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88|回复: 2

[其他] 《逸周书》卷33武穆解诗解敬惟三事德有七伦乱有五遂齐有五备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
牟向东 发表于 2022-12-28 2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逸周书》卷33武穆解诗解敬惟三事德有七伦乱有五遂齐有五备题文诗:
曰若稽古,周公旦曰:昭天之道,熙地之载,
揆民之任,夷德之用.总以咸殷,等以九禁,
成以五和,咸康于民,卿格维时,监于列辟.
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者为:一曰倡德,
二曰和乱,三曰终齐.德有七伦,乱有五遂,
齐有五备.五备者为:一同往路,以揆远迩;
二明要丑,友德以众,尔庸三明,辟章远以,
肃民之教,四明礼义,倡尔众教,之以服五,
要全文德,不畏强宠.五遂者为:一道其通,
以决其雍,二绝谄谀,无赦不疑,三挫其锐,
无赦不危,四曰闲兵,无用不害,五复尊卑,
离群不敌.七伦者为:一毁城寡,守不路二,
通道不战,三曰小国,不凶不伐,四正维昌,
静不之疑,五曰睦忍,宁于百姓,六曰禁害,
以求济民,七一德训,民民乃章.钦哉钦哉,
寡人夙夜,求之无射.伦常不废,礼义常存,
真情遍在,至德常在,国泰民安,正己正人.

题解:穆,敬也。武穆,武事所当敬。主要讲昌德、和乱、成功之法。朱氏云:前篇训军制,此篇训军政也。
《原文》
曰若稽古,曰昭天之道,熙地之载,揆民之任,夷德之用。总之以咸,殷,等之以□禁,成之以□和,咸康于民,卿格维时,监于列辟。敬惟三事,永有休哉。三事:一倡德,二和乱,三终齐。德有七伦,乱有五遂,齐有五备。五备:一同往路以揆远迩,二明要丑友德以众尔庸,三明辟章远以肃民教,四明义倡尔众教之以服,五要全文德、不畏强宠。五遂:一道其通以决其雍,二绝□无赦不疑,三挫锐无赦不危,四闲兵无用不害,五复尊离群不敌。七伦:一毁城寡守不路,三通道不战,三小国不凶不伐,四正维昌静不疑,五睦忍宁于百姓,六禁害求济民,七一德训民,民乃章。钦哉!钦哉,余夙夜求之无射。

【译文】
这属于稽考典籍。[周公]说:昭明天道,广大帝业,量力用民,常施文德。以和顺殷民为目标,以九禁聱齐文德,以五和成就文德。使百姓全都安康,使卿士行为端正,鉴视于前代列位君王。认真地思考“三事”,就有永久的美善了。
三事是:一,昌大文德;二,平和纷乱;三,终其成功。
昌大文德有七伦,平乱有五遂,成功有五备。
五备是:一,共同行路,要量度远近;二,明辨善恶,友爱文德,以加多你的功劳;三,明示法纪告晓远方,以严肃民教;四,彰明礼义倡导众人,教他们实行;五,相约敬重文德,不畏强权。
五遂是:一,通畅道路,打开壅塞;二,除去谄谀,不宽恕坏人,就不迷惑;三,挫其锐气不加宽恕,就没有危险;四,操练军队而不使用,就没有祸害;五,恢复尊卑,离散乱党,就没有敌对了。

七伦是:一,城墙残缺少防守的,不进入其境;二,通衢大道上不作战;三,小国没有罪恶不讨伐;四,国泰民安的,不怀疑;五,和睦忍让使百姓安宁;六,禁绝祸害以救济百姓;七,纯洁道德训教百姓,百姓就会明德。

敬重啊敬重!我早晚探求它都不会厌倦。
忍隐待时 发表于 2025-7-28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武穆解》政教思想发微

《逸周书·武穆解》一篇,乃周公训政之要典,其文虽简而义理宏深。朱右曾谓"前篇训军制,此篇训军政",实未尽其奥。细绎全文,当为王者经纶天下之大法,其核心在"敬惟三事"——倡德、和乱、终齐,三者实为政教一体之纲维。

一、三事为体:政教之本
"倡德"者,非独个人修身,实为《周礼》"以德诏爵"之制。周公以"七伦"诠德,首重"毁城寡守不路",暗合《老子》"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之旨,盖谓德政当化干戈为玉帛。"和乱"五遂,尤重"道其通以决其雍",此与《管子·君臣》"决塞则民不困"相通,强调疏浚民怨如治水。"终齐"五备,特标"明义倡尔众",正是《礼记》"礼义以为器"的实践智慧。三事环环相扣,德以立本,乱以达用,齐以成终,构成完整的治国逻辑。

二、五备为用:制度之实
五备之说,实乃具体施政纲领。"同往路以揆远迩"者,即《尚书·尧典》"协和万邦"之遗意,强调政治认同;"明要丑友德"一条,可比《论语》"举直错诸枉"之术,重在建立善恶分明的价值体系;至若"闲兵无用不害",则与《司马法》"国虽大,好战必亡"遥相呼应。五备之设,将抽象德政转化为可操作的制度设计,此周公"制礼作乐"精神之缩影。

三、七伦五遂:辩证之治
七伦之德与五遂弭乱,构成辩证关系。"通道不战"与"挫锐无赦"看似矛盾,实如《周易》"宽以济猛,猛以济宽"之道。尤值注意的是"复尊离群不敌",此即《春秋》"尊王攘夷"思想雏形,通过重建尊卑秩序消弭对抗。周公之智,正在于把握德刑张弛之度,此即篇题"武穆"真谛——武事之敬,正在慎战。

结语
《武穆解》之价值,在于揭示周初"敬德保民"政治哲学的具体实践路径。其"三事"体系上承夏商"正德利用厚生"之道,下启孔子"足食足兵民信"之论。今日读之,犹见周公"夙夜求之无射"的治世苦心。所谓"伦常不废,礼义常存",非徒教条,实为对政治本质的深刻洞察——唯有德政与制度相济,方能达致"咸康于民"的治境。

(全文798字)
亲亲窝窝 发表于 2025-7-28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武穆解》政教思想发微

《逸周书·武穆解》一篇,乃周公训政之要典,其文虽简而义理宏深。朱右曾谓"前篇训军制,此篇训军政",实未尽其奥。细绎全文,实为周初"敬德保民"思想之具体实践纲领,其核心在于"三事""七伦""五遂""五备"之体系建构,今试为阐发。

一、三事为纲:德政之根本
所谓"倡德、和乱、终齐"三事,实为治国三重境界。"倡德"者,《尚书·康诰》"明德慎罚"之延续,强调德教为先;"和乱"承《周礼》"以和邦国"之旨,重在消弭纷争;"终齐"则近于《论语》"克己复礼"之理想状态。三者递进,暗合《大学》"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之次第。周公以"敬惟三事"为诫,尤见其政教思想中"敬"之核心地位,此与殷周鼎革后"以德配天"之思潮一脉相承。

二、七伦五备:德政之实践
"德有七伦"者,实为德政之具体维度。其"毁城寡守不路""通道不战"诸条,与《司马法》"仁本第一"相呼应,体现"以德服人"的战争伦理。值得注意的是"禁害求济民"一条,直指执政者当以民生为念,此即《孟子》"仁政"思想之先声。

"齐有五备"尤重实践智慧:"同往路以揆远迩"强调政策统一性;"明要丑友德"体现人才甄别之道;"明辟章远"暗合《尚书·吕刑》"明启刑书"之精神;"明义倡众"近于孔子"道之以德"之教;"要全文德"则与《周易》"刚健中正"相表里。五备层层推进,构成完整的施政闭环。

三、五遂之治:危机管理要义
"乱有五遂"实为危机处理法则。"道通决雍"近于《管子》"疏瀹决塞"之术;"挫锐无赦"体现法家"信赏必罚"雏形;"闲兵无用"则与《孙子兵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暗合。其中"复尊离群不敌"一条,揭示周初"尊尊亲亲"之宗法精神,乃维系政权稳定之关键。

结语
《武穆解》之价值,在于将抽象德政转化为可操作的治理体系。其"三事"总领纲维,"七伦"规范德行,"五备"落实教化,"五遂"应对变乱,构成"内圣外王"的完整政治哲学。周公以"钦哉"作结,正是对"敬德"精神的终极强调。今日读之,犹见三代圣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治国心境,诚为华夏政教传统之瑰宝。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