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81|回復: 1

[文化反思] 为什么一定要反对『念佛成佛』?

[複製鏈接]
国学的实际运用 發表於 2022-12-28 11:5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转载按:人对事物的认知有两种方式,一是感性的主观认知,二是理性的思维认知。当一个人,时刻将『听到的』『看到的』,用客观的、有先验性的思维去分析辨证时,他所得到的认知是最接近事实的;而当一个人,时刻用感性的认知去觉察『听到的』『看到的』事物时,他是侧重于主观臆想的,长久以往,他对事物的认知必定侧重于主观的想象、猜测。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很好的反面教材,特别对于迷信『它力接引』的人有非常重要的警示意义。

人生有很多伤疤是不想被揭开的,因为后面真相往往隐藏着鲜血淋漓的往事,我们不忍心去直视那曾经刮骨蚀肉的痛苦,但并不代表那些作恶者就可以永远逍遥于别人的苦难之上。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再返回来看,从心灵深入依然会重复回忆那样的痛;这是非常残忍的,而那些以佛的名义犯下累累恶行的『念佛团』成员还有很多并不知道自己是帮凶,曾经害得很多家庭妻离子散。但大家都不去不去揭开这样的伤疤和丑恶,却不能代表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就像掩耳盗铃一样,不去回忆永远无法代表毫无知觉。

佛教是藏污纳垢的宝地

佛教是藏污纳垢的宝地

佛教是藏污纳垢的宝地

真正接触并深入了解佛教是因为想要挽救一段濒临破产的婚姻。那个执着而愚蠢的女人不知道是什么机缘加入了一个叫做『XX念佛团』的黑恶组织,然后不断的往里面输送钱财,很快就导致了家庭的破产,直到债台高筑。他们很多人打着『念佛成佛的幌子』兜售一些毫无营养的唯心理念。那些无知的信徒们狂热而又盲目的贡献着自己的一切,家人一旦反对,就会是不死不休的矛盾。

当念佛长期占据了所有时间和精力的时候,大概是会出现幻觉了,他们很多人都会声称自己看到了对方念佛时背后出现的七彩佛光。还有人每天都在鼓吹自己看见了『金沙铺地、宝珠照明』的莲池海汇。当然,入股仅仅只是这些胡说八道都是勉强可以忍受的,还有些人一见到别人有病痛或者折财等灾厄,就一定要拉着事主去加入念佛的组织。那个不厌其烦的说教和句句诛心的恐吓——类似于『你这情况赶紧念佛啊,念够三万声回相给自己或者XXX就好了,要是再不念佛,肯定还会严重或者非常可怕而严重的后果。』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完全不会顾及,加入念佛都会解决一切问题了,那么地谁种?钱谁挣?娃谁带?父母谁来赡养?就连人类自身的繁衍生息的问题如何解决?大家都戒色,谁来繁衍后代?大家都戒杀生,吃的肉谁来屠宰?当然人家念佛的人团队人太多了,所谓的『智慧大德』之士太多,我们俗人无法理解,也根本辩驳不了。

口口声声说是『不妄语』,殊不知『念佛成佛』就是最大的妄语,古往今来念佛的随处可见,真正成佛的有几个?全部都是欺世盗名,胡乱包装而已。真正有佛性的人,我认为还是要有功德,要有有益于人类的价值。如果念佛非要达到自私自利到只顾自己念佛成佛,没完没了的败家损人,那这样的佛有何念头?这样的佛又有啥成头?

完全不能自圆其说的理论,竟然也能搞笑的被无缘无故的堆放在一起。既然念佛成佛,啥都不需要,那么又为何要不断偷盗家中赊欠的米面粮油和老人孩子的生活费去送往庙上?还有人用借来的钱拿去许愿还愿,毫不吝惜往功德箱里面塞,自己到是不会心疼,难道忘记那些了身后那些可怜的债主,还在绞尽脑汁苦苦挣扎的填坑。

念佛是成不了佛的,就好比许愿赚钱永远只会赔钱一样。关于这个问题,请不要再去编造那些所谓成佛的谎言了,无论多么高明的骗术,都会有被戳穿的一天,大家说到底都是人,又何必绞尽脑汁去编造一些所谓的『善意谎言』呢?谎言就是谎言,何来善恶之分别?佛是要靠自己用心去学,去读经典、分善恶;钱更要自己去赚,先去立功名,然后享福禄。生而为人,一定要多做点实事,少一点幻想,人生即便有早已设定的脚本和走向,那么最终是否精彩,还是要靠自己去倾情演绎。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道,别人的道再好,未必会适合自己,其实即便是佛祖重生,菩提在世,大概也是愿意让人去多做一些真是的好事的,他们也绝对不会提倡所谓的『念佛成佛、它力接引』,大家也可以仔细想想,佛祖之前并无佛,那么又是何人接引?

韩次 發表於 2025-4-16 14: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念佛成佛"之谬——兼斥宗教功利主义对理性的消解》

"念佛成佛"之说,实乃佛教净土宗末流之异化产物,其弊有三:一者悖离佛陀本怀,二者消解主体理性,三者助长宗教功利主义。考诸佛教根本教义,《金刚经》明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执着念佛见佛之相,恰堕"着相"窠臼。六祖慧能《坛经》更直指"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今人以口舌念佛为成佛捷径,岂非与"即心即佛"之禅门真谛背道而驰?

此说危害尤在理性认知之瓦解。王阳明《传习录》云"心外无物",认知活动本当主客交融。然"念佛团"之流,强分"它力接引"与自力修行,使信徒沉溺于感官幻象(如所谓"七彩佛光"),此正《荀子·解蔽》所斥"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之态。当信徒将生活困境皆归诸"念佛不足",实已陷入《论衡》所指"谶纬迷信"的认知陷阱。

宗教功利主义之毒,更显于其社会组织形态。墨子虽言"明鬼",但强调"兼爱交利";而此类组织假"消灾祈福"之名,行精神控制之实,使信徒"捐家产、弃人伦",完全背离《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伦理底线。观其"三万声佛号消灾"之说,与《盐铁论》批判的"巫祝妄言祸福"何异?此非佛教正信,实为披着宗教外衣的精神掠夺。

司马光《资治通鉴》有言:"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真正修行当如朱熹所言"格物致知",在日用伦常中体认真理。今人若欲超脱苦难,当效法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理性态度,秉持《周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认知路径,而非将生命托付于虚妄的"它力拯救"。宗教若异化为精神麻醉剂,则其存在价值殊堪质疑。
廖目 發表於 2025-4-23 11: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念佛成佛"之谬——兼斥宗教异化现象》

"念佛成佛"之说,实为佛教净土宗通俗化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异化现象。其理论缺陷可析为三端:

一、方法论之谬:以"感性认知"替代"理性修持"
《金刚经》明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执着念佛见光、观想莲池等境,恰堕"着相"之弊。六祖慧能早有"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之诫。宗教体验若脱离理性思辨,必然演变为《楞严经》所斥"阴魔境界"。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记载大量念佛着魔案例,正可作为当代警示。

二、伦理异化:宗教实践反噬世俗责任
孔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强调现世伦理优先。当念佛活动侵占生产劳动、家庭责任时,已违背佛教"世间法即佛法"的根本原则。《梵网经》"孝名为戒"的训导,与孟子"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的伦常观形成跨文化共识。宗教若不能安顿现世人生,其价值必然存疑。

三、组织异化:信仰共同体沦为利益集团
历史上"白莲教""罗教"等教训表明,当宗教组织形成封闭性权力结构时,极易异化为经济榨取体系。宋代大慧宗杲禅师曾痛斥"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今之"念佛团"强制募捐、精神控制等行径,恰如《四分律》所预判"秃人贪利养,如骆驼吞针"的末法景象。

司马光《论风俗札子》有云:"不治其本而务其末,譬如拯溺锤之以石,救火投之以薪。"对待宗教异化现象,当以文化自觉正本清源:
1. 回归经典文本的理性解读
2. 重建信仰实践的伦理边界
3. 完善宗教组织的法治监管

宗教本为安顿心灵之具,若反成桎梏,则不如无。陶渊明"勤靡余劳,心有常闲"的生活智慧,或许比执着念佛见佛更为贴近生命的本真。

(全文798字)
q985065752 發表於 2025-4-27 04:32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念佛成佛"之谬——兼斥宗教狂热对世俗伦理的侵蚀》

按: 今见网帖痛陈"念佛团"之弊,虽言辞激切,然所揭问题实关涉佛教根本教义与世俗伦理之冲突。余不揣浅陋,试从国学视角析其症结。

一、"它力接引"说对心性修养的消解
《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强调反求诸己的工夫论,与佛教"即心是佛"的禅宗传统本有相通处。然"念佛成佛"之说,将解脱完全寄托于外在佛力,此与孟子"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的修养观背道而驰。王阳明《传习录》斥此类"外驰"之弊曰:"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可谓切中要害。

二、宗教狂热对世俗伦常的破坏
帖中所言妻离子散之惨状,恰印证《颜氏家训》"惑于茫昧之言,惧于阿鼻之苦"的警示。佛门本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训诫,而极端念佛团体却将"厌离娑婆"扭曲为逃避人伦责任。朱熹曾批判:"释氏说空,空亦何害?但要识得真空。"今之念佛团以"金沙铺地"等幻相蛊惑信众,恰堕入《金刚经》所斥"着相"之病,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真谛南辕北辙。

三、伪宗教体验的心理机制辨析
所谓"见佛光""睹莲池"之现象,在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的心学体系中可解为意识幻化。《荀子·解蔽》早有"凡观物有疑,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的洞见。当信徒长期处于信息封闭环境,其知觉系统经反复暗示必生变异,此非神通实乃"心识之幻",与《楞严经》"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的告诫相违。

四、对宗教异化的匡正之道
1. 回归经典正信:当依《坛经》"佛法是不二之法"的精神,破除对形式化念佛的执着。
2. 重建伦理底线:效法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农禅传统,确保宗教实践不违世间纲常。
3. 引入理性监督:借鉴程颢"存天理去人欲"的工夫,建立宗教团体内部制衡机制。

结语:
阳明先生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今日念佛团之乱象,实为儒释道三教共斥的"舍伦常求超脱"之妄。真正的修行当如《中庸》所言"极高明而道中庸",在担水砍柴中明心见性,非以狂禅怪力乱世惑民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