"通變"哲學的闡釋,實得中國古典宇宙論之精要。今就所述四段要義,略陳管見如下:

一、關於"會通"與"變通"的宇宙圖式
【繫辭傳】"觀其會通"之說,揭示了中國哲學特有的關聯性思維模式。所謂"會通",非指靜態的結構性關聯,而是動態的時機化呈現。鄭玄注"變通配四時"云:"變則趨時,通則久長",正說明"變"與"通"構成陰陽互濟的關係——如門戶開闔之象,闔爲陰之凝聚,辟爲陽之發散,二者相推而生四時之序。大禹治水"疏而不堵"的智慧,恰是這種通變思維在實踐中的體現,其要義在於順應事物內在的關聯脈絡,而非強加外在秩序。

二、宇宙秩序的網狀因果關係
【序卦傳】的生成序列,表面似線性遞進,實則暗含網狀互系。孔穎達【周易正義】指出:"此明天道人事相因之理",每一組關係都是雙向互構的:天地生萬物,萬物亦參贊天地;男女構夫婦,夫婦復育父子。這種關係網絡拒絕西方因果律的單向決定論,更接近"緣起性空"的佛教思維。程頤所謂"體用一源,顯微無間",正是對這種互系性的最佳詮釋。

三、"一多不分"的本體論特質
安樂哲提出的"一多不分"說,實可追溯至王弼"得意忘象"的玄學傳統。中國哲學確實不預設超越性的Being,但這不意味著否定本體。【周易】"太極生兩儀"的生成模式,表明本體即存在於現象之流行中,如朱子所言"理一分殊"。李澤厚"一個世界"的提法,若參照張載"太虛即氣"說,當理解爲即現象即本體的圓融境界,與西方形上學判然有別。

四、動態宇宙觀的現代啟示
"神無方而易無體"的命題,確乎構成對固化思維的消解。但需注意,這種變動觀並非相對主義。【周易】強調"時中"智慧,在變化中自有其常道,如王船山所言"易兼常變"。當代學者過度強調"多元開放",恐有忽視"經權"辯證之嫌。

要之,【周易】通變哲學展現的互系性宇宙觀,既不同於機械決定論,亦非混沌無序論,而是"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的有機整體觀。這種思維模式對於突破現代性困境,構建生態倫理,實有重要啟示意義。然學者當避免將"通變"簡單等同於後現代解構,而應深入把握其"窮變通久"的深層智慧。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戊子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二日子時| 2025/5/19/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