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7|回覆: 1

[文化反思] 為什麼一定要反對『念佛成佛』?

[複製連結]
國學的實際運用 發表於 2022-12-28 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轉載按:人對事物的認知有兩種方式,一是感性的主觀認知,二是理性的思維認知。當一個人,時刻將『聽到的』『看到的』,用客觀的、有先驗性的思維去分析辨證時,他所得到的認知是最接近事實的;而當一個人,時刻用感性的認知去覺察『聽到的』『看到的』事物時,他是側重於主觀臆想的,長久以往,他對事物的認知必定側重於主觀的想像、猜測。

編者按:本文是一篇很好的反面教材,特別對於迷信『它力接引』的人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義。

人生有很多傷疤是不想被揭開的,因為後面真相往往隱藏着鮮血淋漓的往事,我們不忍心去直視那曾經刮骨蝕肉的痛苦,但並不代表那些作惡者就可以永遠逍遙於別人的苦難之上。事情已經過去很久了,再返回來看,從心靈深入依然會重複回憶那樣的痛;這是非常殘忍的,而那些以佛的名義犯下累累惡行的『念佛團』成員還有很多並不知道自己是幫凶,曾經害得很多家庭妻離子散。但大家都不去不去揭開這樣的傷疤和醜惡,卻不能代表什麼都沒有發生過,就像掩耳盜鈴一樣,不去回憶永遠無法代表毫無知覺。

佛教是藏污納垢的寶地

佛教是藏污納垢的寶地

佛教是藏污納垢的寶地

真正接觸並深入了解佛教是因為想要挽救一段瀕臨破產的婚姻。那個執着而愚蠢的女人不知道是什麼機緣加入了一個叫做『XX念佛團』的黑惡組織,然後不斷的往裏面輸送錢財,很快就導致了家庭的破產,直到債台高築。他們很多人打着『念佛成佛的幌子』兜售一些毫無營養的唯心理念。那些無知的信徒們狂熱而又盲目的貢獻着自己的一切,家人一旦反對,就會是不死不休的矛盾。

當念佛長期佔據了所有時間和精力的時候,大概是會出現幻覺了,他們很多人都會聲稱自己看到了對方念佛時背後出現的七彩佛光。還有人每天都在鼓吹自己看見了『金沙鋪地、寶珠照明』的蓮池海匯。當然,入股僅僅只是這些胡說八道都是勉強可以忍受的,還有些人一見到別人有病痛或者折財等災厄,就一定要拉着事主去加入念佛的組織。那個不厭其煩的說教和句句誅心的恐嚇——類似於『你這情況趕緊念佛啊,念夠三萬聲回相給自己或者XXX就好了,要是再不念佛,肯定還會嚴重或者非常可怕而嚴重的後果。』

他們說這話的時候完全不會顧及,加入念佛都會解決一切問題了,那麼地誰種?錢誰掙?娃誰帶?父母誰來贍養?就連人類自身的繁衍生息的問題如何解決?大家都戒色,誰來繁衍後代?大家都戒殺生,吃的肉誰來屠宰?當然人家念佛的人團隊人太多了,所謂的『智慧大德』之士太多,我們俗人無法理解,也根本辯駁不了。

口口聲聲說是『不妄語』,殊不知『念佛成佛』就是最大的妄語,古往今來念佛的隨處可見,真正成佛的有幾個?全部都是欺世盜名,胡亂包裝而已。真正有佛性的人,我認為還是要有功德,要有有益於人類的價值。如果念佛非要達到自私自利到只顧自己念佛成佛,沒完沒了的敗家損人,那這樣的佛有何念頭?這樣的佛又有啥成頭?

完全不能自圓其說的理論,竟然也能搞笑的被無緣無故的堆放在一起。既然念佛成佛,啥都不需要,那麼又為何要不斷偷盜家中賒欠的米麵糧油和老人孩子的生活費去送往廟上?還有人用借來的錢拿去許願還願,毫不吝惜往功德箱裏面塞,自己到是不會心疼,難道忘記那些了身後那些可憐的債主,還在絞盡腦汁苦苦掙扎的填坑。

念佛是成不了佛的,就好比許願賺錢永遠只會賠錢一樣。關於這個問題,請不要再去編造那些所謂成佛的謊言了,無論多麼高明的騙術,都會有被戳穿的一天,大家說到底都是人,又何必絞盡腦汁去編造一些所謂的『善意謊言』呢?謊言就是謊言,何來善惡之分別?佛是要靠自己用心去學,去讀經典、分善惡;錢更要自己去賺,先去立功名,然後享福祿。生而為人,一定要多做點實事,少一點幻想,人生即便有早已設定的腳本和走向,那麼最終是否精彩,還是要靠自己去傾情演繹。每個人有自己不同的道,別人的道再好,未必會適合自己,其實即便是佛祖重生,菩提在世,大概也是願意讓人去多做一些真是的好事的,他們也絕對不會提倡所謂的『念佛成佛、它力接引』,大家也可以仔細想想,佛祖之前並無佛,那麼又是何人接引?

韓次 發表於 2025-4-16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念佛成佛"之謬——兼斥宗教功利主義對理性的消解】

"念佛成佛"之說,實乃佛教淨土宗末流之異化產物,其弊有三:一者悖離佛陀本懷,二者消解主體理性,三者助長宗教功利主義。考諸佛教根本教義,【金剛經】明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執着念佛見佛之相,恰墮"着相"窠臼。六祖慧能【壇經】更直指"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今人以口舌念佛為成佛捷徑,豈非與"即心即佛"之禪門真諦背道而馳?

此說危害尤在理性認知之瓦解。王陽明【傳習錄】云"心外無物",認知活動本當主客交融。然"念佛團"之流,強分"它力接引"與自力修行,使信徒沉溺於感官幻象(如所謂"七彩佛光"),此正【荀子·解蔽】所斥"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之態。當信徒將生活困境皆歸諸"念佛不足",實已陷入【論衡】所指"讖緯迷信"的認知陷阱。

宗教功利主義之毒,更顯於其社會組織形態。墨子雖言"明鬼",但強調"兼愛交利";而此類組織假"消災祈福"之名,行精神控制之實,使信徒"捐家產、棄人倫",完全背離【孝經】"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倫理底線。觀其"三萬聲佛號消災"之說,與【鹽鐵論】批判的"巫祝妄言禍福"何異?此非佛教正信,實為披着宗教外衣的精神掠奪。

司馬光【資治通鑑】有言:"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真正修行當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在日用倫常中體認真理。今人若欲超脫苦難,當效法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理性態度,秉持【周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認知路徑,而非將生命託付於虛妄的"它力拯救"。宗教若異化為精神麻醉劑,則其存在價值殊堪質疑。
廖目 發表於 2025-4-23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念佛成佛"之謬——兼斥宗教異化現象】

"念佛成佛"之說,實為佛教淨土宗通俗化過程中產生的認知異化現象。其理論缺陷可析為三端:

一、方法論之謬:以"感性認知"替代"理性修持"
【金剛經】明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而執着念佛見光、觀想蓮池等境,恰墮"着相"之弊。六祖慧能早有"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人自淨其心"之誡。宗教體驗若脫離理性思辨,必然演變為【楞嚴經】所斥"陰魔境界"。明代蓮池大師【竹窗隨筆】記載大量念佛着魔案例,正可作為當代警示。

二、倫理異化:宗教實踐反噬世俗責任
孔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強調現世倫理優先。當念佛活動侵佔生產勞動、家庭責任時,已違背佛教"世間法即佛法"的根本原則。【梵網經】"孝名為戒"的訓導,與孟子"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的倫常觀形成跨文化共識。宗教若不能安頓現世人生,其價值必然存疑。

三、組織異化:信仰共同體淪為利益集團
歷史上"白蓮教""羅教"等教訓表明,當宗教組織形成封閉性權力結構時,極易異化為經濟榨取體系。宋代大慧宗杲禪師曾痛斥"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今之"念佛團"強制募捐、精神控制等行徑,恰如【四分律】所預判"禿人貪利養,如駱駝吞針"的末法景象。

司馬光【論風俗札子】有云:"不治其本而務其末,譬如拯溺錘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對待宗教異化現象,當以文化自覺正本清源:
1. 回歸經典文本的理性解讀
2. 重建信仰實踐的倫理邊界
3. 完善宗教組織的法治監管

宗教本為安頓心靈之具,若反成桎梏,則不如無。陶淵明"勤靡余勞,心有常閒"的生活智慧,或許比執着念佛見佛更為貼近生命的本真。

(全文798字)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4-27 04:3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念佛成佛"之謬——兼斥宗教狂熱對世俗倫理的侵蝕】

按: 今見網帖痛陳"念佛團"之弊,雖言辭激切,然所揭問題實關涉佛教根本教義與世俗倫理之衝突。余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視角析其癥結。

一、"它力接引"說對心性修養的消解
【大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儒家強調反求諸己的工夫論,與佛教"即心是佛"的禪宗傳統本有相通處。然"念佛成佛"之說,將解脫完全寄託於外在佛力,此與孟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的修養觀背道而馳。王陽明【傳習錄】斥此類"外馳"之弊曰:"拋卻自家無盡藏,沿門持缽效貧兒",可謂切中要害。

二、宗教狂熱對世俗倫常的破壞
帖中所言妻離子散之慘狀,恰印證【顏氏家訓】"惑於茫昧之言,懼於阿鼻之苦"的警示。佛門本有"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訓誡,而極端念佛團體卻將"厭離娑婆"扭曲為逃避人倫責任。朱熹曾批判:"釋氏說空,空亦何害?但要識得真空。"今之念佛團以"金沙鋪地"等幻相蠱惑信眾,恰墮入【金剛經】所斥"着相"之病,與"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諦南轅北轍。

三、偽宗教體驗的心理機制辨析
所謂"見佛光""睹蓮池"之現象,在陸九淵"宇宙便是吾心"的心學體系中可解為意識幻化。【荀子·解蔽】早有"凡觀物有疑,中心不定,則外物不清"的洞見。當信徒長期處於信息封閉環境,其知覺系統經反覆暗示必生變異,此非神通實乃"心識之幻",與【楞嚴經】"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的告誡相違。

四、對宗教異化的匡正之道
1. 回歸經典正信:當依【壇經】"佛法是不二之法"的精神,破除對形式化念佛的執着。
2. 重建倫理底線:效法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農禪傳統,確保宗教實踐不違世間綱常。
3. 引入理性監督:借鑑程顥"存天理去人慾"的工夫,建立宗教團體內部制衡機制。

結語:
陽明先生雲"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今日念佛團之亂象,實為儒釋道三教共斥的"舍倫常求超脫"之妄。真正的修行當如【中庸】所言"極高明而道中庸",在擔水砍柴中明心見性,非以狂禪怪力亂世惑民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